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43543
樟树布客家还有“喊惊”的习俗,“喊惊”又叫“喊同元”,意为将元神喊回正位,通常是小孩子被“鬼神”等东西碰到受到了惊吓,就需去神婆家“喊惊”了。“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人,哪里还会搞这一套。”已经大学毕业回村工作的邓巧军笑着说。对他而言,这些传统的客家风俗,都成为一段老人们絮叨的记忆,一本束之高阁的书籍,一个可远观不可以身试之的传奇。
1704043544
1704043545
程瑜认为,客家民间文化其实是一种传承文化,是“集体创造、集体享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它连结着民众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客家村落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就樟树布人而言,他们先祖遗留下来的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正在世代子孙手中传承与创造着,但复兴与创造还是没有赶上破坏和消亡的速度。
1704043546
1704043547
传统文化的变异,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存的乡村行政区划历经变更,血缘和地域的界限被人为打破,但村落间固有的传统联系并未因此而削弱,农村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又得以复兴和再造。在樟树布村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也使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等的遗传性随之发生了嬗变,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都市化、商品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给传统的节日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但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1704043548
1704043549
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适应力。但是客家文化又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常常是在综合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具有新的内涵的文化成分。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顺应时代的发展,使之成为适合本族群当代需要的新文化。
1704043550
1704043551
1704043552
1704043553
1704043554
1704043555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3556
1704043557
○●2009年11月20日,宁静的盐田三村内,一条宣传横幅呼吁村民支持搬迁工作。
1704043558
1704043560
第二节◇借地还魂
1704043561
1704043562
在深圳城市消灭农村的进程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盐田三村、新约村,两个村都是整体搬迁至他处。前者正在等待,后者已建成新村。在彻底消灭、转移、重生三部曲后,那村、那人依旧,可是谁晓得,他们的精神纽带断了吗,丢了吗?
1704043563
1704043564
原地待命与异地重生
1704043565
1704043566
这里号称特区内房租最低的城中村,也是深圳首个异地搬迁的旧改项目。
1704043567
1704043568
盐田三村不大,裕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天胜以“两座祠堂、一座碉楼、一棵古樟树”就概括了盐田三村。然而在不久的将来,除了古樟树,三村的房屋、祠堂、碉楼都将消失。这个依山面海的村落,不久将整体迁移。三村居民将搬至不远处的明珠花园附近,这片生活乐土也将转型为物流园区。
1704043569
1704043570
为实施“区港联动”,盐田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盐田三村、四村、西山吓村及社排—小布村将进行整体异地搬迁。2009年3月,已举行土地置换仪式,这也是深圳首个实行异地搬迁的城中村改造工程。
1704043571
1704043572
村门口竖起三四层楼高的牌子,上面写着“盐田三村、四村、西山吓村及社排—小布村整体搬迁安置蓝图”,还有新居住地的鸟瞰图,但村里两三年前就设立的整体搬迁办公室至今还未正式开工,具体何时、如何搬迁,旧改似乎光打雷不下雨,村民们不知情,也乐得继续居住。
1704043573
1704043574
2009年11月,太阳高挂、凉风习习,下午时分,村外大道上货柜车呼啸而过,村内居民悠然自得。跨过明珠大道,沿着村口斜坡走进村干道,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商铺和摊档,曾经的茅屋、瓦片屋现已被一栋栋小楼代替,如同置身静谧的小城镇。三村经历了三个建设高潮:1986—1990年,国家规划土地,给每家每户划分150平方米宅基地,每家每户按规定建两层半;而在1990—1998年期间,不少村民将老屋推倒重建,楼房高至三到四楼;到1998—2003年期间,又有了新一波的重建浪潮,房子已建至五到六层。
1704043575
1704043576
在这个过程中,盐田三村原有吓围、老围、新围、龙眼园、大橙尾和南山围,大橙尾和南山围因地处山腰,改造不成,居民下山居住,盐田三村由原来的六个自然村减至现在四个。位于明珠大道另一边的龙眼园村因没纳入搬迁范围,村民将留在原地居住。
1704043577
1704043578
何天胜说,暂时只知道政府可能会按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在明珠花园补回给居民,届时会补贴搬家费,装修费等,但并不会有其他现金补偿。他们无不羡慕那些因拆迁而一夜暴富的岗厦村民,不过他们并无暴富奢望。离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闭着眼也能走到朋友家的三村,更多的,是情感的不舍与未来生活的悬念。
1704043579
1704043580
沿着街道环绕整个村落,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家里打牌、搓麻将、嗑瓜子、在篮球场上闲聊。这个村落住着约12000人,本地居民仅500余人,其余都是外来租客。因身处盐田港后方,租客都是物流公司员工,而这些外来工可谓三村经济发展的动力。57岁的村民老余说,中年人大多没工作,除了股份公司及村委每年分红1万余元,村民收入主要来自房租,在村内开店做生意的也都是外来租客。
1704043581
1704043582
三村被几名村民笑称是特区内房租最便宜的地方,5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仅需700元。何天胜透露,三村共有1000多套房子,600多套出租。但对部分租客来说,搬迁并不会给他们造成太多困扰,“盐田还有其他便宜的村屋可以租。”租客小张说。
1704043583
1704043584
1500桌大盆菜!2010年1月18日,与盐田三村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天的龙岗六约新村嘈杂而热闹,大摆筵席,庆祝2/3的六约村民乔迁新村。
1704043585
1704043586
北依五指山,南临沙湾,东靠盐田疏港铁路,西有长表水库,距离深圳市区12公里,距香港18公里,是香港、深圳与惠州、梅州、汕头等地往来必经之地,这是龙岗区横岗街道的六约村。
1704043587
1704043588
“约”在客家话中有“联合”、“协作”的意思,六约,因为六个小山村地缘相邻、风俗相似而融合为一体。据村史记载,村内最大姓氏迁移于此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1704043589
1704043590
中原汉人南迁丘陵地带,为防外敌与野兽侵扰,聚族而居,形成客家围屋。六约村民亦群落居住,而随着城市化浪潮,外来人口与日俱增,“三来一补”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围屋”旁厂房林立,被“双围”的六约客家人努力寻找出路。
1704043591
1704043592
因为修地铁,走进六约村,先要经过一片黄土地,灰蒙蒙的,沾染一身灰。如果你来此地是为寻找客家风俗人情,那么多少会有一些失望。与其他城中村无异,超市、出租屋、成排的商店还有高墙围起来的厂房,以及轰隆隆的机器声随处可见可闻,惟独围屋难寻了。
[
上一页 ]
[ :1.7040435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