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990720
2001年,大尺寸TFT-LCD价格狂跌。三星和LG·飞利浦试图以“流血竞争”迫使日本和台湾厂商出局。达基和联友也不得不跟着降价,亏损严重。联友的母公司联华电子越来越无法承受亏损,于是联友主动向当时台湾实力最强的达基抛出橄榄枝。2001年3月13日,达基科技与联友光电宣布合并,成立友达光电(AUO),一跃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TFT-LCD厂商。这个事件当时震撼了台湾业界。完成合并后的友达却面临着液晶衰退期,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美元-10美元,到2001年第4季度,友达库存的面板成品、半成品与原材料库存已高达几亿美元。当时情况非常紧张,但友达仍相当积极地准备扩产。对于TFT-LCD工业来说,不扩充等于宣布自己准备退出市场。面对艰难的环境,友达仍决定咬紧牙关完成因合并而耽搁的4代线建设,这是台湾的第一条4代线。开建后不久,恐怖分子用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楼的“9·11”事件发生,液晶面板价格跌到谷底。但1个月后,由于液晶价格几乎跌破可变成本(即制造的原料成本,低于此价格,面板卖出越多亏损越多),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整个市场迅速回升,友达的大量库存短时间内得以消化。2001年友达税后亏损达67亿元新台币,但在2002年,盈利达60亿元。到2002年第二季度,面板价格又开始下跌,到第四季度时,几乎所有的台湾面板厂商都在亏损(陈泳丞 2004,第117页)。
1703990721
1703990722
瀚宇彩晶是由台湾华新丽华集团和华邦电子共同集资于1998年6月成立的,接受了日本东芝与日立的技术转移,采用AS-IPS广视角面板专利制造技术,一次开建了两条3代线,力攻电脑监视器市场。
1703990723
1703990724
奇美电子(CMO),母公司奇美集团是台湾石化业的大亨(被称为“北台塑,南奇美”),1997年开始经营彩色滤光片,向日本CMK公司购买的一条旧的小型滤光片生产线,属于1代线,经改造后产能为每月35000片(35K),但奇美投入后才发现在台湾几乎找不到可出货的客户,当时仅有联友光电与元太科技两家生产TFT-LCD面板,但采用的滤光片几乎全部从日本进口,奇美很难进入这块市场。奇美的高管几次评估后认为既然没人买,不如干脆自己用——即奇美必须直接跨入TFT-LCD的完整生产线。也许就是这个简单的原因,1998年,奇美集团旗下多了两家光电产业公司,其一是生产彩色滤光片的奇美电子,另一家是生产TFT-LCD面板的奇晶光电。2000年5月为准备上市,两家公司合并,统一以奇美电子为名,正式走上TFT-LCD面板大厂的道路。
1703990725
1703990726
2001年7月,友达宣布合并后不到四个月内,奇美宣布跨国并购IBM日本位于野洲的3代线(IBM从此退出了液晶面板工业),并与对方合资成立IDT公司(International Display Technology)。野洲的这条3代线月产能为75000片玻璃基板,相当于瀚宇彩晶两条3代线的产能。该厂是日本元老级的技术大厂,当年转移TFT-LCD量产技术给达基公司。通过成立合资公司获得了专利使用权和原有的客户群,使奇美成为台湾工业中唯一不必支付技术转移费用的厂商,唯一自备彩色滤光片的厂商和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最完整的厂商。同年,奇美在台湾开始建设一条4代线。2002年8月26日上市,2003年第四季度末成为全球大尺寸(20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第二大供应商,仅次于日本夏普。2005年,奇美的日本子公司IDT的液晶面板生产部门被索尼收购。
1703990727
1703990728
元太科技于1992年6月成立,是台湾除了联友之外历史最悠久的TFT-LCD面板厂商。元太的主要股东是永丰余造纸集团。当年老板何寿川有鉴于平面显示器将取代纸张的趋势的考虑,大举跨入TFT-LCD产业。1995年开建TFT-LCD的2代线。在当年不可能从日本获得技术转移的情况下,元太结合工研院电子所的技术人才,专营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终于在2003年扭亏为盈。元太出了很多后来大TFT-LCD公司技术团队的骨干人才。元太当初进入TFT-LCD产业时不像中华映管、达基等,采用日本转移量产技术的方式,而是由美国留学回来的技术人才将技术及技术诀窍带回来。
1703990729
1703990730
第三次衰退期进入台湾新进入企业把该产业带到了1999—2000年的短暂的上升期,业内所有的企业都从中获利。而第四次的衰退为新进入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广辉、群创和统宝等一批企业在这一期间进入。
1703990731
1703990732
广辉电子是其母公司广达集团(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与日本夏普合资成立的。1999年5月广辉和日本夏普签订技术转移合同,以大约新台币150亿金额投资建设3.5代线,2000年11月完工。这是台湾第四条3.5代线。2000年,广达集团打败东芝,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本电脑制作商,但占笔记本电脑制造成本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尺寸TFT-LCD面板,从1999年初以来因为供不应求情况严重,面板价格一路高涨,若广达不能自主生产面临着很多限制。因此,广达决定亲自投入TFT-LCD工业并积极寻找战略联盟的对象。日本厂商历经几次液晶的衰退期,包括东芝、NEC、日立、松下、三洋等TFT-LCD厂商,为寻求发展几乎都在两种途径中选择,一是找台湾的合作对象;另一种是放缓大尺寸TFT-LCD(10.4英寸以上)的扩产速度,转往中小尺寸的手机或数码相机等的面板发展。其中只有夏普坚信液晶电视是值得投资的市场,仍积极筹划建更大尺寸的6代线。广辉有意寻求技术转移与夏普的需求不谋而合。一方面夏普可以取得可观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广辉的产能扩大能满足夏普的发展战略。广辉也因此成为台湾唯一一家有技术来源入股的TFT-LCD公司(陈泳丞 2004,第160页)。
1703990733
1703990734
群创光电(Innolux Display Group)成立于2003年1月14日,其母公司为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富士康集团的母公司),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子器件代工制造商。(当时的群创光电只是个次要企业,但2009年它在合并奇美后成为主要企业。)
1703990735
1703990736
统宝光电的母公司是仁宝电脑集团,主攻低温多晶硅的TFT-LCD面板生产,低温多晶硅有结构简化亮度较高等优点,更适合中小尺寸市场。它的技术班底是原工研院电子所副所长为首的技术团队。2001年2月正式进行第3.5代低温多晶硅TFT厂动土仪式。与日本三洋合作,双方共同开发相关量产技术。
1703990737
1703990738
在第四次液晶衰退期,韩国双雄仍然进行了反周期投资,率先建成5代线以压制台湾竞争者。但与大多数日本企业的踌躇不同,台湾企业普遍采取了进取性的投资战略,后来被称为台湾“面板五虎”的友达、奇美、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和广辉,全部跨上了5代线的台阶。友达在2003—2005年连续建成三条5代线和一条6代线,奇美则在2003—2005年建成两条5代线和一条5.5代线。中华映管没有建5代线,而是于2003年年底直接开建一条6代线(2005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瀚宇彩晶于2004年和2006年分别建成一条5代线和一条6代线。广辉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建成一条5代线和一条6代线。此外,“面板五虎”之外的统宝光电于2004年建成一条5代线。新的5代线引发了台湾工业的新一轮繁荣,2003—2004年是其黄金期。
1703990739
1703990740
台湾TFT-LCD工业的崛起是具有一些条件的,其中之一是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基础(Hung 2006)(8)。半导体工业的工厂经验对于提高液晶产业的制造能力非常有用,在半导体工业中积累的诀窍对于TFT-LCD工业也是适用的,不断升级的半导体制造知识——从OEM(代工)到ODM(原始设备设计和制造)再到EMS(电子产品制造服务),同样有助于掌握TFT-LCD制造技术。事实上,早期台湾TFT-LCD工业所需的人才就是来自半导体工业,特别是2001年半导体的衰退使得一群有才干的人从半导体行业流动到TFT-LCD行业。
1703990741
1703990742
台湾当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属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从1993年开始制定培育平板显示产业的4年计划,1997年开始制定培育平板显示产业的6年计划,促进了该产业的高速发展。实际上,这些作用在金融资源上都是很小的,鼓励该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在半导体产业中所起的作用差不多。台湾海归人员在半导体产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能在TFT-LCD产业中发展。因为美国也没有这方面技术经验的工程师,所以影响相对较小。同时,从工研院出去的工程师对TFT-LCD工业的高速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人员分流(spin-off)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奇美的建立就是因为一位前工研院人员的努力。统宝光电也是一家官方研究所的项目分离出来的。2002年,台湾行政当局提出了《面向2008年挑战的官方发展重点计划》,这是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变化特别是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而提升台湾经济竞争力的措施。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两兆双星计划》。“两兆”是指半导体和平板显示产业在2006年之前分别超过1兆(万亿元)新台币(其中显示器产值达1.3亿新台币,约合403亿美元),“双星”是指要把数字内容(包括软件、游戏软件、媒体、出版、音乐、影像和网络服务)和生物技术发展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
1703990743
1703990744
中国大陆的市场需求是台湾TFT-LCD工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在2004年台湾液晶面板超过14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中国大陆占67.11%,中国香港地区14.66%,马来西亚4.48%,日本3.90%,韩国1.72%(Hung 2006,p.351)。
1703990745
1703990746
尽管台湾在电子基础技术、材料科学和精密设备等方面缺乏根基(ibid.),但台湾企业的进取性投资战略使台湾TFT-LCD工业到21世纪之初,在大批量生产上超过日本工业,甚至一度在产出规模上超过韩国工业(见图3.6)。
1703990747
1703990748
1703990749
1703990750
1703990751
图3.6:各国和地区平板显示器工业占市场份额的趋势(1993—2005)资料来源:Murtha 2007。
1703990752
1703990753
1703990754
1703990755
1703990757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第四节 迎来全球金融危机的TFT-LCD工业:中国进入的契机?
1703990758
1703990759
2006—2007年是全球电视市场的转折点。从图3.7可以看出,2006年第一季度,液晶电视占全球电视机出货量的份额还不到20%,而CRT电视的份额则接近80%;但在不到两年后的2007年第四季度,液晶电视占全球电视市场的份额(47%)终于第一次超过CRT电视(46%)。从主要地区市场看,日本市场的平板电视是在2005年超过CRT电视的(9);2006年,欧洲市场的液晶电视销量超越CRT电视(10);2007年,北美地区的液晶电视销售量首度超越CRT电视;2008年,中国市场的液晶电视出货量超越CRT电视(见第二章的图2.1),而且在前一年就已经超过日本而成为第三大液晶电视市场(排在欧洲和北美之后)(11)。至此,从1960年代初RCA的研发人员为开发平板电视而最初尝试液晶显示技术,到液晶显示终于不可逆转地在电视机上替代CRT,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1703990760
1703990761
1703990762
1703990763
1703990764
图3.7:全球市场CRT和液晶电视销售数量的份额数据来源:Display Search。
1703990765
1703990766
在2006—2008年液晶电视普及“突然”加速的背后原因,就是以韩国双雄与日本夏普的激烈竞争为动力,全球TFT-LCD工业向6代及以上世代生产线的扩张。当韩国双雄凭借5代线使TFT-LCD进入桌面电脑和大尺寸电视领域之后,日本夏普一改此前的保守态度,跳过5代线去直接建6代线,并率先在2004年第一季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6代线(LG的6代线也在同年第四季度建成)。从5代线跨越到6代线后,玻璃基板可以经济合理地切割超过30英寸显示屏的瓶颈就被打破。恰恰是在跨过这一步之后,CRT电视就绝无希望再能抵抗液晶电视的冲击了(CRT显像管达到37英寸时,电视机的重量就达到需要4个成年男人才能搬动的程度,尺寸再大就需要吊车了)。在平板显示的“同一战壕”里,等离子屏一直占据尺寸可以做得比液晶屏更大的优势,但6代线使40英寸以上的液晶屏成为可能,由此而敲响了等离子显示的“丧钟”。在TFT-LCD工业本身,随着主流电视屏迅速扩大到30英寸以上,6代线也使5代线丧失了切割电视屏的经济合理性。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后来业内把6代及以上世代的生产线称为“高世代线”——“高”或“低”的标准其实就是能不能经济合理地切割市场偏好尺寸的电视屏。
1703990767
1703990768
韩国双雄使液晶面板“侵入”电视机领域的成功不仅激发了夏普的“斗志”,而且也吸引了索尼。索尼几乎是最晚进入液晶显示的日本消费电子企业。在CRT电视时代,索尼凭借独有的“特丽珑”单枪三束显像管技术,使索尼牌电视机雄霸全球高端市场。但以往的成功拖累了索尼,使它迟迟不愿放弃CRT技术,错估了液晶电视的发展。直到2005年,索尼才正式决定放弃等离子电视和CRT电视的后续研发,全力转向液晶电视。没有涉足TFT-LCD工业的索尼不愿与其他日本企业“弱弱联合”,于是选择与三星合作,双方于2004年4月在韩国(忠清南道牙山市汤井)成立各持50%股权的S-LCD合资公司,并建设一条7代线(玻璃基板面积为1870mm×2200mm)。这是世界上第一条7代线,于2005年第一季度正式投产(原设计产能60K/月,一年后扩展为75K/月),但在此前的2004年末,三星又开始建设第二条7代线并于2006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索尼是从保证自己的电视机用屏角度选择与三星合作的,它对S-LCD公司的产品具有优先采购权(索尼采用S-LCD提供面板的BRAVIA品牌液晶电视发布之后在全球热卖,原本严重影响索尼获利的电视业务在2005年第三财季扭转为高速成长的获利支柱)。但是,索尼并没有在技术上参与建设和运营设在韩国的生产线,因此也没有发展出建设和运营这种高世代线的能力(虽然后来通过收购获得了中小尺寸的能力)。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这使三星能够借助索尼的品牌实力进入大屏幕平板电视市场,不过三星获得的更大好处,是通过索尼分担投资成本和风险以及产品“出海口”,得以顺利地继续在高世代线上扩张。
1703990769
[
上一页 ]
[ :1.703990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