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990151
1703990152
与涉足IT产品领域不同,京东方对新型显示技术的关注是有历史根源的。如前所述,企业曾经生产过早期的液晶显示器,虽然在技术上比后来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要简单,但当时也属高技术产品。此外,王东升在1990年代为谈合资而访问日本企业时,也看到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在旭硝子和松下都了解到对方在液晶显示技术上的进展。据梁新清回忆,他在1995年陪同王东升拜访日本夏普时,对方还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彩色液晶显示的闹钟作为礼品。那时王东升和其他高管已经预感到液晶显示器可能是电子工业的下一代产品,只是当时自己的企业连饭还吃不上,只能在参观之余互相议论:中国的液晶工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大(61)。不过,从那时起,京东方就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开始观察和寻找显示领域的下一代替代技术,主要跟踪PDP(等离子显示)、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FED(场致发射显示)三大技术趋势。
1703990153
1703990154
到1990年代末期,TFT-LCD在全球平板显示技术中的优势逐渐明朗,于是京东方在2000年把TFT-LCD工业确定为进入目标。确定目标之后,主要问题就是怎么进入。京东方的领导为此不断出国考察,跑遍了全球几乎所有生产TFT-LCD的公司(特别是日本企业),把所有能得到的技术资料都带回来,以了解这些公司的投资和技术状况。但对于如何进入这个工业,京东方的高层仍处于困惑阶段:TFT-LCD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率先进入的日韩企业也已经形成了先行者优势,专利和技术壁垒一大堆;靠国内从基础开始自主研发速度太慢,而且投资门槛迅速提高……
1703990155
1703990156
此时“突然”出现了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日韩企业都遇到不同程度的财务困难。据京东方人自己的回顾,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想利用“草船借箭”的战略一步崛起(听上去有点“一步跨越”的味道)。但在实际过程的那个时点,他们其实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一种国际合作的方式呢?
1703990157
1703990158
合资方式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京东方曾经与某日企谈过在中国合资建立TFT-LCD生产线的可能性(向东芝和松下提出的类似建议被干脆拒绝),派出的10多人团队在那里驻扎了6个月。但在谈判过程中,京东方的决策者越来越发现不能走合资道路,因为这条路会使京东方的战略受制于对方对技术的控制。京东方此时已经是一个既有掌握技术的决心又有合资经验的企业,知道深浅。曾经担任过北京·松下中方负责人(副总经理)的梁新清对那段合资经验总结到:“甚至已经到了CRT全面萎缩退市的时候,中方仍然得不到技术”(62)。另据京东方的一位资深工程师讲,握有PDP(等离子显示)技术的松下按道理可以让北京·松下引入PDP技术来实现升级(PDP与CRT显像管同属电真空技术,处于同一个产业链),但松下并没有这么做,其原因可想而知。他认为这就是为什么王东升一定要冒那么大风险通过收购进入TFT-LCD工业的原因(63)。虽然那时出现了并购韩国企业的机会(见下),但京东方起初还是相信日本的技术更好,又提出收购这家日本企业4代线的建议。当时这家企业的液晶业务正遭遇困难,负责运营液晶业务的子公司愿意卖,但报到母公司董事会讨论时,有位日本老爷子(日本企业高层人士一般年龄都比较大)痛哭流涕地说:不能卖,即使不得不卖也不能卖给中国人!还有什么比自己的经验更有说服力的呢?
1703990159
1703990160
采取技术转让方式?也曾有日本企业表示可以进行技术转让,其标准模式无非是根据合同规定的一两个产品,达到了生产良率的要求就算完成了转让,如果你对新产品没有自主开发的能力,后续也无法发展。还有专利技术使用上的限制,等等。例如,如果转让的是15英寸屏的技术,你要后续升级到17英寸屏,如果你没有开发能力,就必须重新再签合同、再支付技术转让费用(上广电的5代线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虽然听上去是“转让”了技术,但其实根本没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当时京东方有一个这样的合同都快要签了,到最后关头还是决定放弃。
1703990161
1703990162
就在这种探索和犹疑中,2001年又“突然”出现了跨国并购的机会——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要出售。京东方抓住了这个机会,最终通过跨国并购进入了“朝思暮想”的TFT-LCD工业(其过程见第五章)。
1703990163
1703990164
今天看来,京东方是幸运的——这种给予一个新进入者通过跨国并购迈进门槛的机会大概是难以再有了(下面会逐渐分析这种进入方式的优点)。回顾以上分析的历史脉络,无法不令人信服的是,这种机会只垂青那些有长期坚定不移、始终一贯战略的企业。不错,当时的实际过程并非像京东方后来的官方宣传材料所言,其管理者是经过了对几种进入方式的比较研究之后才决定跨国并购的,因为至少那时连神仙也算不出来现代集团会被迫卖掉液晶业务。但同样真实的是,任何机会主义企业都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京东方能够等到那个机会的原因,恰恰是促使它从生存战略转向进取性战略的同一个动力源泉——它想做成中国的三星、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那样的企业。因为有这样的抱负,所以在准备进入TFT-LCD工业的时刻,京东方不愿意再重复1997年之前的路,不想再走合资的道路,也不想再走生产线转让的道路——长时间的犹豫来自深刻的历史和战略根源。所以京东方的“运气”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1703990165
1703990166
1703990167
1703990168
1703990170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第四节 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1703990171
1703990172
事后证明,京东方进入TFT-LCD的决策不仅对她自己重要,而且对中国电子工业也是重要的,因为那时一场平板显示器替代CRT显像管的风暴正在形成之中,并在短短几年后就使中国彩电工业遭遇了技术替代危机,而正是这场危机使中国工业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认识到平板显示技术的重要性。历史真是充满讽刺:在中国彩电工业蓬勃发展的20年间,北京电子管厂/东方电子集团被无情地边缘化了,但也正是由于处于边缘位置的冷眼旁观,使京东方在主流企业还没有辨明方向时就决定进入关系到中国彩电工业命运的TFT-LCD工业。因此,理解京东方进入TFT-LCD工业的意义要以这个替代危机为背景。
1703990173
1703990174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的彩电工业发展过程中,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建立起“彩电整机—彩管—玻壳”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以1996年长虹发动价格战为转折点,中国彩电工业较早实现了市场化的竞争体制并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大重组,长虹、康佳、TCL、创维、海信等一批大企业崛起,使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优势。于是,以引进技术为起点,中国彩电工业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国内市场大等优势,发展出规模经济,以价格优势赢得国内市场,再进入国际市场,一度在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但到1990年代末,这种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全行业因技术创新乏力而陷入难以自拔的价格战。由于显示器是彩电最重要的核心器件,也是彩电技术变化的主要环节,所以为理解中国彩电工业为什么会被显示技术的变化所重创,就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的发展概貌。
1703990175
1703990176
“计划加引进”的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起始于1977年4月国家决定在陕西咸阳建设重点引进的彩色显像管项目,为此成立了电子工业部直属的4400厂。该项目于1979年4月开工建设,1982年国家验收投产后改名为咸阳市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彩虹集团)。该厂从日本东芝和日立公司引进全套技术、设备,生产14英寸彩管。此外,彩虹厂与日立、旭硝子、网版、涂料四家日本公司签订了合同,建成包括荧光粉、玻璃、阴罩、总装四家主要分厂和动力厂。从1980年代中期以后又经过多次技术改造,生产多种规格的彩管。
1703990177
1703990178
1980年代初期,国内出现各地通过引进生产线发展彩电工业的热潮。针对由此产生的核心元器件进口剧增,电子工业部提出彩电国产化的计划,其重点是于1985年确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新建彩色显像管厂并扩建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并由电子工业部、国家计委、经贸部组织引进技术的统一对外谈判和选择总承包商的工作。1986年,电子工业部和日本东芝公司签署了意向书,决定上述四个项目同时引进东芝的技术并成立合资公司。与显像管项目配套的还有玻壳项目,最后确定由美国康宁公司承包咸阳彩虹的彩色玻壳项目和石家庄玻壳厂的黑白玻壳项目,由日本NEG公司承包安阳彩色玻壳厂(下简称安彩)。但北京市坚持从日本松下引进技术并与之合资,而南京市则坚持从荷兰飞利浦引进技术并与之合资,两地都经过努力得到批准。这四个彩管项目和玻壳项目概况如下:
1703990179
1703990180
●咸阳彩虹和北京·松下两大彩管厂已经在前面多次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1703990181
1703990182
●上海永新彩管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是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永新技术开发公司的合资企业,一期工程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投资5亿元。1989年12月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18英寸彩管。1992年,永新建成第二条生产线,生产25英寸和29英寸彩管,并改造第一条生产线,扩大生产18英寸和21英寸彩管,投资总额达27亿元。此后,上海永新由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永新彩管(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上海永新共有五条彩管生产线,年产彩管能力超过800万只。
1703990183
1703990184
●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4月30日,由国营华东电子管厂、荷兰飞利浦和香港永新技术开发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为6.8亿元,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1990年11月,华飞的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次年5月第二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分别生产17英寸、21英寸彩管;1993年初增加了25英寸彩管生产线。2000年12月,飞利浦为发展平板显示器而与韩国LG成立各占五成股份的新公司,于是华飞的外资方也相应变成LG·飞利浦显示器件公司,其股份由LG·飞利浦、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华东电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分别持有55%、25%、17.79%和2.21%。经过20年的发展后,华飞拥有9条彩管生产线,年产各类彩管近1000万套。
1703990185
1703990186
1980年代后期彩电国产化计划的玻壳项目计有安彩、石家庄:
1703990187
1703990188
●安彩项目的技术引进来源本来是电子工业部推荐的美国康宁公司,但安彩传奇般的领导人李留恩坚持“货比三家,以夷制夷”,转而从日本NEG进口。1990年5月,安彩工厂点火生产,刚完成工厂安装调试的日本专家一出门就声称“安彩一定会在3个月内倒闭”,而且NEG在第二天就大幅调低彩电玻壳价格达30%。接着,安彩就发现因为日方隐瞒了一道精磨的程序而生产出一大堆次品,此事经过艰苦谈判才最终解决。尽管选择NEG让安彩在最初的日子里吃了苦头,却也激发了他们通过技术改进进行创新的斗志和信念。李留恩亲自组织技术人员日夜攻关,几乎对所有引进的技术和设备都进行了改进和改造,使一期工程的实际生产能力比原设计能力大幅超出80%。1993年初,安彩决定上二期工程,摒弃了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的捷径,发明了“自我技术总承包”的方式,在国内集合了几十家企业和院校参与软硬件设计和技术装备的加工制造。这一成功模式后来主导了安彩的三期、四期工程,帮助安彩突破了技术围城,直接节约投资达几十亿元。安彩只用了10余年时间,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成为拥有36条彩玻生产线、年生产能力6500万套、资产总值130亿元、总体生产规模同行业世界第一的知名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彩色玻壳生产基地。
1703990189
1703990190
●成都红光玻壳厂的彩色玻壳生产线与“安彩”同时引进、同年点火投产,但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于1998年被迫停产。1999年10月,安彩以55%的股份控股成都红光,成立河南安彩集团成都电子玻壳有限公司,斥资4亿多元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使关停两年之久的红光当年实现盈利。2001年3月26日,安彩集团、飞利浦、南京华飞在郑州合资组建“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总投资16.8亿元,主要生产25英寸至34英寸全平面玻壳产品。
1703990191
1703990192
●石家庄显像管总厂(后更名为石家庄电子集团)下属的石家庄玻壳厂从美国康宁公司引进黑白显像管玻壳生产线,于1989年投产。石电集团于1993年改组为石家庄宝石电子集团。在股份制改造时,以玻壳厂和显像管厂为基础,宝石集团与其他几家河北省国有企业合资成立石家庄宝石彩色玻壳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宝石A),于1996年上市。为了进入彩色玻壳领域,宝石A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和日商岩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成立石家庄宝石电气硝子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硝子公司),从日本NEG公司引进技术,生产54厘米、64厘米平面直角大屏幕彩色玻壳。日方拥有硝子公司51%的股权,宝石A拥有49%。
1703990193
1703990194
除了上述国家定点项目,地方政府也开始争上彩管和玻壳项目:
1703990195
1703990196
●1988年,广东东莞市筹划彩管厂,未获得国家立项就开始土建工程。为得到技术来源,东莞市长找到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厂长王念琴求助。王厂长带着28位工程师到东莞,保证每道工序都有一位工程师,开创了后来的彩管厂。1990年10月8日,东莞项目以“广东彩色显像管厂”名义获批,总投资18亿元。根据协议,东莞出钱从日本的日立和三洋公司购买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签约之后,东莞又从咸阳彩虹挖到100多名技术人员前来支援,还从咸阳的技工学校招聘工人。由于当时彩管的需求量极大,投产后公司当年就开始赚钱,声望及行业地位扶摇直上,并于1997年更名为东莞福地公司。福地自1993年6月投产后,10年间共生产、销售彩管近2900万只,创造产值380亿元,创造利润总额27.18亿元,其生产规模一度位居全国彩管行业三甲之列。
1703990197
1703990198
●佛山市政府支持的佛山彩管厂与东莞福地几乎同时筹建,未获立项就于1992年建成投产,引进的是法国汤姆逊公司的二手生产线。但投产后,由于市场、材料供应、技术改造等原因,生产一直未能正常进行,从1994到1996年严重亏损。1999年,法国汤姆逊收购停产多年的佛山彩管项目,改名为汤姆逊佛山显像管有限公司。经改造后,2002年生产彩管165万只。2003年,新建第二条大屏幕(34寸)生产线在次年批量投产,达到300万只彩管生产能力。2003年2月,福地科技与新远高速进行资产置换后,改名为新远福地。不到三个月,新远高速与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签订了《关于广东福地彩管厂资产转让协议书》,由汤姆逊以6.68亿元的价格收购福地的三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及其配套设备资产(不含土地和厂房)。从此,福地彩管改为汤姆逊广东显示器件有限公司。2004年5月12日,汤姆逊完成中国彩管业务的重大整合任务——汤姆逊广东特大屏幕彩管生产投产、东莞分公司开业、汤姆逊显示科技研发(佛山)有限公司成立,设在佛山的彩管研发中心主要用于支持佛山和东莞彩管厂。自此汤姆逊一跃成为中国大屏幕彩管的第二大生产商。
1703990199
1703990200
●广东省的第三家彩管厂是深圳的赛格日立,成立于1989年5月,是由深圳市赛格中电彩色显示器有限公司与日立显示器合资经营的(赛格中电持有75%的股权,日立显示器持有25%的股权),总资产25亿元人民币,年产彩管能力650万只。
[
上一页 ]
[ :1.7039901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