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991384e+09
1703991384 (65) “上广电败局:液晶五代线成祸首”,《中国证券报》,2009年6月1日,http://tech.sina.com.cn/it/2009-06-01/08143137034.shtml。
1703991385
1703991386 (66) “上广电核心亏损来自液晶 面板价格雪崩是主因”,《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4月14日,http://tech.sina.com.cn/it/2009-04-14/02012998781.shtml。
1703991387
1703991388 (67) 金波访谈,2009年10月28日。
1703991389
1703991390
1703991391
1703991392
1703991393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1703989340]
1703991394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第五章 英雄崛起
1703991395
1703991396 京东方向高世代线的扩张使国外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一场各方争相要在中国建设高世代生产线的“液晶热”突然爆发,令中国社会一时目眩,连政府也没马上回过味儿来。那时很少有人能明白“液晶热”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工业的历史性转变,政府主管部门随后还是把政策重点放在到底应该批准几条外资生产线上。回顾那段仿佛就是昨天的历史,“液晶热”带来这么多纠结的真正原因是很少有人相信中国企业可以自主建设高世代线,也很少有人相信依靠中国企业就能够把平板显示器工业发展起来。
1703991397
1703991398 顶着所有这些“悬念”,京东方的产业大军在2009—2011年期间相继建成了成都4.5代线、合肥6代线和北京8.5代线,其运行效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京东方自己原来的预期。2012年,京东方在经历了连续四年营业性亏损之后,以四条生产线的满产满销实现了主营业务的盈利。即使如此,京东方也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又相继开始建设合肥8.5代线、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和重庆8.5代线,其扩张气势比“液晶热”更加令人目眩。
1703991399
1703991400 京东方在扩张之后的盈利并非只是因为产业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在扩张过程中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组织转变——为适应多线扩张而实施的创新变革,使京东方彻底告别了在1990年代改革后形成的分散式组织结构,发展出能够协调更大规模和更加复杂生产的管理结构;京东方同时建立起研发体系,使自己成为一个研发与制造并重的高技术企业。正如2013年的赢利势头猛增所表明的那样,京东方的新一轮盈利是“结构性”的——她已经能够以足够的规模和不断的产品开发去赢得变化中的市场需求,而不再是那条完全由市场潮汐来决定盈亏的“小舢板”。到2013年,随着生产规模的剧增和企业组织形态的转变,京东方成为全球平板显示器工业挑战者的态势已是“锋芒毕露”。
1703991401
1703991402
1703991403
1703991404
1703991405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1703989341]
1703991406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第一节 “液晶热”的起落
1703991407
1703991408 2009年夏末,当世界经济仍然处于金融海啸带来的衰退时,中国突然出现了一场“液晶热”——国外企业一反多年来的封锁态度,争相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TFT-LCD生产线,许多地方在这种条件下也纷纷准备上马液晶面板项目。拟议中的项目数量一时如此之多,以至于媒体的议论很快就从对“天上掉馅饼”的喜悦变成了对未来产能过剩的担忧。这场突如其来的“液晶热”难免让人产生困惑:在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液晶面板供应受制于国外、引进技术遭到封锁的多年之后,中国的TFT-LCD工业怎么“突然”就要起飞了?其实,触发“液晶热”的原因只有一个——京东方向高世代线的扩张。
1703991409
1703991410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海啸的影响,欧美市场需求大幅下滑,液晶周期突然进入衰退阶段,全球主要的液晶面板企业(全部是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都遇到产能暂时过剩的问题。台湾液晶面板厂家以前一直向日、韩的企业供货,但从2008年8月起,日、韩企业为保护自己的产能而取消采购订单,致使台湾厂商的库存猛增,从第四季度开始几乎全面亏损。
1703991411
1703991412 这种状况似乎为中国大陆改善液晶面板供应提供了机遇。200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宣布向台湾企业先期采购20亿美元的液晶面板(1)。此后不久,由工信部牵头成立了“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促进工作组”。2009年1月16日,在工信部、国台办的支持下,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平板显示战略合作论坛”上,9家中国大陆电视制造企业与台湾液晶面板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以奇美电子、友达光电为主的台湾厂商购买21.9亿美元的电视用液晶面板,采购量将超过1200万片,涵盖了各个主流尺寸规格(2)。同年6月,由该协会带领的大陆赴台湾面板采购团访问台湾,将2009年面板采购金额翻番至44亿美元(3)。
1703991413
1703991414 台海两岸达成意向采购之后,韩国企业从2009年2月起,突然以现金频繁采购台湾面板,从友达、奇美等手中买走了2008年10月以后积累的400万片库存,而且签署了2009年的年度采购协议。同时韩企开始控制向中国大陆彩电企业面板供应的数量,并提出涨价的要求,而手握大陆订单的台湾面板厂商也坐视面板缺货而不急于新的投资和扩产,导致液晶面板的价格从2009年3月到8月上涨了30%以上(价格趋势见第七章图7.4),使中国彩电企业再度陷入困境。
1703991415
1703991416 液晶工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之后,国务院开始制订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4月,两个月前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被正式公布(4)。在这个规划中,“新型显示器件”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政策支持的范围。在关于产业调整和振兴任务的部分,该规划写道:“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京东方经过6年“单打独斗”的液晶事业,终于落入国家政策的支持范围。不过,从上述引文也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并没有相信可以完全依靠中国企业发展这个工业,而是寄希望于与外资特别是台湾企业的合作。
1703991417
1703991418 因此,在落下44亿美元采购大单的背后,中国政府更为期盼的是台湾面板企业能到大陆投资设厂,或者开放大陆企业投资台湾面板企业。但与中国方面的一厢情愿相反,台湾当局于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大陆投资政策(5),堵死了大陆企业投资台湾液晶面板工业的可能性。对于台湾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投资,台湾当局当时仅开放赴大陆投资后段模组厂,对于关键的面板制造仍列在禁止名单中。
1703991419
1703991420 事实上,直到那时,日(6)、韩政府和“台湾当局”都严格限制向中国大陆转让技术(哪怕这种“转让”只不过是到中国大陆设厂)。韩国情报通信部的《2002年综合审查评价报告书》中有一句话:“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大量的技术……我国的知识头脑和技术流向中国的可能性空前地大”(7)。根据韩国2007年颁布的《防止产业技术外流及产业技术保护法》,出售、转让核心技术必须获得国家批准,液晶面板与半导体都是核心战略产业,韩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生产这些产品的基地需要韩国政府批准。
1703991421
1703991422 不仅政府不愿意,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自身也没有到中国大陆设厂或转让技术的积极性,掌握着高世代面板生产技术的三星、LG、夏普、奇美、友达都不愿打破政府当局的政策限制到中国内地建厂。直到2009年5月,三星电子全球副总裁还强调“暂时没有向中国国内转移液晶面板生产线的计划”,其LCD事业部总裁在8月25日进一步表示,“中国市场将会变得更大,但我们在决定之前必须了解更多状况”(8)。金融海啸来临后,友达、奇美纷纷将原定2009年的7.5代线、8.5代线的量产时间延后,甚至有些生产线延至2010年(9)。一直追踪报道液晶面板产业十多年的台湾记者陈泳丞在2009年9月1日的报道中评论说,“由于全球经济并未完全回暖,仅靠大陆方面的需求,台湾面板就到大陆投资设厂的欲望依然不高,台资企业2009年缩减开支已成定局”(10)。
1703991423
1703991424 很明显,中国大陆采购台湾面板的单方面善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日、韩和中国台湾的企业不会因为中国大陆市场的需求扩大而到中国大陆设厂或转让技术(反而可以坐收价格上涨的收益),日、韩政府和“台湾当局”也不会因为中国大陆的需要而放松对技术的管制。
1703991425
1703991426 只有一个因素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国企业京东方出人意料地开始向高世代线扩张。2009年4月13日,京东方的6代线在合肥开工建设。这是在金融海啸开始后第一个开工建设的生产线,并因此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全球主要TFT-LCD企业在金融海啸中停顿下来的投资计划纷纷重新启动。
1703991427
1703991428 更具有冲击力的是京东方于2009年8月26日发布公告,确认上马8代线。仅仅5天后的8月31日,京东方8.5代线的奠基仪式就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京东方要上8代线的消息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但正式付诸实施还是有如一个“晴天霹雳”,瞬间改变了业内所有“玩家”的心态。下面看看在10天之内发生了什么。
1703991429
1703991430 同在8月31日那一天,日本夏普宣布与南京市签订合作意向书,将与代表当地投资的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行“8加6”代线的投资计划,包括夏普将其龟山第一工厂的第6代液晶线(建于2004年)出售给南京方,并提供生产技术支持;还包括未来合资建设与夏普龟山第二工厂同等的8代线。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夏普6代线生产的32英寸面板价格暴跌。同时,夏普正在建设总投资为42.8亿美元的10代线。这两个因素导致夏普在2008财年遭遇了其1956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的首次营业亏损,亏损额高达1258亿日元(以财报截至日期3月31日当日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86.8亿元)(11)。为应对困境,夏普当年宣布裁员、减薪,并着手液晶工厂的重组。2009年初,龟山第一工厂(世界上第一条6代线)停工。但这条在夏普内部被视为负担的6代线,却被包装成一块“肥肉”向中国企业兜售,从广州、深圳转到上海,再转到张家港、南京(12)。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2009年2月传出夏普要以11亿美元的价格把6代线出售给上广电(13),但到4月,上广电-NEC因财务危机被破产托管,这项交易不了了之;到7月3日,又传出夏普拟出售该线给彩虹集团(14),但半个月后,彩虹集团在张家港的6代线项目停止,理由是液晶面板项目风险太大,彩虹转做上游玻璃基板的制造,而收购夏普生产线的交易也没了下文。夏普在京东方宣布上马北京8.5代线的5天之后与南京方面达成协议,以13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把它的二手6代线卖给由中电集团和南京市政府持股的中方,而且在谈判中还增加了8代线项目,显然是受京东方开建8代线消息的刺激,也为了得到启动自己10代线急需的资金。
1703991431
1703991432 8月底,LG与广州市政府签订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将投资30多亿美元在广州兴建8代线(计划最快于2012年投产)。之所以签的是“非约束性”协议,是因为这个项目还必须得到但尚未得到韩国政府的批准。
1703991433
[ 上一页 ]  [ :1.703991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