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992644
1703992645
2011年是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重要的一年,或者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的开端。在这一年,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第一个事件是,由于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日、韩和中国台湾主要厂商的液晶面板业务全部亏损(见图7.2和图7.3),整个行业“被前所未有的悲观气氛所笼罩”。第二个事件是,京东方的8.5代线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相继投产,加上当时京东方的6代线已经量产,中国工业“突然”成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只是在许多人眼里属于前途未卜。第三个事件是,以三星和LG为先导,主要国际厂商开始高调向AM-OLED等新技术产品进军,拉开了影响未来产业格局的新一轮技术竞争的序幕。理解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关键是回答两个问题:上述三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如果是,那又是怎样的联系?回答这两个问题要先从描述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的亏损状况开始。
1703992646
1703992647
1703992648
1703992649
1703992650
图7.2:2010—2012年主要厂商的净利润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
1703992651
1703992652
三星电子的液晶面板业务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陷入亏损,继而在2011年的四个季度里连续亏损。在2011年9月5—6日举行的“中国北京2011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上,三星电子公司液晶事业部副社长昔俊亨用“阴云密布”四个字来形容当时全球液晶工业的环境,称全行业已经在液晶周期的汹涌波涛中挣扎了好几个季度,仍然没有爬出亏损的深渊。2011年,三星液晶面板业务预计营收为23万亿韩元(约合1292亿元人民币),亏损超过1.5万亿韩元。
1703992653
1703992654
1703992655
1703992656
1703992657
图7.3:2011—2012年三星液晶面板业务的利润数据来源:“误判频繁的三星:被分拆的LCD事业部反而蒸蒸日上”,2013年2月7日ChosunBiz(韩国)(2)。
1703992658
1703992659
LGD也是从2010年的第四季度开始陷入亏损的,同样在2011年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全年净亏损7879亿韩元。与三星不同的是,LGD的亏损一直延续到2012年,在该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290亿韩元(约合1.13亿美元),在第二季度又亏损260亿韩元(约合2260万美元)——这是该公司连续第七个季度的亏损。第二季度,由于被认定与东芝、友达光电等厂商联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LG显示器支付了1.75亿美元与美国司法机构达成和解(3)。
1703992660
1703992661
直到2010年年初,台湾“双虎”仍然对市场前景很乐观。2010年3月11日《中国证券报》的一篇报道(4)援引奇美电子总经理王志超的话说:2009年,中国大陆液晶电视的市场规模达到2300万台,奇美电子对大陆市场的出货即达1212万台,获得五成的供应量;预计2010年大陆市场将增至3900万台,新奇美的供货目标增到1860万台。王志超指出,大陆市场即将取代美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只要新奇美、友达能够顺利吃下大陆快速发展的市场,台湾面板厂就可以超越韩国。不知为什么,尽管那时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已经开建高世代线,但奇美负责人只谈与大陆电视终端厂商的合作。合理的解释是台湾工业的领导人并没有把大陆面板企业放在眼里。2012年11月13日中国家电网刊登的一篇报道(5)称,台湾面板企业并没有积极响应中国大陆的竞争对手,因为中国大陆的企业太小没有构成威胁。根据该报道,友达总裁彭双浪在2012年7月表示过,大陆企业聘请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工程师在中国大陆建立一个工厂(注:指华星光电)是没用的,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工厂效率的如何运作,这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彭表示,友达已投入巨资研究和开发面板技术,并拥有约1万多项液晶面板制造相关的专利。彭双浪还表示,华星光电“在使用其8.5代生产线生产友达过去生产过的不太先进的第六代产品”。
1703992662
1703992663
无论台湾工业的决策者们是否低估了中国大陆的企业,他们的企业在2011年遭遇了自1998年台湾“液晶元年”以来最惨重的一次亏损。2011年,奇美(群创光电)遭受净亏损644.4亿元新台币,连续第三年亏损。友达在2010年实现小幅度盈利后,在2011年连续4个季度亏损,全年亏损614.47亿元新台币,创该公司的历史记录。友达当年不仅决定暂停其8.5代线从20K到60K的产能扩充计划,而且无限期推迟在大陆昆山建设8.5代线的项目(6)。此外,瀚宇彩晶和中华映管也都在2011年亏损。
1703992664
1703992665
日本液晶显示工业遇到的危机早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夏普的10代线于2010年初正式量产,在该财年实现了2.4亿美元的净利润。但好景不长,夏普在2011财年创下了自成立以来99年经营史上最大规模的亏损,亏损额高达3760亿日元(47亿美元);2012财年的净亏损继续暴增至5453亿日元。夏普深陷亏损的直接原因是曾被寄予厚望的10代线——夏普与韩国企业争夺技术和市场领先权的产物——被证明是一个更大的负担。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条10代线,所以每一台设备都需要供应厂商全新设计,意味着设备采购成本更高,材料也需要定制;由于工艺难度很高,这条线在量产之初经历了严峻的良率考验,使设备的维护成本大大高于低世代线。不过,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与夏普的战略有关。2012年8月,《中国经济周刊》(第34期)与日本《东洋经济周刊》联袂推出专题报道“日本家电之死”(7)。其中由几位日本记者撰写的报道说,夏普的堺工厂(注:即10代线)因为在40英寸以下的电视面板市场无法赢利,于是决定放弃普通电视面板而专门生产6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但全世界对60英寸以上面板的需求量不过200万台,而堺工厂的生产能力有600万台。为了创造市场,夏普从2011年夏季开始,将60英寸以上的AQUOS品牌大屏幕电视拿到了北美,准备在那里大卖特卖,结果出现大量积存。2011年10—12月,AQUOS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量仅有上年同期的四成左右。在2012年4月AQUOS新品发布会上,夏普发誓要做8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令会场上的听众“个个面部表情十分僵硬”。此时,AQUOS在世界上的占有率仅有7%。根据该报道,日本市场相关人物劝诫过夏普:“堺应该抛弃AQUOS,成为一个为世界各家厂商供应面板的企业。”夏普也在工厂刚刚启动时考虑过“将50%的面板提供给其他企业”。2008年,当时在世界薄板电视中居世界第二位的索尼,决定向堺工厂出资34%,打算在那里生产1/3的索尼面板,剩下的2/3可用于AQUOS及其他厂家。工厂开工后,日本国内买薄板电视蔚然成风,面板供不应求,但不肯放弃AQUOS的夏普常常不能按时向索尼、东芝供货。索尼对此十分不满,态度也开始强硬,在出资完成了7%以后,便不再追加投资,直到最后全面退出对夏普的投资。自2011年下半年起,堺工厂的开工率不到五成。2012年1月,韩国三星电子采购部门准备向夏普下大订单,却遭到“非常坚定的回绝”,以至于三星的人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堺的设备有一半放空,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2012年5月前后,堺工厂的大型液晶面板的外销比率(按金额计算)已经不到一成,开始捉襟见肘。
1703992666
1703992667
在出售或抵押资产和裁员等措施都不能挽救危局时,夏普于2012年3月27日宣布接受台湾鸿海集团的投资,由鸿海出资670亿日元(约52亿元人民币)获得10代线(堺工厂)10%的股权,并获得一半产能的供应保证;同时以550日元/股的价格,出资约669亿日元入股夏普总社,获得夏普总社9.9%的股权。夏普希望得到鸿海的资金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也希望将更多的生产外包给鸿海,为亏损严重的10代线寻找新的“出海口”。鸿海则想和夏普有更全面的品牌、营销合作,以大股东的身份进入夏普董事会(8)。上述参与报道“日本家电之死”的几位日本记者写道,由于堺工厂那时是日本国内唯一还在生产电视面板的“最后一座城堡”,所以鸿海的介入标志着“日本电视业已沦陷”。但情况还没有那么糟。2012年9月,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要求在夏普担任高管职务,以便在夏普获得更大的影响力(9)。夏普坚守鸿海入股9.9%的底线,不让鸿海进入夏普董事会(根据日本的公司法,10%股份以上的出资者,有权利向法院申请解散公司,对经营参与有较强的权限),以避免鸿海强力介入自己的经营(10)。2013年3月6日,夏普与三星宣布,夏普将接受日本三星电子约104亿日元(约1.1亿美元)的注资,并向三星发行3%的股份。三星的插足使得鸿海与夏普的谈判半途而废。
1703992668
1703992669
其他日本企业的TFT-LCD业务更是风雨飘摇。东芝旗下的东芝移动显示器由于连年亏损,东芝开始收缩液晶面板业务,计划关闭部分生产线(11)。日立显示器在2006—2010年期间持续亏损,致使日立集团产生剥离亏损液晶业务的念头(12)。索尼与三星合资的S-LCD公司连续7个季度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60亿美元,令自身就在亏损的索尼不堪重负。三星向全球供应的液晶面板并没有让索尼的电视获得独特的优势,而索尼却要分担液晶面板的亏损。2011年12月,索尼公司与三星电子相继表示将在次年1月底之前终止双方合资的液晶电视面板业务(13),由三星电子以1.08万亿韩元股权费(约合9.72亿美元)收购索尼在S-LCD里的所有股份,此后S-LCD将成为三星的全资子公司(14)。同时,两家公司已达成液晶面板的供应和购买协议。该协议还允许索尼和三星在液晶面板技术上继续合作。索尼则计划转向台湾等地的制造商采购低价液晶面板以每年削减约500亿日元的成本,加强其在电视业务上的竞争力。2012年5月,索尼退出与夏普共同合资的面板企业。但索尼并没有完全退出液晶面板的制造业务,而是进入了小尺寸领域(15)。
1703992670
1703992671
正当除夏普之外的其他日本企业都可能失去TFT-LCD业务的“危难”之际,日本政府出手了。2011年9月,由日本官民合作的产业基金“产业革新机构”(INCJ)注资26亿美元,索尼、东芝和日立三家公司在把各自液晶显示业务合并的基础上,宣布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apan Display Inc.,缩写JDI)。该公司于2012年4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这是日本政府和工业界联手拯救日本半导体显示工业的一次重大努力。根据成立协议,索尼、东芝和日立将各自液晶显示子公司的所有股权转让给JDI,并分别持有JDI股权的10%,而JDI其余的70%股权则由日本政府支持的INCJ所有(所以JDI是一家国有控股公司)。虽然没有大尺寸面板的生产能力,但在合并基础上成立并得到日本政府强力支持的JDI成为日本最新且规模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16),将把业务集中于正在兴起的移动智能终端的显示屏,以日本企业率先开发的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作为优势来源,开发AM-OLED技术并争夺中小尺寸半导体显示器市场。
1703992672
1703992673
松下的8代线(姫路工厂)于2010年4月建成投产后,一直亏损。2012年3月5日,松下宣布与日本显示公司(JDI)达成最终协议,把位于千叶县茂原市的液晶面板厂以约300亿日元出售给后者,此后松下将把液晶面板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姫路工厂(17)。根据日经中文网2012年10月的报道(18),松下将缩小2013年度电视机用液晶面板的生产规模,而把姬路工厂集中于生产用于平板电脑等产品的中小型面板(比例提高至5成以上),以提高生产液晶面板的收益。同时,为满足自产电视机所用面板的需要,松下将继续提高向韩国厂商等的外购比例(当时已经达到70%)。
1703992674
1703992675
从上面的描述看,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业绩不尽相同,亏损期也有长有短,但无论如何,日、韩和中国台湾主导厂商在2011年的全体亏损是一个罕见的事件,也是全球液晶面板工业从1990年代末形成日、韩和中国台湾三角格局以来的第一次,说明这个事件具有特殊意义。为了更全面地讨论造成这次全行业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继续描述另外两个事件。
1703992676
1703992677
2011年发生的第二件大事是,中国企业的三条高世代线在价格持续下跌的2010—2011年期间相继建成投产。2010年9月,京东方的合肥6代线建成投产,一个月后实现量产,并在2011年4月达到满产;2011年6月,京东方的北京8.5代线投产,同年9月开始量产,并在2012年7月底实现满产;华星光电在深圳的8.5代线于2011年8月投产,并在2012年9月实现满产(100K/月)。中国工业扩张的势头不仅如此,京东方在2011年8月还宣布要在鄂尔多斯建设一条5.5代AM-OLED生产线,而她的合肥8.5代线也在那年悄悄地恢复建设。不过,在当时全球TFT-LCD工业一片“哀鸿遍野”的状况下,中国财经媒体称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是“生不逢时”。
1703992678
1703992679
第三件大事是韩国双雄在2010—2011年的价格下跌中,率先发动了新一轮的技术竞争。2011年3月就有媒体报道称,LGD将在年内量产大尺寸OLED电视用面板(19)。同年8月8日,LGD的CEO权英寿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LGD计划率先于2012年小批量生产OLED面板并将其用于LG电子的55英寸电视产品;2013年则凭借采用8代大尺寸玻璃基板的产线生产OLED面板,并开始对OLED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投资,投资金额将达28亿美元;此后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量产(20)。不过,动作更生猛的还是三星。2011年5月31日,三星移动显示公司(Samsung Mobile Display,即三星电子与三星SDI的合资公司,当时与三星电子的液晶面板事业部是分立的)宣布,它在韩国投资21亿美元建设的5.5代AM-OLED生产线提前两个月进入量产;6月2日,三星移动显示又宣布它的第8代AM-OLED面板试验线(在原有的TFT-LCD生产线上改造而成)将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21)。由于这条线可以切割46英寸、55英寸等大尺寸OLED面板,所以三星显然要将OLED的使用领域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
1703992680
1703992681
2012年2月,三星决定把连遭亏损的液晶面板业务(事业部)从三星电子拆分出来,与三星移动显示公司以及索尼退出后的S-LCD合并,组建为一个独立的三星显示公司(Samsung Display)。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22),三星电子将向分立出来的三星显示注资66亿美元。该报道援引三星内部人士的话称:“这部分资金将是三星电子对液晶面板业务的最后一次投资,其中一部分将用于中国苏州8.5代工厂的建设,而这条线也将是三星投资的最后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之后三星的面板投资重点将全面转向OLED。”率先将OLED技术产业化确实给三星带来“立竿见影”的益处。2012年第一季度,三星显示在全球5大面板厂商中率先扭亏为盈,靠的就是从三星移动显示的AM-OLED显示业务上获得的4000亿韩元(约3.57亿美元)盈利(23)。
1703992682
1703992683
液晶面板业务的亏损和投资重点转向OLED领域,驱使三星和LG推迟了在中国建线。三星保持低调,在苏州项目举行开工典礼后,项目实际上被搁置起来。LGD则干脆推迟了开工典礼,于2011年3月突然宣布推迟广州8.5代线项目的开工;半年之后,LGD再度通知广州市政府,取消原计划在8月30日举行的广州8.5代线开工典礼,给出的理由是“全球市场不是很景气,电视显示屏销售跟公司之前的预测有些差距”(24)。
1703992684
1703992685
三星和LG率先将OLED产业化的消息震动业内,两大巨头的果断行动让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OLED对LCD的替代即将来临。一家中国媒体在其报道中甚至说:“台湾工研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旦三星的8代OLED生产线投产,台湾的液晶面板行业将面临灭顶之灾,雇用数十万名员工的产业将灰飞烟灭,耗资千亿元的精密设备顿时形同废铁’”(该报道没有注明这份研究报告的出处)(25)。中国财经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聪明”。2011年8月24日的《每日经济新闻》(26)分析说:“就在中国面板企业京东方、华星光电还陶醉在刚刚投产的8.5代LCD面板线中时,LGD近日表示拟投资28.3亿美元(约合180亿人民币)批量生产下一代面板OLED……一边是投入巨资的LCD面板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另一边是革新技术又走到门前。中国企业跟还是不跟?跟,意味着还没有在LCD面板上实现盈利,却又要耗巨资进入OLED领域;不跟,一旦OLED成为主流显示技术后,中国企业又将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在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达到满产的前夕,2012年7月14日的《华夏时报》在报道中称(27),“眼下随着国内8.5代线等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集体躁动,亏损这个沉重的魔咒俨然已经在国内开始应验……摆在国内8.5代线面前的另一个严峻事实是,在LED面板与OLED面板生产线开始上马时,国内的8.5代线以及新建成的10代线可能面临建成即落后的局面。”该报道最后自作聪明地说:“国内的8.5代线们,俨然在复制过去夏普等日本家电巨头走过的老路。但这种对产业链的完善,是否会再一次将国内8.5线们拉入亏损的泥潭呢?”
1703992686
1703992687
中国财经媒体的这些报道都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决定韩国双雄发起新技术竞争的动力,不是因为它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甚至也不是因为世界上已经有了性能明显超过“旧技术”的新技术,而是因为这两个全球老大也同样在“传统的”液晶面板业务上遭遇了亏损。就技术而言,OLED与液晶相比确有优势(能提供对比度更高的图像、显示屏更薄、可以柔性等),但也有劣势(因制造工艺复杂而更加昂贵、性能不稳定等),所以自问世十几年来一直处于实验室阶段。韩国双雄既不是OLED技术的发明者,也不是其产品的最早推出者(28),仅从技术因素出发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它们在那个时点“突然”决定把OLED作为对液晶的替代而产业化。能够解释这个行动的只有经济因素——如果韩国双雄认为2010—2011年的价格下跌不仅仅是现有格局下的一次市场周期性变化,而是反映出液晶面板工业竞争条件的结构性变化,那么它们感受到的就不只是需求不振的短期阵痛,而是在市场竞争中无法保持传统优势的长期威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韩国双雄发起新一轮技术竞争的动机就不是因为已经拥有先进技术,而是因为在传统优势变得可危时,力图通过率先开发使用新技术的产品而在市场上赢得新的优势。只是这种动机也就留下韩国双雄对OLED技术前景做出误判的伏笔。
1703992688
1703992689
是谁让韩国双雄感受到威胁呢?日本工业肯定不是,中国台湾工业也因陷入“泥潭”而不足为虑。那这种威胁就只有来自在2010—2011年显示出强劲扩张势头的中国工业。韩国企业领导人自己说的话表明了这一点。2012年8月24日,韩国《东亚日报》援引LG Display代表韩相范的话说:“最有威胁力的对手是中国……我们需要通过标新立异防止他们的追赶”(29)。该报在同年9月2日援引LG Display社长权喜远的话说:“没有生产过OLED电视的中国和日本企业短期内无法追赶我们”(30)——此言虽然表达了自信,但把动机暴露无遗。不过,如果中国工业真是这样的威胁,就必须满足一个限制条件——除非中国工业的扩张势头与同时发生的价格持续下跌有联系。为确定这种联系,我们必须追问2010—2011年价格持续下跌的原因。
1703992690
1703992691
从2010年5月到2011年11月,全球液晶面板的市场价格连续下跌19个月(其间在2011年4—5月短暂回暖了一下便继续大幅下降)。从图7.4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产品——32英寸电视面板——的价格水平在此期间几乎被腰斩。这一轮液晶周期的价格下跌在持续时间上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当它持续了5个月时就已经被认为是“反常”的(31),何况实际是持续了19个月。为了理解为什么这一轮价格下跌的时间会如此之长,我们把图7.4所记录的价格变动趋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图7.4所示的整个过程看,液晶面板的市场需求在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从2009年2月开始复苏,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扬。进入2010年后,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日本3·15大地震以及美国信用等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增长再次放缓,导致价格从该年5月开始下跌,并一直持续到2011年11月。问题是,如果这轮价格下跌完全是由市场需求波动所决定的,就不可能持续如此之久——即使是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那样剧烈的冲击,液晶面板的价格下跌也才持续了10个月。不仅如此,虽然欧美市场的需求放缓,但2010—2012年的中国市场对液晶面板的需求持续走高。以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为例:2010年比上年大增33.7%;2011年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比上年再增近0.9%;2012年又比上年增6.6%(见位于本章第三节的表7.2),尽管这一年中国企业的高世代线已经大量供货。因此,虽然是需求波动引发了这一轮的价格下跌,但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价格下跌会持续如此之久。
1703992692
1703992693
[
上一页 ]
[ :1.7039926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