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77405e+09
1704077405
1704077406 春天时,饥饿造成的需求有所减少:农民市场上开始出现食物,人们已经不愿意在外宾商店按照高企的金卢布价格购买东西。为了维持需求,外宾商店从1933年4月开始逐步降低了食品售价。879同时,一些工业品的价格也下调了。880为了保护自己的价格政策,斯塔舍夫斯基写道,有一些工作人员认为降价会造成危害,其中一个工作人员说:“每天卖掉1—2瓶花露水可以进账1—2卢布,而外宾商店为此而消耗在食物定量配给、工资支出、场地租赁等方面的花费达40戈比。”881 1933年8月,因为看到收成较好,内务人民委员部价格委员会决定重新大幅降低粮食售价(9月正式实施),其中,外宾商店内基本商品黑麦面粉的售价降低了40%。882年底前,外宾商店内的食品价格持续下降,这也反映了消费市场上粮食供给状况的改善。883秋天,鞋子、服装等工业品的价格也下降了。这些措施引起了外宾商店和新开的专营商店之间的竞争,后者的售价比前者更划算,而且不需要“黄金含量”。884根据外宾商店的报告,如果把1933年第一季度的价格设定为100,那么第二季度时“加权平均价格”为80,第三季度为53,第四季度仅为43。8851933年冬天,每千克黑麦面粉价格为20金戈比,而到了年底则变成了5金戈比;886临近年底时,糖和方糖的价格下调了1/2,黄油和植物油的价格下调了2/3(表二十)。887
1704077407
1704077408 苏联的领导人不担心外宾商店的售价上涨,但是无法容忍其快速下跌,要知道,贵金属和宝石的收购价并没有变化,这就意味着,随着售价下降,外宾商店要为“一个标准单位有价物品”付出更多的商品和食品。1933年冬天到次年春天的饥荒时期,在矿区淘金者可以每千克矿金在外宾商店换取3.2吨面粉,到了夏天可以换4吨多,年底时可以换9.2吨!8881934年春天,外宾商店定价相对自由的情况以及参照市场行情的做法走向了终结。政府严格控价的时期开始了。1934年3月,劳动和国防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检查了外宾商店的价格,并认定其下调价格是错误的。889尤其让委员会愤怒的是私人倒卖的盛行:人们利用不同贸易类型中的价差获利。他们把在外宾商店购买的食品倒卖到自由市场,并用卖得的“利润”在商店里购买日用消费品。890惩罚很快就来了:外贸人民委员部和外宾商店一起失去了商品定价权。891从这时起,劳动和国防委员会开始制定适用于所有办事处的每件(!)商品的最低价,并由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外宾商店的售价不得低于最低市场行情价。892外宾商店只有提高最低价的权力,而且需在市场行情价上涨的条件下——但这是苏联商品状况得到改善的条件下未必能实现的愿望。根据劳动和国防委员会的要求,1934年春天,外宾商店所有基本粮食种类的价格都应上调(表二十)893。正如预计的那样,在供给正常化和开放式商店得以发展的条件下,这导致了外宾商店内食品需求的进一步下降、业务停滞以及利润减少。但是,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因此妥协。1935年,外宾商店各地的办事处请求下调违背需求的价格,但政府指责办事处的负责人是“为了避开困难和麻烦”。894
1704077409
1704077410 饥荒已经帮不了外宾商店,通过上级指示迫使人们高价购买东西是不可能的。各地办事处向莫斯科的外宾商店管委会和外贸人民委员部发去警报,通报了经营额的大幅下跌,在某些情况下,生意完全停了下来。比如,哈萨克斯坦来信称,1934年春天外宾商店基本食品价格上调后,其销售“一天不如一天”:之前,面粉一天的消耗为1—2吨(奇姆肯特),而现在1吨面粉需要5天才能卖完;脂油过去一天能售出100—180千克,现在一天不超过1千克;肉类原来一天能售出100—150千克,“现在完全卖不掉”;植物油原先一天能销售5—6升,现在一天仅售出半升且并非每一天都能售出这么多——“1936年之前,我们都将执行这个价格”;“伏特加制品拥有大量储备”——但在涨价后,完全没人买伏特加。哈萨克斯坦外宾商店的领导总结道:“总之,加价后,完全陷入了停滞。”895
1704077411
1704077412 对于外宾商店的购买需求急剧下降迫使政府开始选择性地(表二十)下调基本食品的价格,随后几乎全面下调了其价格。896不得不下调食品价格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35年12月。897然而,这一措施为时已晚,下调幅度也不够。外宾商店的经营状况从根本上并未得到改善。外宾商店的食品需求仍在下降。不同于食品的是,政府在1935年度上调了最紧缺的工业品价格,试图通过“吃饱后的需求”积蓄外汇。898随着饥荒的消退,对于日用品的需求实际上是增长了,但人们此时已经可以在百货商店用卢布购买这些商品。1934年和1935年外宾商店购买需求的下降和滞销是其关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消费市场的规律比政府指令更强大。
1704077413
1704077414 “末尾的狂热”是外宾商店定价的最后阶段。1935年12月,政府发布了即将关闭外宾商店的决议。决议几乎没有改变对于食品的需求,但人们开始近乎恐慌地抢购工业品——这证明存在着延缓的需求和相对富足的生活。外宾商店管委会提醒道:“有理由进一步努力抽取民众手中积攒的外汇。”899在外宾商店经营的最后几周,当人们着急花光留在手里的钱时,政府提高了外宾商店的价格:食品价格平均上调20%,工业品平均上调40%。900例如。洗衣皂的价格从22戈比涨到了36戈比;各种香皂价格都上涨了几个金戈比;事实上,化妆品价格从5金戈比涨到了15金戈比,留声机、收音机和整套茶具的价格上涨了6—10金戈比不等。901(表二十)在人们无法再推迟购买的时候提高价格,苏联领导人再次证明了,如果“无产阶级”国家本身就是商人的话,那么市场化经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
1704077415
1704077416 分析证明,政府竭力在外宾商店设定垄断性的高价,而其野心仅受制于消费需求。然而,当时在苏联其他的开放式商业类型里(营利性商店、市场),价格“贵得惊人”。外宾商店和它们有何不同?外宾商店的主要优势是商品种类。外宾商店供应其他商贸机构没有的商品。随着示范百货商店和专营商店的出现,外宾商店开始失去这种优势和客户。在外宾商店购物不受额度限制,这是其较之定量配给供应单位及国有营利性商店的优势所在,在饥荒时期,营利性商店实行了“双手限额”。和其他的商贸机构相比,外宾商店的主要劣势在于需要使用外汇、有价物品支付。配给制取消后,外宾商店的这种外汇特性成了购买需求下降和其本身关闭的主要原因。
1704077417
1704077418 表二十
1704077419
1704077420 外宾商店商品价格变化趋势图
1704077421
1704077422 (单位:金戈比/千克)*
1704077423
1704077424 商品
1704077425
1704077426 定价阶段
1704077427
1704077428 饥荒巅峰
1704077429
1704077430 饥荒消退
1704077431
1704077432 专制
1704077433
1704077434 “末尾”的狂热
1704077435
1704077436 1933年第一季度
1704077437
1704077438 1933年第四季度
1704077439
1704077440 1934年第二季度
1704077441
1704077442 1935年第三季度
1704077443
1704077444 1935年12月
1704077445
1704077446 黑麦面粉
1704077447
1704077448 20
1704077449
1704077450 5**
1704077451
1704077452 8
1704077453
1704077454 6
[ 上一页 ]  [ :1.7040774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