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43730
从民治大道一路驱车前行,路过沙元埔村,路边竖立有一块醒目的路标。穿过一片出租屋,民治村史馆到了。村史馆始建于2005年8月,占地面积7455平方米,馆内所藏各种物件逾千件,浓缩并记载了民治完整的近现代历史。
1704043731
1704043732
2010年7月底,民治股份公司董事长、民治社区工作站站长张新平回忆,当时,村民听说要筹建村史馆,纷纷把自己收藏的各种史料送上门来。东边村的华侨邓仁兴送来了他收藏多年的清朝地契,塘水围的张连兴老人送来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军军用毛毯,横岭村的苏锦太送来了他曾经用过的粉枪……短短一个月,村里就征集到数百件史料。
1704043733
1704043734
村史馆展厅分为东西两个展区。东展厅,陈列着鸟枪、日军军用毛毯、兵役证等实物。在展厅里,有一张日军军用毛毯,这是张连兴老人捐献的。还有一支步枪,为原民治村支书邓望老人捐献。当年,老人用这杆枪打过鬼子。民治村年过八旬的张连兴少年时参加革命,当时,以“小延安”白石龙村为革命根据地,烽火四起,他在游击队负责保管枪支、弹药,站岗放哨,执行秘密交通运输任务。
1704043735
1704043736
展厅里,从水稻播种到收割,再到脱粒、打谷所用的工具,以及磨豆腐时使用的石磨、豆腐架等,一字排开,陈列有序。磨豆腐是民治村以前最传统的家庭手工作业之一,当时,很多村民磨好豆腐后,就担着走四五个小时到东门市场去卖。村史馆苏馆长说,这种情形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种地保证口粮,搞副业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勤劳一直是民治村的本色。
1704043737
1704043738
村二代“叛逃”
1704043739
1704043740
在上梅林,村民家庭年收入最少为10万元以上,不少家庭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元。
1704043741
1704043742
年轻一代却不愿安于现状。
1704043743
1704043744
“不少村民都希望能尽快进行上梅林村的改造,全面改善上梅林村的整体环境,提高村民的居住水平。”村民黄日梅说,尽管现在村民都有私房出租能收到钱,但租金并不高,单房出租一个月600多元,一房一厅800—1000元。上梅林村投入过不少资金对村里的卫生、休闲等配置设施进行建设,但由于城中村先天不足,村里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无法和现代社区相比,租金也上不去。
1704043745
1704043746
“现在村里不少村民都到外面买房。”村民黄日梅说。有的村民还想办法让小孩到外面读书,比如莲花北小学、景秀小学等。在村里有一栋房子的黄大姐在惠州买了一套别墅。“才3000多元一平方米,深圳的房子太贵买不起。”在上梅林村,黄大姐住着自家房子的三楼,楼下有不少做生意的,经常吵得她休息不好。每周五,她就和家人过去惠州度假,周日回来。村里不少人也在那里买了房,过去住朋友也多。
1704043747
1704043748
上梅林的改造方案还在规划审批当中。等待,让村民们十分迫切。其实几年前,上梅林股份公司就计划兴建黄氏新村,并拆除用于出租的厂房,结果遇上政府的整体改造,兴建黄氏新村的计划暂时搁浅,这块地也只能临时出租使用。“这一下子就使村里每年损失100多万元的租金,还让等待的村民错失了在外面买房的时机。”村民黄先生埋怨道。
1704043749
1704043750
1704043751
1704043752
1704043753
○●2009年11月3日,阳光照射下,楼与楼之间出现了“一线天”的景观。
1704043754
1704043755
一方面年轻一代盼改造能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让老人们忧虑的是,面对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后生仔们相互交流很少,不少年轻的村民互相都不认识。“这也确实是古老的村落在发展之后遇到的新现象。”黄日梅说。
1704043756
1704043757
为增加年轻村民之间的凝聚力,股份公司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每年组织村里10—18岁的年轻人参加夏令营活动;每逢节庆日,公司就会要求村民全家人出席参加庆典活动。“历史是要靠一代一代的人延续和传承下去。”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瑞芳说,上梅林村的历史也一样,为此,股份公司在2007年就专门请人编写《上梅林村志》。
1704043758
1704043759
而年轻人在外打拼也必须直面狐疑、不信任的目光。“我大女儿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开出的月薪是1500元,企业一看她是本地村民的小孩就不要。”黄大姐说,有企业招聘人员直接说“你们干吗还出来上班和别人抢饭碗,在家呆着就好。”为此,黄大姐女儿把薪水期望降到1000元,终于被一家企业录用。黄大姐说,女儿很争气,向老板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最后女儿月薪涨到到7000元。
1704043760
1704043761
对于年轻一代的村民们来说,生存并不是问题,但如何改变社会的偏见,让生命更有质量,是这个时代的考验。
1704043762
1704043763
和其他村一样,革命老区怀德也非常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培养。解放前,全村有40多位村民参加革命,其“村史”陈列馆是福永首个村级“两思”教育基地。600多件文物、100多幅历史图片展示了怀德村民的创业史。工作人员说:“每年寒暑假,就有村民带小孩来了解村史。”
1704043764
1704043765
今年26岁的怀德村村民郭锐华,从深职院毕业后,在亲戚的超市打了一年工,现在村委会工作。“其实我们都有做事,不像外人想的那样整天游手好闲。”他称从2004年起,嫁来村里的人或出生的小孩都没有分红了,不工作以后怎么办?
1704043766
1704043767
三十来岁的文远新在村中企业任中方厂长,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事情。他感觉今年村委特别忙,每个人走路都是跑的,“现在不是经济压力,而是工作上压力太大了。”在村委会办公大楼,各个办公室或走廊都能见到这样的标语:“今天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留到明天呢?”“眼光远一些,工作更快一些”“心态决定一切,自信走向成功”。
1704043768
1704043769
如果来到壆岗村(“壆”音bó,广东方言意为田埂、田基),你会发现,这里的“村二代”似乎并没有身份认同的困惑,老中青三代甚至能玩到一起,而媒介就是一颗小小的足球。
1704043770
1704043771
壆岗,宝安沙井一个有着700多年农耕史的老村,清朝建造的陈氏大宗祠,至今仍在村口。壆岗发展足球运动已有60多年,中国第一个农民业余足球俱乐部,就诞生在此。村民希望借助“团结、拼搏、进取”——源于足球的壆岗精神,发展壮大社区股份公司,谋求改变主要靠厂租过日子的现状。
1704043772
1704043773
他们的老村长踢了四十年后卫。
1704043774
1704043775
今年已经65岁的陈水通,看起来像个艺术家。身材不胖不瘦,腰板直、走路快速,留着大背头。“就在上个月,我都还在球场上玩了一会,我已经踢了40多年球了,踢后卫。”陈水通说,现在他很爱收藏,同时也热爱运动。
1704043776
1704043777
不了解的人,听陈水通的口气,还以为他是专业球员。实际上他只是壆岗一名普通村民,并曾任几十年村长,1991年退休。
1704043778
1704043779
壆岗村远近闻名,不仅因其曾拥有宝安村级最高的大楼,更因足球。在村里,像陈水通那样踢了一辈子球的大有人在,村里的男人基本都会踢球,而且经常在一起切磋脚法,如今更有了女子队。壆岗村的村民基本姓陈,因此村里足球队常被叫做“陈家军”。
[
上一页 ]
[ :1.704043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