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905319e+09
1703905319 四是需求衍生价值。第三方支付作为典型的需求协调型双边市场,其所协调的需求具有极大的衍生性。任何交易都最后归结为支付。反之,以支付服务为起点,可以衍生出任何交易服务需求。
1703905320
1703905321 由于银行、商户、消费者等多方客户网络都汇聚在同一支付平台,它们的外部性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者、服务者网络加入这个平台。而更多生产者、服务者网络的加入又将放大支付平台各边客户网络的外部性,形成一种持续的正反馈。
1703905322
1703905323 由此,从支付服务这一最基础性的服务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服务,以满足各边客户网络更多的需求。这些服务可能与支付相关,也可能完全脱离了支付。
1703905324
1703905325 反过来,市场创造型和受众创造型双边交易平台,因为已经聚集了大量双边客户网络,也会在交叉的网络外部性所形成的正反馈激励下衍生出第三方支付平台。
1703905326
1703905327 在此意义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可发展为满足综合服务需求的超级服务集成商。
1703905328
1703905329 由此可见,一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逻辑,是一个动态价值链的发展过程(见图2–1)。第一阶段,快捷支付价值链;第二阶段,信用服务价值链;第三阶段,数据营销价值链;第四阶段,综合服务价值链。
1703905330
1703905331 目前,中国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仍处于第一阶段,仅少数的已经步入第二阶段以上。总体来看,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价值链深化拓展和升级的空间还很大。
1703905332
1703905333
1703905334
1703905335
1703905336 图2–1 支付双边市场运营机构的动态价值链
1703905337
1703905338 创新型第三方支付与传统第三方支付的双边市场不同
1703905339
1703905340 为什么有了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运营的双边市场,还出现了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运营的双边市场呢?
1703905341
1703905342 第三方支付从早期的网关支付平台发展为账户支付平台,有着深刻的原因。虽然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双边市场运营机构,但它们对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又有很大不同。
1703905343
1703905344 一方面,封闭式与开放式网络技术系统的分化是双边市场平台差异形成的基础。
1703905345
1703905346 与预付卡支付、银行卡支付、POS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相比较,由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有线电视支付相应形成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价值潜能有显著不同。
1703905347
1703905348 从网络开放性、人机交互特征来看,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与其他支付方式分属O型、C型两类(见表2–1)。
1703905349
1703905350 表2–1 O型网络与C型网络的比较
1703905351
1703905352     O型网络   C型网络   网络性质   封闭式专用网络   开放式公共网络   代表性网络   ATM网络、POS机网络、电话网络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后的数字电视网、加载互联网的电力网   代表性支付方式   预付卡支付、POS机支付、电话支付   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   网络模式   内部专用网络+公共客户终端/公共网络+个人终端   公共网络+电脑个人终端/公共网络+个人智能终端   跨网络关联   该网络与其他网络中的人和机器完全隔离   该网络中的人与机器完全可以和其他网络系统中的人与机器实现广泛互联互通   人机交互模式   机器提问、人回答   机器展示、人选择、机器响应   人机交互方式   密码数字   密码、文字、数字、视频、音频乃至指纹、触觉等各种方式   支付客户地位   处于被动交互地位   处于主动地位  总体上,O型网络特点为封闭的网络、被动的支付客户、单一的人机交互;C型网络特点为开放的网络、主动的支付客户、丰富的人机交互。
1703905353
1703905354 依托O型网络,通过人机交互能积累每笔交易的金额、时间、内部结算流向等数据,但这些信息上没有加载关于支付交易人的详细信息,而且这样的系统无法加载其他商业系统。因此,O型网络很难实现数据流信用生成价值、数据流营销价值和需求衍生价值。建立在O型网络上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难以从快捷支付价值链向信用服务价值链、数据营销价值链、综合服务价值链的发展升级。而依托C型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比较容易实现各阶段价值链的跨越式发展。
1703905355
1703905356 此外,O型网络和C型网络的外部性明显不同。C型网络具有更强的网络外部性。从潜在的最大客户网络规模来看,C型网络有更大的网络规模经济价值(见表2–2)。
1703905357
1703905358 表2–2 各类客户网络规模
1703905359
1703905360  客户网络   类型   中国   全球   2005年   2012年   2005年   2012年   预付卡用户网络(亿张)   O型   0.79   3.92   4.0   12.0   POS机商户网络(万台)   O型   60.00   700.00   1 120.0   3 450.0   电话用户网络(亿户)   O型   3.50   2.78   12.5   11.9   互联网用户网络(亿人)   C型   1.11   5.46   10.0   25.0   移动电话用户网络(亿人)   C型   3.93   11.12   22.0   64.0   有线电视用户网络(亿户)   C型   1.24   2.02   4.0   6.0  另一方面,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比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多地降低了互联网交易成本。
1703905361
1703905362 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于银行卡双边市场的发展过程。银行卡双边市场依托的是O型网络,它的出现降低了使用电子支票的双边市场的支付交易成本。有关研究表明,银行卡支付仅需17秒,而电子支票支付需要73秒,因此卡支付要比支票支付快56秒。
1703905363
1703905364 最早的银行卡双边市场由美国银行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银行卡双边市场中,存在着发卡行、收单行(受理银行卡支付服务)、持卡人(消费者)、商户以及银行卡组织。银行卡组织是银行卡双边市场的运营机构,既有Visa这样银行出身的卡组织,又有美国运通这样快递与旅游公司出身的卡组织。银行卡组织提供跨行交易信息转接、资金清算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制定收费规则、标识标准等网络运行规则。
1703905365
1703905366 随着分工细化,除了银行卡组织之外,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网关支付的机构,即银行与客户之间或商家与客户之间的支付信息交换和计算。
1703905367
1703905368 显然,商业银行是银行卡双边市场的运营主体,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这个双边市场中起到较为次要的支持作用。它主要是降低网关支付成本,支撑银行实现银行卡双边市场的快捷支付价值。
[ 上一页 ]  [ :1.703905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