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804811e+09
1703804811
1703804812 卡默勒写道:“人们最害怕的许多损失并没有生命危险,但对过度适应传输恐惧信号的情绪系统来说,它不具说服力。把损失厌恶想成是恐惧,也意味着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诱发的情绪可以摆布买卖价格。”
1703804813
1703804814
1703804815
1703804816
1703804817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经典版) [:1703803634]
1703804818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经典版) 第7章 最后通牒博弈:讨价还价中的心理状态
1703804819
1703804820 五金店的雪铲现在卖15美元。一场暴风雪之后的早晨,店家把价格提高到了20美元。82%的受访者说这不公平。“供需原则”不是涨价的借口。
1703804821
1703804822 某店的卷心菜娃娃一个月前就卖光了。圣诞节前一个星期,有人在储藏室里发现唯一一个剩余的娃娃。经理知道,好多客户都想买这个玩具。他们通过商店的广播系统宣布,这个娃娃将通过拍卖售出,出价最高者得。74%的公众认为这种做法不公平。
1703804823
1703804824 某足球队正为一场大赛出售门票,座位有限。球队有三个选择:拍卖门票;随机抽选球迷,允许其买票;排队,按先到先得的原则出售门票。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排队的办法最公平。在大多数人眼里,拍卖是最不公平的。
1703804825
1703804826 某社区“美味红”苹果严重短缺,没有任何一家杂货店或超市的货架上有这种苹果卖。但其他种类的苹果多得是。一家商店以常规批发成本收到了一船“美味红”苹果,并按比通常零售价高25%的价格出售。这个问题赤裸裸地点出了“价格欺骗”的奇怪禁忌。25%的涨价,低于产品一般的季节性波动。孩子们不会因为缺了“美味红”苹果就饿肚子——他们还可以吃“澳洲青”苹果。然而,仍有63%的民众认为“美味红”提价的做法不公平。
1703804827
1703804828 公众的态度足够现实,他们明白,有时价格不得不涨。成本提高了,商店将它转嫁给消费者,没问题;公司亏损了,削减员工的工资,没问题;但利用市场力量占便宜(比方说,在短缺的时候提高现有存货的价格),不可以。公平的关键原则似乎是“别对我敲竹杠来提高你的利润”。
1703804829
1703804830 ●如果这样说:
1703804831
1703804832 某公司赚取的利润十分微薄。它所在的社区,正经历经济衰退,虽然尚未通货膨胀,但失业人口庞大。许多人都急于去该公司工作。公司决定今年减薪7%。62%的人认为这不公平。
1703804833
1703804834 ●如果这样说:
1703804835
1703804836 该社区失业人口众多,通货膨胀率达12%……该公司决定今年只提薪5%。78%的人说可以接受。
1703804837
1703804838 但事实上,在上述两个版本中,工人所得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其他商品价格提高12%,却只加薪5%,这跟购买力减少7%没什么两样。
1703804839
1703804840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通货膨胀是滑头老板最好的朋友。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奖金。大多数人的判断,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可以不发10%的例行奖金,但减薪10%就不妥。(碰到不稳定的市场行情时,华尔街上的东家们一贯利用这一点。)
1703804841
1703804842 卡尼曼、尼齐(Knetch)和泰勒写道:
1703804843
1703804844 按照传统的经济分析,商品的额外需求理所当然地是供货商涨价的机会,市场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涨价。在这种观点看来,市场上充斥着以逐利为目的进行的调整,自然得就像是水总往低处流一样——它是无关道德的。普通公众却无法秉持这种漠然的立场……人认为是公平的行为,跟人期待市场上存在的行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很小。
1703804845
1703804846 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公平的民间原则大多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 。不管政治立场偏左还是偏右,哲学家们总觉得有必要保持逻辑上的一贯性。公众不存在这样的自我约束。压倒多数的公众拒绝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财产观和自由企业观,但同样也拒绝工人权利或公共利益等前后一致的概念。公众充分表现出了安·兰德(Agn Rand)[9] 笔下的自私态度:它判断自由市场不公平,因为自由市场很可能作出不利于他们私利的事情来。
1703804847
1703804848 想象一下,在浩劫余生的未来,美国文化除了几部法拉利兄弟(Farrelly Brothers)[10] 拍的电影,什么也没留下来。早期的罗马文学基本上就遭遇了这一幕:什么都没了,除了普劳图斯(Plautus)[11] 的低俗闹剧。多亏了它的意外留存,我们看到西方世界对讨价还价最早的描述竟然挺滑稽。它出现在普劳图斯《绳子》(The Rope)一剧的关键场景。一名名叫格里普斯的奴隶,在海里无意发现了一箱金子,想靠它买回自由。格里普斯在路上碰到了特拉察里奥,后者认出金子是某大皮条客的财产,觉得这是勒索的好机会。
1703804849
1703804850 特拉察里奥:好吧,好吧,听着。我看到一个强盗在抢东西,我认识他抢劫的那人,我走过去,给他开了个价,“我认识你抢劫的那人,”我说,“你给我一半,我就当不知道这事儿。”他不听我的。好啦,我问你,要一半够不够公平?
1703804851
1703804852 格里普斯:你还该多要点儿呢!要是他不给你,我觉得你应该去告诉失主。
1703804853
1703804854 特拉察里奥:谢谢,我会的。说到这儿,你跑出来了。
1703804855
1703804856 格里普斯:什么意思?
1703804857
1703804858 特拉察里奥:你手里有口箱子。我知道它属于谁。我认识他好长时间了。
1703804859
1703804860 用现代术语来说,这就是“最后通牒博弈”。一个人(格里普斯)手里有些战利品,另一个人(特拉察里奥)有办法把它给弄没了。这是否让后者获得了分享权呢?在普劳图斯的故事里,这一点毫无疑问。特拉察里奥威胁道,除非把金子分他一半,不然,就去告诉合法所有者。这样的话,两个人都什么也得不到。格里普斯怒道:“你能分到的只有麻烦,我保证。”他发誓,一定要让特拉察里奥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 上一页 ]  [ :1.7038048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