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75337
1704075338
无数据
1704075339
1704075340
690.7
1704075341
1704075342
1933
1704075343
1704075344
1001
1704075345
1704075346
374.8
1704075347
1704075348
无数据
1704075349
1704075350
626.2
1704075351
1704075352
1934
1704075353
1704075354
954.8
1704075355
1704075356
369.7
1704075357
1704075358
无数据
1704075359
1704075360
585.1
1704075361
1704075362
1935
1704075363
1704075364
913.7
1704075365
1704075366
350.3
1704075367
1704075368
无数据
1704075369
1704075370
563.4
1704075371
1704075372
1704075373
1704075374
注释:1931年之前,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按照经济年度进行,以每年10月1日为起始日。在1929/1930经济年度中加入了一个特别季度(1930年10—12月),而从1931年开始,核算按照自然年进行,以每年1月1日为起始日。
1704075375
1704075376
资料来源: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外贸处准备的参考资料《1928/1929经济年度一1935年出口外汇进款的动态变化》。俄罗斯国家经济档案馆,7733号库第37类第2435卷第18页。国家银行的数据反映了相关年份外汇计划贸易部分执行核算指标。俄罗斯国家经济档案馆,2324号库第1类第939卷第17、19、34、84页。
1704075377
1704075378
较实际出口收入(表五)和工业进口支出(表四,第二栏)208可以看到,随着工业化开始加速,一直到1933年以前,每一年都有外贸赤字。危机的顶峰是在1931年,当年的外贸赤字并不是海关统计的2.938亿卢布,而是差不多高出一倍——4.3亿—4.6亿卢布黄金!209正是在这一年,外宾商店向苏联公民敞开了大门,而且除了接受以外汇和沙皇金币付款外,也开始接受以日用金器付款,这是偶然的吗?
1704075379
1704075380
1931年进口巅峰之后,与之相伴相随的赤字开始急剧减少。根据外贸人民委员罗森戈尔茨的说法,苏联在外国的工业设备采购额从1931年的6亿卢布下降到了1932年的2.7亿卢布,1933年仅为6000万卢布。210到了1933年,虽然贸易顺差远低于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实际大约为2700万卢布,而不是1.47亿卢布(表四、表五),但进出口平衡得以恢复。
1704075381
1704075382
外汇资金的缺乏决定了苏联的外贸和财政策略——出口以现金结算,进口依赖贷款。国家慢慢落进了债务深渊。根据苏联财政人民委员部编制的1926/1927年度外汇平衡表,截至1926年10月1日,苏维埃国家的外债达到了4.203亿卢布。211到了1927年10月1日,外债增加到6.63亿卢布,其中包括了1927年底才收到的1.8亿卢布长期德国贷款。212外债的大部分份额(66% 是用以满足工业化需要的进口贷款。截至1928年4月1日,苏联欠外国公司和银行的债务达到了7.819亿卢布。213而此时苏联实际黄金外汇储备仅为2.13亿卢布(表三),还不够填补苏联外债的三分之一。这还只是工业竞赛的开始。工业进口支出在1929—1930年快速增长(表四,第二栏)。1931年4月,苏联从多家德国银行获得了一大笔新贷款,214这笔新贷款没能按期偿还。斯大林承认,1931年底苏联债务达到14亿卢布。215按照当时德国的信息来源,截至1933年1月1日,苏联欠西方13亿卢布的黄金。216
1704075383
1704075384
尽管敌视资本主义,但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毫不掩饰对西方技术成就的赞叹。他们完全相信,独立于市场混乱之外的西方技术和计划经济的优势的结合将创造奇迹。数以千计的外国专家受邀到苏联工作。1920年代末,美国是苏联采购工业原料、设备和技术,招募专家的最大来源国。苏联巨大的工业企业按照美国的图纸进行建设。但到了1930年代初,在美国的采购开始急剧下滑,到1933年事实上已几乎“荡然无存”。217对于美国的失望,除了原本期待的快速发展奇迹没有实现的心理原因之外,还可以用一系列别的原因加以解释。1931年苏联从美国进口商品中的一半为汽车、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随着高尔基市、哈尔科夫市和顿河畔罗斯托夫市相关工厂开始运营,对上述商品的进口需求也就不复存在了。苏联从美国进口量的急剧下降还有政治和财政原因。到了1933年底,苏联和美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公司和苏联政府签署合同纯属私人业务,美国人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在希特勒上台前,苏联和德国的合作拥有更为有利的政治一经济环境。对与苏联开展合作感兴趣的德国领导人绕开《凡尔赛条约》的禁令,成为苏联债务的担保人。如果苏联破产,德国的银行可以从德国政府获得补偿。在德国获取贷款更为容易,而且其条件比起美国私人公司的贷款条件对于苏联更为有利。
1704075385
1704075386
1930年代初,德国巩固了其为苏联的主要工业进口国的地位。苏联是德国工业设备、零件和工具、金属、管道、金属线的主要买家。为了这些昂贵的进口产品,苏联向德国运去了农业原料和粮食——小麦、黑麦、大麦、黄油、鸡蛋,还有木材和皮草。按照外贸人民委员罗森戈尔茨所言,1930年,苏联从德国的进口达2.51亿卢布,逆差4500万卢布。在1931年“进口疯狂”最严重的时期,苏联在德国购买了超过4亿卢布的商品(是从美国进口量的两倍多),而苏联对德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极大的规模——超过2.8亿卢布。1932年,从德国的进口额仍然十分可观——超过3.2亿卢布,逆差超过2.2亿卢布。1933年,由于德国逐渐改变的政治形势和苏联进口下降,苏联在德国的采购金额降至1.5亿卢布,逆差约为6000万卢布,218但1933年,德国仍是苏联主要的商品进口来源国。
[
上一页 ]
[ :1.7040753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