打字猴:1.703786826e+09
1703786826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郭冰(2005)以欧美市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剖析离岸软件外包的主要动因与特征、对比印度等国软件产业的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软件产业出口欧美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宋歌(2006)、姜凌等(2006)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中印两国软件市场规模、企业规模、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对比,提出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充分拓展业务范围;推进软件企业整合,壮大企业规模;推行国际化的产业标准,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培养多层次软件人才等发展策略。谭力文、刘青林等(2008)思考中国承接外包业务的战略时认为:①积极地开展外包业务是我国当前的合理选择;②充分地认识外包业务的经济本质和特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③保证经济安全、实现政治独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永恒话题。江小涓(2008)认为,服务外包发展的条件与制造外包不同,限制服务外包发展的不是技术和市场需求,而是能够将服务外包中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要求体现在合约之中并被有效执行的能力。这涉及合同订立与执行的宏观制度环境,包括监管模式、法律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此外,能够发挥人力资本个体优势的生产结构和分配结构也很重要。这些都是扩大承接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郑吉昌(2008)提出我国示范城市承接服务外包战略应包括不同的目标定位、市场选择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内容。袁永友(2009)认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应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可以避免示范城市之间发展的趋同化和低级化。差异化发展包括战略定位的差异、政策上的差异和产品上的差异,这样才能体现区域性差异和地区特色。王晓红(2010)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应积极培育世界级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外包品牌,加快发展一批高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国际服务外包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和打造服务外包公共平台,促进国际国内服务外包联动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外包标准和统计体系。杨波、殷国鹏(2010)通过对4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的实地走访、重点座谈后发现:中国的服务外包仍然以 ITO 为主、BPO 为辅,以对日外包为主、欧美外包为辅。与国际领先外包承接地相比,中国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1703786827
1703786828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服务外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有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服务外包内涵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大量学者就服务外包的定义,对产生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其成果虽各有侧重,但观点基本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并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为我们理解服务外包,研究服务外包奠定了基础。第二,初步建立了发包商选择承接商的主要指标体系。根据具体情况差异,对于不同的外包业务各个指标的影响系数不同。但这一体系为发包商的选择决策提供了总体依据,同时也为承接商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703786829
1703786830 同时,以下问题仍需要今后理论界着重探讨:第一,研究视角普遍以发达国家为主,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包的则相对较少。第二,由于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刚刚起步,国内外针对中国服务外包深层次研究还不多。对于服务外包垂直行业的分析、垂直行业服务外包模式、政策创新的研究、风险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第三,现有的服务外包学术研究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概念型文章和定性经验型文章,对服务外包的实证定量研究较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所脱节。
1703786831
1703786832 参考文献
1703786833
1703786834 [1]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美国服务外包的验证.中国工业经济,2005(6).
1703786835
1703786836 [2]陈景华.服务业离岸外移的经济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7(2).
1703786837
1703786838 [3]曾康霖,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金融论坛,2006(6).
1703786839
1703786840 [4]陈刚.试论示范城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十大关系.ChinaSourcing, 2009(12).
1703786841
1703786842 [5]关伟.产业集聚理论视角下的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1703786843
1703786844 [6]顾磊,刘思琦.国际服务外包: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模型.世界经济研究,2007(9).
1703786845
1703786846 [7]荆林波.质疑外包服务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以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为例.经济研究,2005(1).
1703786847
1703786848 [8]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经济研究,2008(7).
1703786849
1703786850 [9]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经济研究,2008(2).
1703786851
1703786852 [10]厥澄宇,郑继忠.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0(6).
1703786853
1703786854 [11]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宏观经济研究,2007(5).
1703786855
1703786856 [12]刘庆林,陈景华.服务外包的复利效应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6(4).
1703786857
1703786858 [13]刘绍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8(5).
1703786859
1703786860 [14]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7(9).
1703786861
1703786862 [15]李志群,朱晓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研究200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703786863
1703786864 [16]刘绍坚.中国提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能力的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7(10).
1703786865
1703786866 [17]李光辉,聂平香.我国软件出口战略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2009(9).
1703786867
1703786868 [18]裴瑱.服务外包中发包方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的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10).
1703786869
1703786870 [19]唐柳,赵昌文,王军.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机制及管理框架构建.软科学,2009(4).
1703786871
1703786872 [20]唐柳,廖海波.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环境威胁及竞争优势获得研究.经济及体制改革,2009(2).
1703786873
1703786874 [21]张会清,唐海燕.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决定因素——兼论中国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问题,2010(8).
1703786875
[ 上一页 ]  [ :1.7037868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