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907126
1703907127
中国P2P普遍借贷规模都很小,而且很分散,还处于鱼龙混杂的状况,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的P2P仍是这种格局。未来的业态格局必然呈现分散性的特征,有大量小而深的细分格局。会有越来越切入细分行业的新加入者,形成独立于银行风控优势的P2P。众筹业务也是如此。
1703907128
1703907129
大量拥有庞大账户体系、具备双边市场平台优势的机构,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钢贸网等电商,以及腾讯、电信运营商等,把创新型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大平台相叠加,都可凭借P2P模式介入金融领域。这些机构比目前的不少P2P机构更有潜力和能力成为真正的P2P。
1703907130
1703907131
一方面,以创新型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基础平台,匹配P2P信息流、支付流、资金流极为便利。在微支付互联网支付网络这一基础业务系统中,运用网络复杂计算能力,创新型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参与人多如牛毛,每笔钱轻于鸿毛”的借贷资金流和信息流匹配极为便捷。由于生产电子货币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借贷交易中的货币度量单位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借一万个人每人一毛钱,乃至借10万个人每人一分钱,也不过是秒级时间内的平台计算结果而已。
1703907132
1703907133
另一方面,创新型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互联网贸易平台相结合,在行业细分领域里比银行有更强的风险控制优势,因为这些双边市场平台有比银行更广泛的销售和信息渠道。这些细分行业领域的信息流、支付流和资金流动态数据都汇集到大平台上。根据业内不断生成的专业化动态数据开展风险监控,比银行站在行业外部来开展风险监控更有及时准确的信息优势。例如,立足阿里商户进行的P2P业务操作,通过支付宝的支付数据流和淘宝的订单数据流,能更准确地辨别资金风险。
1703907134
1703907135
除了P2P,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反映了金融扩散性的增加。因为有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归集、航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机票支付服务,快钱和汇付天下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和未来资金还款能力,所以才能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这种基于供应链信息流、支付流、资金流所产生的风险识别能力也强于银行(见表3–2)。
1703907136
1703907137
表3–2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扩散性的增加
1703907138
1703907139
双边平台 平台特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 金额 阿里巴巴 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商 立足阿里平台上的网商提供小额贷款 每户30 000元 京东 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商 立足京东供应商进行P2P业务操作 每笔5万~50万元 汇付天下 第三方支付机构 立足航旅支付进行航空授信 每笔5 000元~2万元 快钱 第三方支付机构 立足上下游支付进行供应链融资 —— 钢贸网 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专业互联网贸易平台 依托钢材贸易开展P2P交易 每笔200万元 化工网 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专业互联网贸易平台 依托化工行业贸易开展P2P交易 —— 亚信 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额贷款信息撮合式P2P机构 立足于房产交易的P2P业务操作 每笔60万元,累计余额突破20亿元 人人贷 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额贷款信息撮合式P2P机构 小额创业贷款的P2P交易 每笔5万元,累计余额10亿元 拍拍贷 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额贷款信息撮合式P2P机构 小额创业贷款的P2P交易 每笔5万元,累计余额2亿元 宜信 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额贷款信息撮合式P2P机构 小额消费信贷的P2P交易 每笔2万~5万元,累计余额300亿元 由此可见,金融门槛的降低和金融扩散性的增加,将在分化和瓦解银行的信贷需求的同时,分化银行业的存款需求。两相交集之下,对银行冲击较大。
1703907140
1703907141
掌握支付渠道对存款争夺的影响更大
1703907142
1703907143
第二个重大影响其实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呈现出典型的渠道特征,并已上升到与银行争夺账户入口的高度。未来账户入口必然是资金入口,但资金入口却未必见得是银行账户入口。这对银行业存款的影响更大。
1703907144
1703907145
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比依托专用网络的银行更低廉、更广的货币流通渠道。其实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已在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等许多商品生产和服务行业中看到了这种渠道网络制胜的商业竞争特性。网络金融机构零售的虽然不是物质商品,但本质还是零售。依托传统物流渠道网络都能派生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更何况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的互联网。
1703907146
1703907147
如果银行业去支付化了,其对资金入口的主动权就很可能会消失。
1703907148
1703907149
首先,电子支付的发展让银行卡里的资金更容易到处游走,人们不再需要太依赖银行。
1703907150
1703907151
其次,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水平式账户的便利性胜过银行的垂直式账户,账户内容比银行账户丰富,更加适应信息社会中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选择碎片化的消费者。
1703907152
1703907153
最后,第三方支付是个需要规模累积以寻求规模化收益的领域,同时也是同质化极为严重的竞争领域,未来行业格局必然是“一大二中N小”。市场大概也就一两家有电商或社交平台型依托的支付公司,例如支付宝、财付通。因为黏性会越来越强,排他性也越来越强,大量支付业务会日益汇集到这两个平台来。另外就是几多特别小的支付公司,切入细分领域进行捆绑式支付,形成类似软件集成运用的模式。
1703907154
1703907155
可见,随着各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和去现金化发展,银行业会很被动,银行客户的来源被第三方支付账户隔离了。现在这个趋势已经较为明显了,去一次柜台办好所有的网上银行和手机行手续之后,就再也不会去银行了。这个时候,资金入口之争就很容易外化成各种双边市场平台之间的竞争了。
1703907156
1703907157
虽然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入口进入的客户资金最终还是沉淀在银行,但对银行而言,这比将分散的个人资金沉淀在银行里的成本要高。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不仅可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更有助于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议价行为。
1703907158
1703907159
银行失去了获取一般储蓄资金来源的途径。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则更有可能利用账户资金沉淀,进行更多的资金操作,从而直接脱离银行渠道。即使不脱离,也会以更高的价格体现。目前,这一趋势典型体现为以支付账户为渠道的金融零售业务。例如余额宝、活期宝、现金宝等大量理财产品销售业务,都表现出了第三方支付的渠道重要性。未来可能会出现银行被渠道倒逼的情况。
1703907160
1703907161
单纯从资产管理角度来看,资金来源和资产收益的实现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一般说来资产收益高,资金来源的作用性就会降低,但事实上,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也很难取得较高收益。货币基金就反映出这个问题:资金来源越稳定,规模越大,收益就更容易操作,所以对于渠道的依赖性也特别大。银行也一样。如果吸储成本过高,也很难实现所谓的抗风险能力,就更别说安全性了。
1703907162
1703907163
综上所述,未来第三方支付的业务收入未必是银行的核心,但却是银行非常重要的功能核心。不过考虑到应用场景以及安全性问题,支付的安全跟便捷性呈反比,两者只能寻求平衡点,不可能同时满足,所以银行的大额支付领域不至于完全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给占领。
1703907164
1703907165
当然,伴随这一总体结论,还派生出两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话题。
1703907166
1703907167
一个话题是,一旦资金入口都为极少数第三方支付寡头机构掌控,不仅对银行业包括其他账户机构的侵蚀会很厉害,而且有损社会福利。理论上,不管是自然垄断还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寡头垄断,都会产生垄断定价。对这种市场竞争新产生的寡头垄断是否需要分拆操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703907168
1703907169
另一个话题是,目前的分析结论有一个前提,即银行牌照所赋予的银行信用、商誉、账户管理功能、资金结算等方面特许权不变,具有绝对的排他性。第三方的重要性其实恰恰在于它的独立性。它是非利益相关方,所以跟银行之间的态度暧昧和隐晦,银行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然而,第三方支付的核心还是建立于银行的基础之上的,它离不开银行。
1703907170
1703907171
但金融混业监管是大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各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如果未来互联网金融牌照或互联网零售银行牌照发放释放出一定的空间,第三方支付机构上升为互联网银行或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会产生哪些竞争呢?
1703907172
1703907173
一旦第三方支付成为互联网银行或互联网金融机构,会降低第三方支付本来拥有的“第三方”独立性优势,与银行处于同一竞争领域。大型商业银行可能会完全走到第三方支付的对立面,但中小商业银行因本身渠道有限未必会如此。诞生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会焕发更大的活力,其在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
1703907174
1703907175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要素
[
上一页 ]
[ :1.703907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