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43491e+09
1704043491 “有些东西不能保留,但精神不能遗忘。”何振康说,初一、十五祭祖的基本都是村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但他们在祭祖时也是每次都强调。每年,针对青少年,村里都召开专门会议来讨论教育办法。“一些东西变了,但老祖宗的好的精神一定要传下去。”他说,这就像民族的根一样,不能断。
1704043492
1704043493 客家文化,尚能传否?
1704043494
1704043495 是的,一定要传下去。一名老管理员开始重修“何氏族谱”的大业。
1704043496
1704043497 2009年11月4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邓炳昌站在茂盛老屋旁,表情凝重。
1704043498
1704043499 老管理员邓炳昌已年近60岁,他说,10年来自己守护的是一种“文化情结”。他是广东揭西人,1981年来到深圳,2000年来到茂盛老屋。他说,自己不怎么懂文物,但接触到老屋后便没有再出来。如今,老屋里的墙上都挂上了关于茂盛村以及茂盛始祖的传说,一副副楹联被重新修整挂上。邓炳昌在老屋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老屋名字的来历,以及老屋里的各项物品,还有老屋的楹联等,每每感觉到大量的东西在流逝,保护迫在眉睫。
1704043500
1704043501 在一间小屋里,村里人使用过的石磨等农具被摆在那里,每件农具旁配上了咏诗,而这些均出自邓炳昌的手笔。“何家的老族谱在以前时丢失过,是凭着一些老人的记忆重修完整的。”邓炳昌说,到茂盛老屋后,他走访了村里大部分老人,根据老人们的记忆,他们重修了新的茂盛何氏族谱,收集了茂盛村的故事,抢救了这些来之不易的记忆,现在,他说走访的老人很多已经离世。
1704043502
1704043503 和邓炳昌共事5年的小邓深有感触。他说,这些茂盛村的故事等都凝聚了邓炳昌的心血,近10年里的每一天,他们都是伴随着老屋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熟悉的脚印。
1704043504
1704043505 “很不容易,在这个老屋村里经历了几代人,确实故事很契合‘大宅门’。”邓炳昌表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的10年记忆留在了老屋里,他还要整理记录关于老屋的故事,争取尽快帮助维护利用好老屋,为老屋做一些事情。
1704043506
1704043507 事实上,村民们也在雄心勃勃筹划着将祖宗留下的老屋重放异彩。
1704043508
1704043509 几年来,何振康和邓炳昌为此费尽脑筋,就在去年他们拿出了一个关于“老深圳记忆园展览”的方案。这本厚达50页的方案里写道,老深圳记忆园依托茂盛世居围屋,以老深圳图文为主,以老照片、老建筑、旧风俗和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用文学、摄影等多种艺术手段,铺陈一条“老深圳记忆走廊”。
1704043510
1704043511 在扉页上的记录写道:当跨过这道门槛,敬请留意脚下的坑坑洼洼,认真平静地走过,历史的路程本来崎岖,辉煌的深圳特区也经过许多坑坑洼洼,但愿走过这条老深圳记忆走廊,能够对深圳的历史和人文留下有益的记忆和启示。
1704043512
1704043513 “就是想把这里有保留地开发起来,既保护了历史,又能对现在有用,还能传承到未来。”何振康说,对于这个方案他们思索了很久,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成型的意见,目前龙岗区文体局和深圳市文物局已经基本同意开发方案,但真正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
1704043514
1704043515 何振康也有隐忧。他说,整个方案的实施需要800万元左右,“没有资金,根本没办法启动。”而且,接下来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更多支持,只有把这里变成了有名的旅游景点,那才能真正“活”起来,否则也是步履维艰。
1704043516
1704043517 他说,如果真正搞活了,那村里的经济也就有了第二来源。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单一出租业为主要来源的村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这也让他思考良多。
1704043518
1704043519 “茂盛世居”如果开发起来,那他们村子的发展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助推器,他说,游客盈门的那一天,他和村民们都愿意看到。
1704043520
1704043521 与茂盛世居围屋前途渐明相比,与百年荔枝林被完整保存相比,樟树布村东北部百间瓦屋命运却迥异。因为年久失修,当中绝大多数瓦屋多年前就被政府划定为危房,禁止住人。在目前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中,这片樟树布最古老的建筑群被列为第四期工程,面临整体被拆的命运,房屋的主人得到的补偿是新房,拆赔比例面积1∶1.5。
1704043522
1704043523 两条巷,樟树布村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典型的传统客家民居。房屋多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游走在两条巷,孩童在青石板上追逐嬉戏,看家狗在门口狂吠,妇女在用柴火烧饭,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夕阳照在斑驳的墙上,让人以为回到农耕时代。年过八旬的罗阿婆是极少数还住围屋的本地村民。“什么时候能住进新房子啊?”见到有“后生仔”到来,罗阿婆拉住便问。
1704043524
1704043525 罗阿婆心情迫切,一墙之隔的黄贵玲则难免忐忑。“拆了之后,到哪里再去找这么便宜的房子?”黄贵玲一家来自贵州赤水,在樟树布居住十余年,丈夫在附近的深马玩具厂打工,自己在家照看两个孩子,100平方米的瓦屋,每个月500元的房租在当地来说,已是最低。
1704043526
1704043527 樟树布村书记邓亦军说,在规划改造中必然面临拆与不拆的取舍。瓦屋片区年久失修,早已被列为危房,当地经济需要发展,本村村民要住房,只能拆旧盖新。“普通的是,它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客家村落中的一个。特殊的是,它位于深圳的腹地,与经济特区紧相连,通过亲属网络与港澳及海外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处在这样一个特殊位置上的客家村落,其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经受着最严峻的考验。”
1704043528
1704043529 正是基于樟树布村这样的“既普通又特殊”,2008年8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程瑜带着9名学生在樟树布做定点人类学调查。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民间信仰到客家禁忌。在为期22天的调查中,他们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记录着这个村子的历史源流、传承发展与现状对策。
1704043530
1704043531 曾在樟树布村进行社会调研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黄韵诗说,深圳传统的客家民居像一座座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客家人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曾经怎样开创自己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园。但如今,这些“活化石”中只有几座被幸运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的大多数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百余座客家民居更是濒临倒塌。樟树布一些传统的客家民居,很快也将淹没在城市化进程的车轮之下。
1704043532
1704043533 作为客家先民的后裔,樟树布人也流传着一些传统的民间医俗。
1704043534
1704043535 村里的邓、戴两位婆婆介绍说,村民生病了,会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教导,去寻找采摘各种能够治病的树叶、藤枝、草药外敷或者煮水喝。例如用柚子叶泡水,用于擦身洗澡,可以驱风祛邪。还有一种“百草药”,是用一百种药草配制而成,这些药草都要经过晒干、碾碎、封存等工序后才能泡水饮用,这个偏方一直流传至今。
1704043536
1704043537 针对一些小病,民间还有其他偏方,如采摘三条桃子叶、三条鸡屎藤、三条酥油筋去扫身、洗身三日就可以医治感冒发烧,当然这三样东西也可以煮水喝;又如把“抹草”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或者拿来擦身,既可以治疗热痱,还可以治疗来月经时候身上长的小疮。据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平说,“抹草”最常使用的地方,是为碰到新生儿而身体发痒的人准备的。还有金银花和金银草配合着熬水,可以治疗小孩长水痘等等。
1704043538
1704043539 “村里面有医院很方便,这些偏方当然就很少用了。”在“80后”邓巧军看来,这些偏方和传统的民间医俗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
1704043540
[ 上一页 ]  [ :1.7040434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