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850526
1703850527
论文中,阿克洛夫发现了传统经济学推理的一个弱点。大多数经济学分析总是首先假设交易各方都充分了解信息,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理性决定。故此,新兴的行为经济学都作出了这样的假设:我们都会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理性决定。阿克洛夫对准的目标是假设的上半部分:我们都充分了解信息。他利用二手车市场来“实际阐述和构建”自己的观点。
1703850528
1703850529
为便于阐述,阿克洛夫做了最大限度的简化,他说:待售汽车分为两类:好车和坏车。坏车,即美国人所谓的“柠檬”,显然不合乎买家心意,因此应该更便宜。麻烦的是,只有卖家才知道自己的二手车是柠檬还是桃子。买卖双方碰到了“可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一方充分了解信息,而另一方多多少少有点模糊。
1703850530
1703850531
信息不对称带来了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卖家对产品的情况知道得比买家更多,那么,买家心有疑虑也就很正常了。卖方隐瞒了什么情况?我被他忽悠了吗?如果车这么好,他为什么着急想卖掉它?故此,买家恐怕只想付很低的价钱,甚至干脆放弃购买这辆车。但阿克洛夫的理论认为,问题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
1703850532
1703850533
假设我有一辆二手车,我知道它是“桃子”,打算卖掉它。买家仍然认为我跟其他卖家一样,是个柠檬贩子。这家伙有什么地方想保密的吗?他在哄骗我们?如果车是桃子,他干嘛非得卖掉呢?对卖家而言,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我的卖出价格远低于汽车的价值。另一种结果则是,我干脆放弃了卖车的念头。
1703850534
1703850535
阿克洛夫写道:“不诚实的交易往往会把诚信交易逐出市场。正是因为存在妄图以次充好的家伙,才驱逐了正当的买卖。”他说,不光汽车是这样。保险、信贷或自己的劳动,都适用相同的道理。诚实的卖家选择了退出,只有不择手段的骗子留了下来,那些穿着西装、咄咄逼人的家伙,使用下流手腕骗你买下一堆垃圾。啧……
1703850536
1703850537
当然,个人和机构设计了种种迂回的方法,让阿克洛夫描绘的商业前景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卖家要为自己的商品提供担保;品牌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质量保证;立法机关通过了《柠檬法》,主要保护汽车购买者的权益。最重要的是,准买家提前有了心理准备。卖家比买家知道更多内情的时候,买家必须提高警惕。如今,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人往往认识这两个拉丁单词,也不足为奇了。在信息不对称的世界,指导原则是“caveat emptor”——买家谨慎。
1703850538
1703850539
阿克洛夫提出的前卫观点,重塑了经济学家和其他人对个体交易和整个市场的看法。所以,让我们借助这个例子,尝试另一道智力习题。假设在另一个世界里,信息不是不对称,而是信息对等(information parity),买家和卖家对相关信息的掌握情况大体相当。这时会发生什么呢?好啦,别假设了。我们根本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1703850540
1703850541
回到二手车市场。在今天的美国,准买家(比方说,她想买的是二手的日产“千里马”[Maxima])在接触卖家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相关信息。
1703850542
1703850543
她可以上网,在离家一定距离范围内找到哪些地方有最多的指定车型,由此获得较大的选择余地。她可以搜索社交网络,或者访问网站,了解每一家经销商的信誉,从前的顾客是否满意。对个体卖家,她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花个15分钟,核实该人的诚意。她可以到网络论坛,看看现有的“千里马”车主对这款车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她可以到汽车评测网站“凯利蓝皮书”(Kelley Blue Book),汽车交易网站Edmunds.com或者AutoTrader.com上寻找二手“千里马”的报价范围。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车,准买家就可以拿到该车的车辆识别码,快速上网搜索,看它是否发生过事故,做过大修。
1703850544
1703850545
当然,即便如此,她仍然不可能完全排查掉不道德的卖家。但要是真的碰到不顺心的交易,或是交易结果不满意,她除了向邻居抱怨,还可以做更多事后工作。她可以告诉Facebook上的数百个朋友,微博上的所有关注者,博客的所有读者,说不定会有人在自己的社交圈里转述她的故事,终结卖家再度欺诈的可能。
1703850546
1703850547
现在,让我们把二手车市场,扩大到所有其他商品市场。如今的买家,并不像许多经济模型假设的理想情形那样,“充分了解信息”。但他们也并非从前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受害者。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幅“词云”没有错的原因,它只是过时了。认为销售虚伪、狡猾、低俗的想法,和销售行为的本质并无关系,而是和销售从前发生的环境有关。这种环境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现在却正快速走向衰落。
1703850548
1703850549
平衡发生了转变。如果你是买家,掌握着和卖家同样多的信息,还拥有事后还击的手段,你就不再是唯一一个需要提防当心的人了。在信息对等的世界,新的指导原则变成了“caveat venditor”——卖家谨慎。
1703850550
1703850551
我们不再垄断信息,而是澄清信息
1703850552
1703850553
跷跷板重归平衡,一切都反了过来。在20世纪70年代有用的东西,现在早就成了阁楼上的古董货。
1703850554
1703850555
乔·吉拉德(Joe Girard)大概也准备从“卖家”的世界里空降下来,打算不惜一切代价让你在今天下午买一辆雪佛兰“迈锐宝”。他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推销员。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他还发给我几页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摘抄,同时附有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公证,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有一年,他在底特律的雪佛兰销售中心,一口气卖掉了1425辆车。而且,这个数字里不含批发销售。全都是他一次一辆车、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卖掉的——也就是说,这一年里,他每天都会卖掉好几辆车。这真是惊人的成就。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1703850556
1703850557
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How to Sell Anything to Anybody)。书的封面上写着:“狂销200万册”,揭示了自己推销手法的奥妙。他还跟世界各地的现场受众分享了这个秘密。他许下承诺:“我向你们保证,只要你理解并愿意遵照执行,我的方法就能帮到你。”
1703850558
1703850559
其核心是“吉拉德250人原则”——每个人生活中都认识250个人,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婚礼或葬礼。如果你接触到一个人,让她喜欢你,从你手里买了车,她便会把你推荐给她的250人社交圈,其中一些人又会将你再度引荐给自己的社交圈。如此循环往复,你的影响范围就可不断扩大。吉拉德建议我们尽量多地接触潜在客户,“填满摩天轮上的座位”。潜在客户买了东西之后,隔上一阵你再向他们求助。如果他们介绍来的人从你这儿买了东西,每单成交的买卖付给介绍人50美元。他在书中写道:“乔·吉拉德卖掉的雪佛兰,可不仅仅是一辆车。它包含着我跟客户,以及跟客户的朋友、家人、同事之间的全部关系。”
1703850560
1703850561
可惜,吉拉德推荐的许多建立客户关系的技巧,在“买家谨慎”的世界里,是遭人厌恶反感的。举个例子,如果潜在客户提到自己最近到某个地方度假,吉拉德就会说,他也去过。“因为不管对方去的是哪儿,我都去过。就算我压根儿没听说过那个地方。”“外面有许多人,甚至上百万人,都听说过我。还有好几千号人直接从我这儿买过东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解我,因为我很了解他们。他们认为我去过黄石国家公园;他们认为我在密歇根州特拉弗斯城附近捕过鲑鱼;他们认为我有个阿姨住在塞尔弗里奇空军基地附近。”任你选一个形容词好了:“不诚实的”、“爱恭维的”,或者“呃”。
1703850562
1703850563
吉拉德还用三大段华丽的篇幅,介绍了他最喜欢的“陌生电话”。这个手法一开始很简单:随便从电话号码簿上选个名字,打电话过去。
1703850564
1703850565
一位女士接起了电话。“你好,科瓦尔斯基夫人。我是雪佛兰销售中心的乔·吉拉德。我只是想通知您一声:您订购的车已经准备好了。”记好了:这是一通陌生电话,我只从电话簿里了解到对方的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这位科瓦尔斯基夫人压根儿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她回应说:“恐怕您拨错号码了吧?我们家没订新车呀。”“您确定?”“当然了。要是订了车,我丈夫肯定会跟我说的。”“请稍等,”“您那儿是克拉伦斯·科瓦尔斯基家吗?”“不。我丈夫叫史蒂芬……”“哎呀,科瓦尔斯基夫人,真抱歉,太打扰您了。我猜您一定很忙。”
1703850566
1703850567
但吉拉德才不会就这么放过她呢。他要她主动说话,好让她咬饵呢。
1703850568
1703850569
“科瓦尔斯基夫人,您家不是正好要买新车吧?”如果她知道自己家有这个打算,她可能会说是。但是正常的回答是:“应该没这个打算。但这事儿你得问我丈夫。”嘿,我要的就是这句话!“哦,那我什么时候找他方便呢?”她会说:“他一般6点回家。”好了,我想要的信息到手了。“好的,科瓦尔斯基夫人,我会再打电话来的。请放心,我不会占用你们的晚餐时间。”我这是要让她主动告诉我,他们6点半才吃饭。我向她道了谢。
1703850570
1703850571
吉拉德从这里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1703850572
1703850573
你知道我6点钟时会干嘛。没错。“你好,科瓦尔斯基先生,我是雪佛兰销售中心的乔·吉拉德。今天上午我跟尊夫人联系过,她建议我这个时候再打来。我想知道,您现在正打算购买一辆雪佛兰新车吗?”“不,”他说,“没这个打算。”于是,我问:“那您认为您什么时候可能会购买新车呢?”我直率地提出这个问题,他会想一想再回答我。没错,他可能只是想快点打发掉我罢了。但不管他到底是怎么说的,那都有可能是他的真心话。说真话比临时编一套谎言出来容易多了。“我猜大概最近这半年里会有需要吧。”他说。我也就此打住:“好的,科瓦尔斯基先生。那我到时候再联系您。哦,顺便问问您:您现在开什么车呢?”他告诉我,我谢过他,然后挂电话。
1703850574
1703850575
吉拉德把科瓦尔斯基先生的名字登记在册,在日程表里设置了到时候打电话的提醒闹钟,接着转入名单上的下一个名字。吉拉德写道:“上述简单步骤完成之后,如果你继续往下找,叫‘科瓦尔斯基’的人可多着呢。”
[
上一页 ]
[ :1.7038505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