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52964e+09
1704052964
1704052965 潘石屹去找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工作人员尚不知按揭为何物,拒绝了现代城的申请。潘石屹后来告诉我说,他又去找了建行行长。那时,正值国务院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前后,建行行长高屋建瓴地表态说:“这不是支持一个项目的问题,是启动中国经济的问题。”当即决定在现代城做个人按揭。据说,后来工行、中行都找上门来了。现代城销售速度大增。
1704052966
1704052967 潘石屹说:“是我教会了银行怎么做个人按揭。”这话听起来有点儿夸张。老潘的意思可能是说,他帮北京的银行引进了个人按揭。他还说,现代城是北京首个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项目。我没有研究过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幼年时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1704052968
1704052969 1998~2003年,我能真切地感觉到房贷市场不断蹿升的热度。那几年,以基建贷款起家的建设银行(主营业务如其名)一枝独秀。但工行醒过味来,紧紧追赶。有时一个房地产项目往往就是这两大银行在争夺发放贷款。
1704052970
1704052971 大约是2002年某个时间,建行房地产信贷部一位负责人找到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的领导,请他帮忙给某地产商捎个话,让建行来做这个大项目的贷款。地产商往往是将开发贷款与个人按揭捆绑,如果银行想获得自己项目的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就必须先给地产商发放开发贷款。这个惯例沿用至今。
1704052972
1704052973 按揭贷款对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是一个颠覆性的挑战。几十年来,除了做生意,老百姓都是先存钱,量入为出,有几个人会借钱消费?但说来奇怪,购买住房这么高价值的商品,老百姓很快就接受了贷款这种方式,一贷就是几十万元(那时房子很少过百万元),一贷就是二三十年。也许是实物分房排了几十年的队,压抑得太久了。
1704052974
1704052975 按揭购房让老百姓提前圆了住房梦。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由1998年的426.16亿元增长到2009年年底的4.4万亿元,增长超过100倍,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由0.49%上升到11%。这种增速估计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
1704052976
1704052977 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也很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从1998年的2028.9亿元增长到2007年年末的1.8万亿元,年均增长27.45%。增速明显低于个人住房贷款,但快于金融机构其他贷款。
1704052978
1704052979 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说,“房贷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如果他指的是个人住房贷款,那么我要加上一个形容词:房贷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
1704052980
1704052981 早年间,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银行,不良率都很高。
1704052982
1704052983 据建设银行公布的数据,2002年年底,按照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口径计算,其整体不良资产率为15.17%。但2001年年底建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仅为1.35%。2006年6月,国有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8.02%,但个人住房按揭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5%左右。2009年年底,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降到0.60%。
1704052984
1704052985 质量如此之高,各家银行争抢个人住房贷款就不足为奇了。
1704052986
1704052987 表面来看,上面讲的是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发展简史,银行因为挖掘到这座富矿,营业收入持续大幅攀升。但聪明如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个人住房贷款和开发贷款几乎是与1998年住房商品化同步起飞的,没有来自银行的这些贷款,就没有房地产长达10多年的持续繁荣。
1704052988
1704052989 不必说,这是房地产最好的时代。当大批投资者刚进入房地产市场时,很多是两手空空,没过几年,却纷纷登上了内地富豪榜。用消费者的钱,借银行的钱,来赚自己的钱,这就是杠杆化。金融杠杆化撬起了整个房地产行业,也撬起了地产商的财富。
1704052990
1704052991 ❷ 被法定制度固定的杠杆化
1704052992
1704052993 地产商这种钱生钱的生意,有一个正式名称,叫商品房预售制度。
1704052994
1704052995 商品房预售制度,往前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人对它有另外有一个称呼,叫“炒楼花”。住房按揭学的是香港,“炒楼花”也是从香港传过来的。没完工的房子叫“楼花”,但可以先买卖。海南最疯狂的1992年、1993年,何止是房子还没盖,图纸刚出来,交一点定金就可以买,然后转身加价卖给后来者,所以叫“炒楼花”。
1704052996
1704052997 治理房地产过热,除了中央文件,还得有法律。于是就赶紧制定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改通过)。
1704052998
1704052999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确立了几项重大制度:房地产开发制度、房地产转让制度、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商品房预售与按揭制度、物业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均沿用至今。
1704053000
1704053001 其中的商品房预售制度,第四章第四十五条是这么规定的: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①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②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③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④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商品房预售所得款项,必须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
1704053002
1704053003 现在,“炒楼花”当然是不可以的了,但由它发轫的商品房预售制度,经法律固定下来后,先天就为地产商提供了金融杠杆化的巨大空间。所谓预售,从法律上说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但说白了,就是地产商利用购房者的预售款来建房子。
1704053004
1704053005 不过,商品房预售制度只是给地产商提供了金融杠杆化的条件,而地产商想成功实现高杠杆化,前提是必须如期将商品房预售出去,否则,不但做不了杠杆化,资金链还会断裂。这时,不良地产商想出了假按揭的办法。
1704053006
1704053007 所谓假按揭,就是地产商以自己公司职工或其他关系人冒充购房人,通过虚假销售的方式,套取银行贷款。假按揭既可以骗得银行贷款,又可以制造楼盘畅销的假象,风险全部推到银行身上,一旦楼盘烂尾或久售不出,被骗取的贷款就会沦为不良资产。
1704053008
1704053009 譬如,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作2002年年度审计报告时透露:审计署抽查建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的楼宇按揭贷款,发现有10亿元是虚假按揭。其中,广东省汕尾市公安局某副局长,1998~1999年冒用他人名义,出具虚假证明,骗取建行广州市芳村支行按揭贷款3793万元,有3270万元已无法追回。
1704053010
1704053011 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2005年4月,中国银行对外披露称:从2000年12月~2002年6月,由邹庆担任法人代表的北京市华运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森豪公寓为幌子,采取假按揭的方式,从中行北京市分行申请按揭贷款199笔,涉及公寓273套,形成风险敞口6.449亿元。法院审理查明,还是这个邹庆,2001年9月~2002年6月间,以另一个公司的名义,从中行北京分行骗取个人按揭贷款共计1.07亿元。
1704053012
1704053013 2002年6月~2004年间,北京永基世纪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硕在收购建国公寓项目过程中,以北京裕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名义,使用假按揭,骗取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崇文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朝阳支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共计1.6亿余元,案发时尚有1.2亿余元未归还。
[ 上一页 ]  [ :1.7040529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