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5369e+09
1704053690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房地产调控。既然不可能期望政府对房地产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那么,可以期望的则是管理和调控房地产的手段和方式。但遗憾的是,正如我们管理房地产市场是以一个文件代替另一个文件一样,我们对房地产调控工具的选择,则是一个失误掩盖另一个失误。
1704053691
1704053692 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因为房地产的制度内核和治理体系,自1998年房改以来(或前溯至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就未曾有实质性的改变。2010年11月6日,传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着手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商品房预售制度等内容的消息,但我可以肯定,他们绝对不可能听从2005年8月央行金融市场司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建议,而可能只是将预售资金监管纳入法律框架等方面的修修补补而已。
1704053693
1704053694 我的一位领导说,地产的问题,在地产之外。譬如作为房地产制度核心之一的土地制度,它的改革,就不仅是房地产业的问题,不仅是土地本身的问题,它至少与财政税收制度、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的分野等重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任何一项制度的改革、改良,均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1704053695
1704053696 我同意,当中国房地产快速增长了10年之后,当中央决定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时,与房地产有关的制度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关键时刻。但这些问题过于重大,似乎也很遥远。忙碌的人们更关心眼前的现实。
1704053697
1704053698 让我们回到即将讨论的焦点问题:调控。而当我们回顾过去并瞩目当前的调控时,哪怕只是遏制房价这项单一的任务,将会发现,原来我们其实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1704053699
1704053700 从沸腾到癫狂:泡沫背后的中国房地产真相 [:1704051286]
1704053701 第1节 调控:不能说失败,但很难说成功
1704053702
1704053703 ❶ 沧桑调控史
1704053704
1704053705 我不是房地产史的研究者,无意对过往数年的房地产调控历史进行史料的陈列和大事堆积。本书后面的附录2可以承担部分功能。而翻阅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史,“沧桑”二字不期然地爬上心头,这些年来,我们的调控部门是多么举轻若重,我们的政策结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1704053706
1704053707 18号文件打败了121号文件
1704053708
1704053709 曾经,我们有机会既可以稳定甚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也能让房地产获得发展的空间。
1704053710
1704053711 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文件,我在第四章第一节已经提到),开启了用信贷手段调控房地产的先河。我相信,如果121号文件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那么,此后所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几乎都不必出台。
1704053712
1704053713 据说,央行在制定121号文件的过程中从未与建设部商量过,而建设部虽然也认同央行的指导精神,但对某些具体条款也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主要是对央行文件“一刀切”和限制住房消费信贷的做法有不同看法,“我们会通过适当途径反映自己的意见”,一位官员当时说。
1704053714
1704053715 前面已经讲到,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地产商阶层,代表着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成功地将121号文件扑倒,令文件效力消散在空气里,虽然实施这个文件绝不会阻碍房地产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替代物:18号文件。
1704053716
1704053717 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明确喊出了一个令地产商们欢呼雀跃的口号: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当时采访的任志强、张宝全、潘石屹等都表示,他们对18号文件“非常满意”,并称之为市场化的胜利。
1704053718
1704053719 即使在地产商们看来,121号文件与18号文件在不少地方也是矛盾的,但因为18号文件来头比121号文件大,所以,当然是121号文件被18号文件打败了。虽然121号文件对于信贷的规定不可谓不严厉,但18号文件提出“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开发项目,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无异于“四两拨千斤”,只用几行字就把央行121号文件严苛的28条给击溃了。
1704053720
1704053721 我必须重申我的观点,假如忠实地执行121号文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是完全可能的,但有关决策部门却选择了另外一个更加曲折而陡峭的路径。于是,房地产调控不得不从头开始,否定一次,摸索一次,做着一场辛苦而无效的曲线运动。
1704053722
1704053723 匪夷所思的调控:停止供地
1704053724
1704053725 2004年一季度,全国出现投资过热。
1704053726
1704053727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04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1%;新开工项目过多,全国新开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两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1%,其中新开工计划总投资增长67%。
1704053728
1704053729 4月,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宏观调控开始了,随后发起了对开发区的清理工作,进而是对整个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
1704053730
1704053731 2004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在治理整顿的半年期间“三个暂停”,其中之一是:半年内全国暂停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很显然,这是一个用行政命令调控市场的行为。
1704053732
1704053733 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在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也许并不占主要比例。但是,这个“暂停”,必然带来土地供应的缩紧。事实上,当年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其主要结果也是土地供应的收紧。虽然我对当时以雷厉风行的紧急行政措施抑制投资过热表示理解,但是否有人想到,紧缩土地供应将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1704053734
1704053735 市场的报复很快就来到了。2003年媒体还在为1.3亿平方米空置商品房而惊讶,到2005年却发现我们突然与紧张的商品房供求现状不期而遇。
1704053736
1704053737 一记臭招:营业税
1704053738
1704053739 在整理历年调控文件的资料时,我发现2005年的调控通知发得最早。难道,2004年抑制土地供应导致的供求关系矛盾,在一季度这种传统的销售淡季就表现出来了?
[ 上一页 ]  [ :1.704053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