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905961
2012年以来,移动支付终端的发展迅猛异常。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迈入移动支付终端。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军移动支付终端的方式为身份绑定与APP的开发。一方面,让用户选择认证绑定自己的手机号,使其能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接入支付网页进行支付。另一方面,将支付终端融入APP中,使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电子钱包等支付功能。
1703905962
1703905963
但微信的出现,相对于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移动化支付路径,带来了电子支付领域的革新。
1703905964
1703905965
经典案例:微信的移动支付创新
1703905966
1703905967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Kik[4]免费即时通信服务的聊天软件,有两大类功能。一是基本通信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二是社交网络功能,包括公众平台、朋友圈、信息推送等。这些功能帮助微信发展出一定的社交网络性。
1703905968
1703905969
微信对传统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它使得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功能几乎完全免费,传统的通信运营商不能再从通话中获取收益,只能通过流量获取费用。
1703905970
1703905971
微信通信功能的业务模式吸引和固定了大批的黏性用户,这些用户基础正是微信移动支付终端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1703905972
1703905973
微信成长大事记
1703905974
1703905975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服务软件,到目前为止已进化到5.1版,3年中产品开发升级8次。注册用户数从0增长到1 000万仅花了10个月,从1 000万用户到1亿用户仅花了7个月,从1亿用户到2亿用户仅花了7个月,从2亿用户到4亿用户仅花了11个月。客户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1703905976
1703905977
支付功能是在微信5.0版中增加的,那时微信已坐拥4亿注册用户。从客户的网络外部性来看,微信支付潜在的支付客户群超过目前任何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2013年手机淘宝用户数仅突破3亿。
1703905978
1703905979
表2–10 微信增长大事一览
1703905980
1703905981
1703905982
1703905983
时间 大事项目 2010年10月 腾讯公司筹划启动微信产品研发 2011年1月 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支持通过QQ号来导入现有的联系人资料,但仅有即时通信、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在随后3个测试版中,增加了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与腾讯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会话功能的支持) 2011年4月 注册用户达到400~500万 2011年5月 发布了2.0版本(新增了语音对讲功能) 2011年8月 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 500万 2011年12月 注册用户已超过5千万 2012年3月 注册用户超过1亿 2011年10月 发布3.0版本(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增加了对繁体中文语言界面的支持,并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功能) 2012年4月 发布4.0版本(此版本增加了相册功能,并且可以把相片分享到朋友圈。随后的3个版本增加了视频聊天插件,并发布网页版微信界面。还增加了“摇一摇”传图功能,该功能可以方便地把图片从电脑传送到手机上。还增加了语音搜索功能,并且支持解绑手机号码和QQ号,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把控) 2012年9月 注册用户超过2亿 2013年1月 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方国家) 2013年2月 发布4.5版(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并进一步丰富了“摇一摇”和二维码的功能,支持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保存和迁移。同时,微信4.5还加入了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 2013年7月 注册用户超过4亿 2013年8月 发布5.0版(支持安卓系统) 2013年12月 发布5.1版,群人数上限增至100人。且升级方式与微信支付挂钩,增加“我的收货地址”功能 微信起步于通信软件。若沿着通信服务的方向继续发展,它的轨迹应向QQ靠拢,成为腾讯移动端的社交媒体网络,不具有支付功能。即使有,其支付功能也应该是依靠外部链接。但腾讯并没有止步不前,通过不断的功能融合,腾讯微信支付成为可能。这主要基于它的3个功能基础:
1703905984
1703905985
第一,二维码。二维码提供了能容纳各种服务的开放式端口,为确立支付需求关系建立了基础。
1703905986
1703905987
二维条形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上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电脑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即可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近年来二维码的相关应用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却不多。
1703905988
1703905989
二维码技术本身只是一种信号的表达方式,但它可以作为一个O2O模式中的转接口,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二维码应用的普遍竞争都发生在相应APP的切入点上。APP开发者为了相应的需求,比如为旅游导航、公交路况等开发相应APP,转接线上信息与线下需求。
1703905990
1703905991
微信3.5版本加入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传递方式:需求关系的确立。通过二维码扫描,用户直接向商家传递我想要这个商品的信息,商家不需要花费精力在试探用户是否对自己的商品有兴趣之上。
1703905992
1703905993
微信二维码在信息传递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为运营商和用户提供了一个无限可能的APP平台。它针对的不是某一特定服务,而是各种服务。
1703905994
1703905995
它不再要求商家为添加用户而特意安排新的入口,也使得用户不再需要经过某一端口才能完成关注的添加。商家与用户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不需要讨论,而只根据需求就能确立。商家无须顾虑是否要打造接入端,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消费体验来判断是否要与商家建立联系。
1703905996
1703905997
以协调需求为根本宗旨,微信二维码完成了二维码应用的创新,也为自己的支付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03905998
1703905999
第二,公众平台。公众平台是运营支付服务的双边市场交易平台。
1703906000
1703906001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4.5加入的新功能,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是平台发展初期更关注的方向。微信公众平台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推出合作推广业务,以用户与这些机构之间的桥梁关系,起到概念推广的渠道作用。
1703906002
1703906003
公众平台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商户与用户的双引入。
1703906004
1703906005
传统双边市场交易平台是通过一边的用户基数,来吸引另一边的商户加入。在商户这一边收取费用,对用户这一边降低费用,从而达到平台营利的目的。微信事实上放弃了传统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营利模式。
1703906006
1703906007
由于微信是从通信软件发展而来的,基于腾讯平台自身特点,加入商户推广十分困难。微信打破这一困局的方式,是放弃商户这一边的部分利益,视商户为商业运作的合作方。这种全新的双边市场交易平台运营新模式使得支付服务自动地变成了用户需求。
1703906008
1703906009
第三,移动互联网入口。移动互联网入口为支付服务提供了无跳转的流畅体验。
1703906010
[
上一页 ]
[ :1.7039059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