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905981
1703905982
1703905983
时间 大事项目 2010年10月 腾讯公司筹划启动微信产品研发 2011年1月 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支持通过QQ号来导入现有的联系人资料,但仅有即时通信、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在随后3个测试版中,增加了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与腾讯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会话功能的支持) 2011年4月 注册用户达到400~500万 2011年5月 发布了2.0版本(新增了语音对讲功能) 2011年8月 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 500万 2011年12月 注册用户已超过5千万 2012年3月 注册用户超过1亿 2011年10月 发布3.0版本(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增加了对繁体中文语言界面的支持,并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功能) 2012年4月 发布4.0版本(此版本增加了相册功能,并且可以把相片分享到朋友圈。随后的3个版本增加了视频聊天插件,并发布网页版微信界面。还增加了“摇一摇”传图功能,该功能可以方便地把图片从电脑传送到手机上。还增加了语音搜索功能,并且支持解绑手机号码和QQ号,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把控) 2012年9月 注册用户超过2亿 2013年1月 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方国家) 2013年2月 发布4.5版(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并进一步丰富了“摇一摇”和二维码的功能,支持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保存和迁移。同时,微信4.5还加入了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 2013年7月 注册用户超过4亿 2013年8月 发布5.0版(支持安卓系统) 2013年12月 发布5.1版,群人数上限增至100人。且升级方式与微信支付挂钩,增加“我的收货地址”功能 微信起步于通信软件。若沿着通信服务的方向继续发展,它的轨迹应向QQ靠拢,成为腾讯移动端的社交媒体网络,不具有支付功能。即使有,其支付功能也应该是依靠外部链接。但腾讯并没有止步不前,通过不断的功能融合,腾讯微信支付成为可能。这主要基于它的3个功能基础:
1703905984
1703905985
第一,二维码。二维码提供了能容纳各种服务的开放式端口,为确立支付需求关系建立了基础。
1703905986
1703905987
二维条形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上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电脑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即可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近年来二维码的相关应用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却不多。
1703905988
1703905989
二维码技术本身只是一种信号的表达方式,但它可以作为一个O2O模式中的转接口,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二维码应用的普遍竞争都发生在相应APP的切入点上。APP开发者为了相应的需求,比如为旅游导航、公交路况等开发相应APP,转接线上信息与线下需求。
1703905990
1703905991
微信3.5版本加入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传递方式:需求关系的确立。通过二维码扫描,用户直接向商家传递我想要这个商品的信息,商家不需要花费精力在试探用户是否对自己的商品有兴趣之上。
1703905992
1703905993
微信二维码在信息传递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为运营商和用户提供了一个无限可能的APP平台。它针对的不是某一特定服务,而是各种服务。
1703905994
1703905995
它不再要求商家为添加用户而特意安排新的入口,也使得用户不再需要经过某一端口才能完成关注的添加。商家与用户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不需要讨论,而只根据需求就能确立。商家无须顾虑是否要打造接入端,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消费体验来判断是否要与商家建立联系。
1703905996
1703905997
以协调需求为根本宗旨,微信二维码完成了二维码应用的创新,也为自己的支付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03905998
1703905999
第二,公众平台。公众平台是运营支付服务的双边市场交易平台。
1703906000
1703906001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4.5加入的新功能,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是平台发展初期更关注的方向。微信公众平台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推出合作推广业务,以用户与这些机构之间的桥梁关系,起到概念推广的渠道作用。
1703906002
1703906003
公众平台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商户与用户的双引入。
1703906004
1703906005
传统双边市场交易平台是通过一边的用户基数,来吸引另一边的商户加入。在商户这一边收取费用,对用户这一边降低费用,从而达到平台营利的目的。微信事实上放弃了传统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营利模式。
1703906006
1703906007
由于微信是从通信软件发展而来的,基于腾讯平台自身特点,加入商户推广十分困难。微信打破这一困局的方式,是放弃商户这一边的部分利益,视商户为商业运作的合作方。这种全新的双边市场交易平台运营新模式使得支付服务自动地变成了用户需求。
1703906008
1703906009
第三,移动互联网入口。移动互联网入口为支付服务提供了无跳转的流畅体验。
1703906010
1703906011
微信5.0可以实现微信界面与浏览器界面的无缝转接。有了这个界面,用户无须从需求端额外跳转到支付端口。这可以大大提高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的体验与安全。
1703906012
1703906013
过去,移动支付尤其是远场移动支付的实现,往往需要经过一次跳转。用户需要从消费端口转接入专门的移动支付端口,才能完成支付的动作。
1703906014
1703906015
由于微信自身是一个不断收取和发送的信息端口,其自身很容易转换成浏览器。只要加入一定的程序,用户便可以不转接其他页面,轻松完成支付。
1703906016
1703906017
将以上三个工具作为基础,微信开创了自己的支付模式。
1703906018
1703906019
微信支付的基本应用概念是将智能手机变为钱包。用户将微信与银行卡关联,完成身份验证后,即可购买合作商户的商品及服务。微信支付赋予这一简单变化更多灵活性。用户只需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输入密码,无须任何刷卡步骤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简便流畅。同时,微信支付可以让用户更方便地获取更多信息。
1703906020
1703906021
由于微信支付的全部流程尚在不断的改进与实验中,我们先通过目前已有的两个案例,来初探微信支付。
1703906022
1703906023
第一,招商银行的微信支付应用。招商银行的微信支付尝试甚至走在微信更新之前。
1703906024
1703906025
招商银行首先建立了微信客服。用户通过绑定信用卡信息和微信账号,账户资金变动信息会自动发送到绑定的微信号上。之后,在客服的基础上,招商银行继续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功能体验,比如信用卡办理申请、查询余额和积分、查看账单、个人信息修改、重置密码等。
1703906026
1703906027
随着业务的拓展,招行开始将支付服务加入微信中。作为招行信用卡的持卡人,只需关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公共账号,就基本可以实现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全部功能。
1703906028
1703906029
随着微信支付的不断进步,招行也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微信平台功能。2013年7月,招商银行升级了微信平台,推出了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微信银行服务范围从单一信用卡服务拓展为集借记卡、信用卡业务为一体的全客群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借记卡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账单查询、信用卡还款、积分查询等卡类业务,更可以实现招行网点查询、贷款申请、办卡申请、手机充值、生活缴费、预约办理专业版和跨行资金归集等多种服务。
1703906030
[
上一页 ]
[ :1.7039059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