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67841
当阿伯拉姆斯正为了捍卫他的实名网站的事务而手忙脚乱时,myspace横插一脚并轻易占有了friendster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正是用户们所需要的。比如说,如果用户想加入其他社交网络,在这一点上就比较灵活。想要加入并不需要已有用户的邀请,而且使用真名和假名皆可。另外最受用户欢迎的功能是,用户可以自己加载页面代码从而自定义页面,这是在网站早期由于初始程序错误所致。后来myspace的创始人们发现了用户的热情,于是正式开放了这个功能。
1704067842
1704067843
用户的自主设计使myspace变得如同时代广场—充满闪动的图案和粗俗的影像。不过这个造型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这符合myspace的特质。如果你可以假扮成任何人的话,你也有将自己的个人页面变成任何东西的权利,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个myspace用户是谁。当然,这样会很难和真实的朋友进行联系。人们开始在上面随便加好友,越多越好。这变成了一种竞赛—你能有多少好友?而对于在网站上的表现则不那么重视,大量的聊天内容显示网站的政策倾向于性。在friendster上用户的页面被修正得颇为一致,而且阿伯拉姆斯也希望用户使用真名和真实的朋友联络,不过安德森和克里斯。迪沃尔夫(chris dewolfe)则对这样的细微调整嗤之以鼻。
1704067844
1704067845
正如安格文在《偷取myspace))中详细记述的那样,这两位精明的创建者对于时机掌控有着超凡的能力。当时的世界已经为社交网络准备好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安格文在书中的记述,早在2003年,全美的宽带接入率就达到了15%-25%。宽带不仅仅意味着更快的浏览速度,而且上传照片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数码相机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高速网络,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尤其是那些有年轻女孩的家庭。假如friendster在一连串胜利之后没有失手,那么它依然会拥有极高的人气,但恰恰就在这关键时刻,myspace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1704067846
1704067847
起先myspace是安德森和迪沃尔夫在他们洛杉矶的朋友圈子中推广开来的。他们在那里的俱乐部里向乐队和听众们推广网站,后来myspace逐渐成为洛杉矶乐队推广自己的必要途径。不久以后,全美国的音乐人都开始使用myspace。myspace的用户不仅仅是乐队,还有年轻的听众们。
1704067848
1704067849
对于年轻人来说,myspace非常时髦,也是寻找乐队的第一大站点,同时它也成了约会发源地。全国范围内的通过myspace发起夜店聚会热潮也成了网站的推广途径之一。毫无疑问的是—myspace是一个能够包容任何狂野行为的电子俱乐部。有一位给自己起名为tilatequila的丰满越南女孩从friendster转战myspace,她的粉丝团也跟了过来。在她的个人页面里充斥着她性感暴露的照片。
1704067850
1704067851
尽管myspace将用户的最小年龄限制为16岁,但是很多年龄未满16岁的孩子会使用虚假年龄进行注册。在myspace上,13岁的8年级女孩上传的仅穿胸罩的照片比比皆是。全国的初高中家长团体都召开过会议,不停警告着社交网络的危险性。
1704067852
1704067853
当thefacebook在2004年2月成立时,万众瞩目的myspace在美国已拥有超过100万名用户,并且很快在社交网络领域占据统治地位。thefacebook为用户提供有限的功能,呆板的用户个人页面,并且仅对精英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和myspace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704067854
1704067855
针对大学生的社交网络最早于2001年发源于斯坦福大学,这项小众的服务名为club nexus,是由来自土耳其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奥库特·布琉克登(orkut buyukkokten)建立的,旨在帮助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改进自己的社交生活。另外有一位名叫泰勒·奇曼(tyler ziemann)的政治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负责网站非技术环节的管理。
1704067856
1704067857
club nexus的产生是革命性的,它提供了很多功能—也许是太多了。会员可以使用真名建立个人帐户,添加自己的校内好友—按照clube nexus的说法叫做”伙伴”。会员添加的伙伴如果还不是网站的会员就会收到邀请加入的邮件。只有拥有斯坦福大学邮箱的学生才能够加入网站,通过邮箱验证可以确保所有用户网络身份的真实性。会员可以在网站上聊天、发起活动邀请、在个人空间里发布内容,甚至是个人广告,可以写一些类似于专栏的博客,还可以通过精密的搜索引擎功能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学生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寻找一起学习、运动的同伴,甚至找到约会对象。布琉克登自己曾吹嘘说这个网站和其他网站不同,是因为”你可以建立非常大的团体”。
1704067858
1704067859
在6周内club nexus的用户数增长到1 500人,而在斯坦福大学学生总数是15 000人。但是在用户数增加到2 500人时,开始趋平。它所提供的服务太复杂了。布琉克登是一位天才程序员,他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有意思的功能都加入了进去,但是这样使网站使用变得没那么容易,并且用户的注意力被过分集中到各种功能上,却没有感觉到有很多人同时和你一起在这个网站上。
1704067860
1704067861
到了2002年,网站的两个创始人都获得了学位,他们开始想让网站变得商业化起来。由于意识到学生用户对于网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衷,他们作出了一个相比于后来facebook的成功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愚蠢的决定—将注意力转向校友。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affinity engines的公司,开始运作另一个版本的club nexus,起名为incircle,为各个学校的校友团体提供服务。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是斯坦福大学校友会。到了2005年,他们为35个学校的校友建立了网络,其中包括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大客户。但是在affinityengines成立后不久,奥库特·布琉克登就离开公司加入了google。
1704067862
1704067863
在他加入google一年后,这位程序员企业家和google的高级产品主管玛丽莎·梅尔(marissa mayer)有了一次接触,他告诉她那个周末他在构建一个新式社交网络的原型。梅尔和google其他的高管一样,因为公司有鼓励员工积极创业的政策,对他的项目大为赞赏。google曾打算称这个项目为”伊甸”或”天堂”。后来有一天,布琉克登的同事产品经理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和梅尔提到这位工程师拥有orkut.com的域名,他们觉得布琉克登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于是决定用他的名字来为这个网站命名。
1704067864
1704067865
这样经过多次设想而诞生的orkut,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社交网络,在2004年1月上线,正好是在thefacebook.com上线两周前。orkut起初在美国受到热烈追捧,并且顶住了来自myspace的冲击。但是在2004年年底,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orkut获得了巴西人的青睐。那里的群众对于orkut的热爱程度超过了美国本土,年轻的巴西人都加入了进去。在巴西大获成功后,orkut确立了在巴西和葡萄牙语国家的地位,于是美国人都开始渐渐冷落了它。而现在orkut依然是google旗下的网站,有超过半数的成员来自巴西,另外20%来自印度,剩下的大部分来自美国。google对它的支持越来越少,最后到了2008年,google公司把整个orkut业务搬到了巴西的总部。
1704067866
1704067867
club nexus是第一个为学校定制的社交网络,但到了2003-2004学年,与之相类似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学校建立起来。daily jolt就是其中之一,它自1999年起就以校园公告版的形式在12个学校流行起来。而加州大学艾尔文分校的两位校友在2003年建立的collegester.com则是一个“‘由学生主导,为学生服务’的免费的、有用又有趣的”网站。一个名为wesmatch的交友网站在卫斯理公会大学兴盛起来,网站的创始人在威廉姆斯大学建立了另一个版本,并渐渐在博尔顿、科尔比和欧柏林等学院流行起来。在thefacebook成立一周后的2月12日,由耶鲁大学学生运作的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名为yalestation的交友网站上线了,到了当月月底有三分之二的在校生注册加入。还有1月份在哥伦比亚大学上线的cucommunity。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交友网站在thefacebook进入他们学校之前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1704067868
1704067869
到2003年下半年,常春藤联合会一致认定学校的学生名册应该放到网络上。当时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组织都在向学校管理层抱怨说学校的学生名册没有电子版的,这个想法已经不是秘密了。也就是当时的这样一个想法让扎克伯格有了建立thefacebook的想法,并以此为之命名。各地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占优势地位的friendster的影响,也有些人由于它的服务器不稳定而感到失望。到了秋天,myspace已经在洛杉矶和音乐界掀起了波澜。
1704067870
1704067871
在2003年9月,哈佛的高年级学生亚伦·格林斯潘(aaron greenspan)建立了一个名为house system的网站,在这个网站里哈佛校区住宅里的成员们可以买卖书籍,查看课程,还能实现别的功能。同时,它还邀请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到the universal facebook上。但是好景不长,housesystem由于学生密码处理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尽管有几百个学生注册使用,但是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
1704067872
1704067873
另外,迪夫亚·纳伦德拉声称他在2002年12月就有为哈佛大学建立社交网络的想法。根据当时与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官司中那些冗长的法律文件记载,后来他和文克莱沃斯兄弟一起建立了havardconnection。文克莱沃斯兄弟是双胞胎,同学们称他们为”闪亮的大高个儿”—这两个高大的金发帅哥是双人划艇运动员。他们经过了多年的训练,并且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进入了决赛。虽然他们只取得了6组决赛运动员中的第六名,但是这依然是很大的成就。上一次在里约热内卢的泛美洲运动会上,他们赢得了金牌。这两位健壮的家伙和创建thefacebook的两个瘦弱的书呆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1704067874
1704067875
在后来的一年中,他们三人断断续续地在为实现harvard connection而努力。由于他们都不是程序员,所以雇了两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创始人看来,他们没能实现这一点。
1704067876
1704067877
到了200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扎克伯格开始通过一些特别的社交应用程序来造势。首先是course match,然后是facemash。纳伦德拉和文克莱沃斯兄弟知道了facemash,他们与扎克伯格取得联系并进行了会谈。扎克伯格答应帮忙,但是现在的说法却是把这个当作是自己很多社交软件”项目”之一。
1704067878
1704067879
扎克伯格为harvard connection编写代码的工作时断时续。几周后,他就对此失去了兴趣,可又没有向文克莱沃斯兄弟和纳伦德拉挑明,对方开始抱怨他拖了太长时间。扎克伯格一度为工作进度拖延而道歉,他解释说是因为感恩节假期里忘记把手提电脑的充电器带回家。后来,harvard connection的三位创始人向联邦法院提出起诉,指控扎克伯格窃取了他们的知识产权。这件官司于2008年年中了结,按要求当事人均不得向外界透露案件的具体细节。但是现在已经有部分审理文件公开了,其中包括控方和扎克伯格之间的电子邮件记录,从中可以勾勒出哈佛联谊会当初的蓝图。在一封邮件中,卡梅伦·文克莱沃斯花了一页篇幅提到了以下相关内容:“harvard connection编制了一份清单,上面可以看到波士顿地区最火爆的俱乐部和酒吧哪天晚上有表演。我们已经与筹办方协商,在有那些表演的夜晚,让这些俱乐部为我们所有的注册用户降低入场收费。“这种参加派对打折的方式似乎就是harvard connection这个网站计划的主攻方向。
1704067880
1704067881
12月6日,卡梅伦·文克莱沃斯又一次给扎克伯格发了邮件:“我想到个点子:‘近亲交往等级’……实际上,这种方式是用来衡量你的兴趣和你关注对象的兴趣有多接近……看到相关的联系有多密切,而且假如向这个人提出约会邀请将很像’近亲间的交往’,这会很有趣。“他还建议网站向用户推荐谁是适合去约会的对象,并且开玩笑说haward connection如果扮作用软件测算姻缘的红娘绝对可以蒙骗用户:“也许网站里可以结合些随意性元素(浏览网站的人显然不知道道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精心计算出的推荐结果)。“文克莱沃斯认为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正如他在邮件中提到的,是一个”约会网站”。
1704067882
1704067883
这些披露的邮件显示,扎克伯格逐步开始躲避三位网站创始人。2004年1月8日,他发邮件给卡梅伦说:“我还有点怀疑,这个网站是否有足够的功能确实吸引用户注意,赢得网站运营必须拥有的挑剔大众。“而在11月末,他又在邮件中写道:“我一拿到那些图表,我们就能正式启动了……看起来一切都在正常进行。“harvard connection的三位发起人一再要求召开会议。12月14日,四个人终于坐在一起开会,扎克伯格却在会上表示,他再也没有时间为这个项目工作了。
1704067884
1704067885
扎克伯格和housesystem的创始人格林斯潘也有过接触。1月初,两个人在柯克兰宿舍的饭厅吃晚餐时碰到。碰面后,扎克伯格邀请格林斯潘加入自己创建的新项目,不过没有描述项目的详细内容。格林斯潘当时没有同意。他后来自己出版了一部333页的自传,借此表明心志。其中提到那时的想法:“我不喜欢为一个因为无视大众隐私权而刚刚受到处分的人工作。”(他指的是facemash事件。)格林斯潘比扎克伯格高两级,15岁时起他就开设了自己的小型软件公司,那时在二年级的学弟面前显然很有优越感。
1704067886
1704067887
同样在那次见面时,格林斯潘也邀请扎克伯格与自己的项目合作,不论是什么新项目,都可以加入到housesystem中来。在他的自传中提到,扎克伯格回答说不想那样做,因为house system”用处太多”了。格林斯潘在书中说,这番话让自己很费解。“只是因为它有太多东西了,“书里扎克伯格这样说,“有这么多的用途,感觉不知要怎么办才好。“如今,扎克伯格没有再对housesystem发表太多评价,只是说”这种把戏不是在添加东西,是在去掉东西”。housesystem最终销声匿迹。扎克伯格的同班同学山姆·莱辛自己也是个编程员,如今开了一家网络公司。回忆起housesystem网站时,莱辛说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各种用途”。相比之下,他说thefacebook的功能极其精简,“用户马上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邀请更多的朋友。这个网站发展的推动力就来自这种专一性。”
1704067888
1704067889
2月4日,thefacebook上线。6天后,卡梅伦·文克莱沃斯发了一封信给扎克伯格,称对方盗用了harvard connection的创意成果,给自己的团队带来了伤害,信中要求扎克伯格停止运行thefacebook。他和同伴向校管理委员会投诉,正是这一机构在facemash事件中宣布了对扎克伯格实行惩罚。哈佛的一位系主任也介入了此事,他让扎克伯格说明事情原委。
1704067890
[
上一页 ]
[ :1.7040678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