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90368
1704090369
这种想法让步鑫生在后来的两年多里,渐行渐远。有一次,他去外地做报告,一个建筑承包商要求承建西装车间,他爽然承诺。当厂里的助手对此人资质提出疑问时,他火冒三丈:“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谁知这个承包商真是个骗子,车间盖到第二层就出了质量问题,不得不炸掉重建。又一次,上海郊区的一家领带厂聘请步鑫生当顾问,他慷慨应允买进13万条领带,为这个厂解决“困难”。而这时,他的工厂里也正积压着十多万条领带,一年多后,他无力付款只好赖账。对方把海盐衬衫厂告到法院,最后用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抵债了事。
1704090370
1704090371
海盐衬衫总厂到1985年就难以为继,西装厂项目久拖未成,原本就缺乏决断力和沟通能力的步鑫生束手无策,而上级领导似乎也找不出好的治厂良策。改革典型与市场化的裂缝越来越大。到1987年,工厂亏损444万元,这对于一些县级小厂来说,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步鑫生被送到浙江大学去学习企业管理,省里还免去了工厂的一切税赋。步伐已乱的步鑫生此时表现得毫无章法,在西装厂的项目未有了断的情况下,他突然又提出要建一个牛仔布厂,对外加工的服装每套成本七元多,他只收加工费三元多。他听说X光复印很流行,便又兴办了一个复印社,结果效益全无。到山穷水尽之际,他又出了一个奇招,宣称武原镇上的居民谁出1000元,就可以进厂当工人,结果还真凑起了一笔不小的钱,可是生产出来的西装却销路糟糕,只好就地削价叫卖,结果镇上的“喝茶老爹、打渔翁和杀猪郎”都穿上了步氏西装。到1987年11月,海盐衬衫总厂负债1014.48万元,亏损268.84万元,而这个厂的资产总额仅1007.03万元。资不抵债,实际上已经破产。1988年1月,浙江省一个调查组在职工中做民意测验,96%的职工认为步鑫生不能胜任,1月15日,他被免去厂长职务。
1704090372
1704090373
这自然再成轰动新闻。统一配发的新闻消息稿的标题很长——“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记者严厉地写道:“步鑫生在成绩、荣誉面前不能自持,骄傲自满、粗暴专横,特别是不重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现代化管理知识贫乏,导致企业管理紊乱,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步鑫生讳疾忌医、至今仍不觉悟,辜负了党和人民和期望。”65
1704090374
1704090375
那个把步鑫生推向全中国的新华社记者童宝根又发表了《步鑫生沉浮录》,对之进行多方面的解剖。有意思的是,一向与新华社步调一致的《人民日报》此次唱起反调,它发表了《一人沉浮,千夫评说》66,对步鑫生的免职及相关报道提出责难。很快,这场笔墨官司演变成人们对“改革典型”的反思,步鑫生的沉浮让人清晰地看到,过去那种树典型的政治化做法根本不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它不仅使“典型”自身陷入疯魔,也让当政者非常尴尬。自此之后,宣传部门对企业家典型的宣传便显得小心翼翼起来,这倒可以算是“步鑫生神话”的一个预料未及的遗产。
1704090376
1704090377
免职后的步鑫生,如敝屣被弃。他出走浙江,到北京办厂三月,不成,再北漂辽宁盘锦,后来,甚至还去过俄罗斯。很快,他被人淡忘。1990年7月,曾去衬衫厂参观过、后来与步颇有交情的鲁冠球得知步鑫生心力交瘁,旧病复发,正一人孤居北京,便派人北上,并写去一张便条:“事已到此,病有医治,事有人为,老天会怜惜,不必多虑。望你有时间南行一趟。”9月,怀揣一叠医院发票的步鑫生到萧山,他对年幼十岁的鲁戚然道:“咱们是靠办厂子吃饭的,离了这一点,真的一钱不值。”鲁冠球后来说,这句话如刀削斧凿,深深刻在了他的潜意识中。此后两年多,鲁冠球按月给步鑫生寄去500元的生活费,直到他四处漂泊,失去音讯。
1704090378
1704090379
1993年,年过60岁的步鑫生被一个名叫张斌的26岁青年人邀到秦皇岛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步鑫生制衣公司,此时的“步鑫生”已成一个时而唤起人们某种追忆的历史名词。步鑫生最后一次出现在公开场合,是1998年11月,他以步鑫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的身份,去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工商界高峰会。据说他为自己的集团设计了一个经营口号“有私奉献,好高务实”。
1704090380
1704090381
1999年,步鑫生和“海盐衬衫厂的兴衰”被编成一个1300字的案例出现在当年度“清华大学MBA考前辅导班管理模拟试题”上,三年后,这所大学的一位管理学教授说:“步鑫生的那个管理案例,我们快要淘汰了。毕竟,离现在太远了。最近几年,我们的案例库更新很快。”
1704090382
1704090383
“最后的神话”光芒褪尽,凝成一枚虽不甘心却终被淡忘的“改革化石”。
1704090384
1704090385
1704090386
1704090387
1704090389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第二部 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704090390
1704090392
1984 公司元年
1704090393
1704090394
“我们都下海吧。”
1704090395
1704090396
——民间词汇,1984
1704090397
1704090398
在科学史、艺术史和商业史上,当一个流派或国家正处于鼎盛的上升期,便会在某一年份集束式地诞生一批伟大的人物或公司。这个现象很难用十分理性的逻辑来推导,它大概就是历史内在的戏剧性吧。
1704090399
1704090400
在美国企业史上,这个伟大年份是1886年。这一年,纽约的图书推销员大卫·麦可尼在推销莎士比亚选集时惊喜地发现,他随书赠送的香水备受顾客的青睐,于是他用莎士比亚故乡一条河流的名字“Avon”(雅芳)为名,创建了雅芳香水公司;这一年,“可口可乐”诞生于亚特兰大,它的第一瓶形状“怪异”的产品被推出市场;这一年,大名鼎鼎的乔治·伊斯曼研制出第一架自动照相机,并给它取名“柯达”;全球大宗邮购与零售业的始祖西尔斯·罗巴克也在这一年创立,直到1992年前,它一直身居全球零售业霸主。花旗集团在这一年诞生,它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机构;强生公司也在这一年成立,它一开始制造医药诊断产品,后来才生产出畅销全球的润肤露、香波和邦迪创可贴。如果再加上卡尔·奔驰在德国发明出世界公认的第一辆汽车,那么,在1886年出现的这些公司名字,竟可以勾勒出其后100年的世界公司成长线。
1704090401
1704090402
在中国企业史上,这个伟大的年份便是1984年。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将之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1704090403
1704090404
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除了出国一直坐镇北京的邓小平突然决定到南方看看。此刻的国内,由高密度宣传步鑫生改革而煽动起来的改革热情已日益高涨,但是,举国四望,有哪个地区的改革是过去几年里最有成效,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呢?邓小平把目光放到了预先没有列入中央规划、后来也没有得到中央财政特别扶持,而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特区身上。
1704090405
1704090406
邓小平一生有过两次著名的南下,一次是1984年,一次是1992年,它们对中国经济的风向变动都起到了决定作用,“邓小平南巡”这个词汇组合从来没有在正式的公文中出现过,但是它却在民间和媒体上被广为采用,它寄托了人们对邓公的尊重和期望。
1704090407
1704090408
据后来的研究者发现,邓小平的这次南下事先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带着政策宣示的责任,但是它所逼发出来的改革热情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此前的一年多里,对深圳的各种非议指责正沸沸扬扬,北方一家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旧中国租界的由来》67的长文,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其后又有文章提醒,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视特区为异端,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1月24日,邓小平抵达深圳,特区的党委书记梁湘指着挂在墙上的深圳地图,介绍了特区开发建设的情况,称1983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了10倍。备受压力的梁湘很想得到邓小平明确的支持态度,便说:“办特区是您老人家倡议的,是党中央的决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来看看,好让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持。”但邓小平没有发表意见。
1704090409
1704090410
其后数日,邓小平马不停蹄遍走特区,一路上他不讲话,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声色。到蛇口工业区时,袁庚汇报说,他们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机灵的袁庚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此言一出,全场大笑。邓小平在深圳的表现,可谓意味深长,他用行动表明了自己支持的态度,却又在言辞上留下空白。27日,他离开深圳前往另一个特区珠海,在这里他一反在深圳的沉默态度,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算是给特区经济下了结论。2月1日,已经回到广州的邓小平,在广东省和深圳特区领导的再三暗示和恳请下,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在最后的落款上,特意把时间写为“1984年1月26日”,表明还在深圳时已经有这个评价。
1704090411
1704090412
1704090413
1704090414
1704090415
▲邓小平为珠海特区题词
1704090416
1704090417
邓小平的南方视察举措,以新闻的方式传播全国,关于特区的争论至此告一段落。在他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做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
[
上一页 ]
[ :1.7040903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