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43523e+09
1704043523 两条巷,樟树布村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典型的传统客家民居。房屋多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游走在两条巷,孩童在青石板上追逐嬉戏,看家狗在门口狂吠,妇女在用柴火烧饭,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夕阳照在斑驳的墙上,让人以为回到农耕时代。年过八旬的罗阿婆是极少数还住围屋的本地村民。“什么时候能住进新房子啊?”见到有“后生仔”到来,罗阿婆拉住便问。
1704043524
1704043525 罗阿婆心情迫切,一墙之隔的黄贵玲则难免忐忑。“拆了之后,到哪里再去找这么便宜的房子?”黄贵玲一家来自贵州赤水,在樟树布居住十余年,丈夫在附近的深马玩具厂打工,自己在家照看两个孩子,100平方米的瓦屋,每个月500元的房租在当地来说,已是最低。
1704043526
1704043527 樟树布村书记邓亦军说,在规划改造中必然面临拆与不拆的取舍。瓦屋片区年久失修,早已被列为危房,当地经济需要发展,本村村民要住房,只能拆旧盖新。“普通的是,它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客家村落中的一个。特殊的是,它位于深圳的腹地,与经济特区紧相连,通过亲属网络与港澳及海外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处在这样一个特殊位置上的客家村落,其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经受着最严峻的考验。”
1704043528
1704043529 正是基于樟树布村这样的“既普通又特殊”,2008年8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程瑜带着9名学生在樟树布做定点人类学调查。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民间信仰到客家禁忌。在为期22天的调查中,他们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记录着这个村子的历史源流、传承发展与现状对策。
1704043530
1704043531 曾在樟树布村进行社会调研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黄韵诗说,深圳传统的客家民居像一座座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客家人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曾经怎样开创自己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园。但如今,这些“活化石”中只有几座被幸运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的大多数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百余座客家民居更是濒临倒塌。樟树布一些传统的客家民居,很快也将淹没在城市化进程的车轮之下。
1704043532
1704043533 作为客家先民的后裔,樟树布人也流传着一些传统的民间医俗。
1704043534
1704043535 村里的邓、戴两位婆婆介绍说,村民生病了,会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教导,去寻找采摘各种能够治病的树叶、藤枝、草药外敷或者煮水喝。例如用柚子叶泡水,用于擦身洗澡,可以驱风祛邪。还有一种“百草药”,是用一百种药草配制而成,这些药草都要经过晒干、碾碎、封存等工序后才能泡水饮用,这个偏方一直流传至今。
1704043536
1704043537 针对一些小病,民间还有其他偏方,如采摘三条桃子叶、三条鸡屎藤、三条酥油筋去扫身、洗身三日就可以医治感冒发烧,当然这三样东西也可以煮水喝;又如把“抹草”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或者拿来擦身,既可以治疗热痱,还可以治疗来月经时候身上长的小疮。据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平说,“抹草”最常使用的地方,是为碰到新生儿而身体发痒的人准备的。还有金银花和金银草配合着熬水,可以治疗小孩长水痘等等。
1704043538
1704043539 “村里面有医院很方便,这些偏方当然就很少用了。”在“80后”邓巧军看来,这些偏方和传统的民间医俗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
1704043540
1704043541 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一些风俗也开始进化,民俗中封建迷信的成分被逐渐筛掉,一切删繁就简。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军介绍说,以前安葬分为两次:第一次埋葬,就是八人抬棺木在子孙的护送下,来到自家祖坟下葬。一般过了八年就会重新开棺,将先人的尸骨捡起另迁他处,俗称“起金”。老主任回忆说,当年他的先辈“起金”时,起金者捡骨,是从尸骨的脚开始一直往上,对应的骨头都成对捡起放入金塔。最终将尸骨摆放成一坐姿形态置于金塔中,起金的仪式就算结束了。最后把金塔放到由风水先生选定的墓地之上,子孙来祭拜过后,二次葬就完成了。自从国家提倡火葬后,客家人“入土为安”、“二次葬”等习俗也有所改变,近四五年间,村里老人去世后,都以火葬为主。
1704043542
1704043543 樟树布客家还有“喊惊”的习俗,“喊惊”又叫“喊同元”,意为将元神喊回正位,通常是小孩子被“鬼神”等东西碰到受到了惊吓,就需去神婆家“喊惊”了。“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人,哪里还会搞这一套。”已经大学毕业回村工作的邓巧军笑着说。对他而言,这些传统的客家风俗,都成为一段老人们絮叨的记忆,一本束之高阁的书籍,一个可远观不可以身试之的传奇。
1704043544
1704043545 程瑜认为,客家民间文化其实是一种传承文化,是“集体创造、集体享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它连结着民众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客家村落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就樟树布人而言,他们先祖遗留下来的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正在世代子孙手中传承与创造着,但复兴与创造还是没有赶上破坏和消亡的速度。
1704043546
1704043547 传统文化的变异,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存的乡村行政区划历经变更,血缘和地域的界限被人为打破,但村落间固有的传统联系并未因此而削弱,农村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又得以复兴和再造。在樟树布村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也使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等的遗传性随之发生了嬗变,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都市化、商品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给传统的节日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但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1704043548
1704043549 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适应力。但是客家文化又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常常是在综合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具有新的内涵的文化成分。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顺应时代的发展,使之成为适合本族群当代需要的新文化。
1704043550
1704043551
1704043552
1704043553
1704043554
1704043555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3556
1704043557 ○●2009年11月20日,宁静的盐田三村内,一条宣传横幅呼吁村民支持搬迁工作。
1704043558
1704043559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1866]
1704043560 第二节◇借地还魂
1704043561
1704043562 在深圳城市消灭农村的进程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盐田三村、新约村,两个村都是整体搬迁至他处。前者正在等待,后者已建成新村。在彻底消灭、转移、重生三部曲后,那村、那人依旧,可是谁晓得,他们的精神纽带断了吗,丢了吗?
1704043563
1704043564 原地待命与异地重生
1704043565
1704043566 这里号称特区内房租最低的城中村,也是深圳首个异地搬迁的旧改项目。
1704043567
1704043568 盐田三村不大,裕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天胜以“两座祠堂、一座碉楼、一棵古樟树”就概括了盐田三村。然而在不久的将来,除了古樟树,三村的房屋、祠堂、碉楼都将消失。这个依山面海的村落,不久将整体迁移。三村居民将搬至不远处的明珠花园附近,这片生活乐土也将转型为物流园区。
1704043569
1704043570 为实施“区港联动”,盐田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盐田三村、四村、西山吓村及社排—小布村将进行整体异地搬迁。2009年3月,已举行土地置换仪式,这也是深圳首个实行异地搬迁的城中村改造工程。
1704043571
1704043572 村门口竖起三四层楼高的牌子,上面写着“盐田三村、四村、西山吓村及社排—小布村整体搬迁安置蓝图”,还有新居住地的鸟瞰图,但村里两三年前就设立的整体搬迁办公室至今还未正式开工,具体何时、如何搬迁,旧改似乎光打雷不下雨,村民们不知情,也乐得继续居住。
[ 上一页 ]  [ :1.7040435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