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91068e+09
1704091068 很显然,在一个转型时代,所有的价值观都亟待重建。人们似乎仍然对那些率先富起来的人们抱有朴素的幻想。媒体也很想找到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富起来的人是有“良心”的。当年的《广州日报》便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新闻:当地有一位制鞋的个体户叫何炳,据说他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20万元,但却十分的节俭,家里连一台冰箱也舍不得买。有一家国营鞋厂亏损多年,请他去解救,他带了六个人去干了一个多月,为鞋厂设计了五六种新样式,使鞋厂走出了困境,何炳却一分钱也不肯收,连带去的六个人的工资也是他支付的。何炳的“事迹”上了报纸,被人津津乐道。这个例子似乎想告诉人们,这些富起来的人是不会走得太远的,他是会回过身来帮助落后的人和陷入困境的国营企业的。
1704091069
1704091070 《人民日报》的三位记者提醒说,“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事先设计得天衣无缝的情况下进行,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声音在当时听来非常的刺耳,绝大多数的人们仍然沉浸在对改革的膜拜中,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场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制度冲击、观念颠覆和阶层分野。
1704091071
1704091072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704091073
1704091074 石家庄造纸厂门口那块“厂长马胜利”的铜字招牌是在1994年被勒令拆除的,又一年,58岁的马胜利提前退休,造纸厂因资不抵债,向石家庄中级法院申请破产。
1704091075
1704091076 马胜利一直认为,他的退休是一场“阴谋”的产物。自从1989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评论《从马胜利失利想到的》之后,他就跟一些媒体和政府关系紧张,他终日为自己辩护,占用大量精力时间。此外,先后加入造纸企业集团的有36家企业,其中2/3为亏损企业,此起彼伏的冲突、纠纷也让他精疲力竭。随着“造纸托拉斯”梦想的土崩瓦解,马胜利走到了尽头,1995年10月,石家庄第一轻工业局领导找他谈话,称“你如果辞职,我们接受,如果不辞职,那就免职”,谈话共五分钟。
1704091077
1704091078 马胜利退休后孤独之极,躲在家中三个月没有下楼,因为觉得没脸见人,他认为上级部门将他这位功勋级的厂长如此轻易地打发,实在不可思议。他每月领130元退休养老金,跟老妻和两个女儿挤在两间破旧狭小的平房里。几个月后,他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北边的清真街上,租赁房子开出“马胜利包子铺”,帮手是他的妹子、女儿和老伴。当时的马胜利闻名全国,不少人借买包子的机会去看望他,一元钱卖两个的包子,一些好心人经常放下100元,什么也不拿就走了,据他日后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卖3000多元!但我确实放不下造纸。”
1704091079
1704091080 就在办包子铺的同时,他的一位旧部下召集了几十名下岗职工搭起了一个造纸厂,让马胜利承包,厂子的名字就叫“马胜利纸业有限公司”,马胜利给新公司的产品起了两个很古怪的品牌,卫生纸的品牌是“援旺”,餐巾纸的品牌是“六月雪”,前者与“冤枉”谐音,后者则有“窦娥沉冤,六月下雪”之意,其满腔悲愤,溢于言表。工商局不让注册,马胜利却照用不误,他笑说,“这种名字,除了我,没有人会仿冒的。”
1704091081
1704091082 这家新公司一直萎靡不振,几年徘徊后便渐渐消失了。此后他还去满城、徐水、石家庄等地先后承包了四家工厂,但都起色不大,相继不了了之。马胜利当年名重一时,可以说是“天下无人不识君”,他的一举一动都招惹媒体关注,外人及他自己的期望都很高,在这种情形下,要从头开始东山再起,却比寻常人都还要艰难。
1704091083
1704091084 马胜利的时代一转眼就过去了,而他本人却还在幻想的轨道上继续前行。2003年冬天,杭州青春宝集团的冯根生突发奇想,把1987年当选“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幸存者全部邀请到杭州西湖相聚,马胜利也应邀前往。当聚会的大屏幕上出现马胜利当年奔波全国的照片时,现场的他不禁老泪纵横。“这是我第一次流泪!”他伤感地对旁边的年轻记者说。
1704091085
1704091086 在这次会后,同为首届优秀企业家的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邀请马胜利加盟双星,他竟一口答应,于是在随后几个月里又爆出“马胜利重出江湖”的新闻,此时的他已经65岁,雄心虽在奈何天,新闻在余波荡漾中又没有了下落。
1704091087
1704091088 马胜利提前退休后,曾闭门写出自传《风雨马胜利》,他评价自己说:“我生来爱出个头,干点事,所以一生就好像是走钢丝一样,遇到的困难和风波很多,酸甜苦辣,大起大落,困难总是一个接着一个。”105
1704091089
1704091090 马胜利是回族人,外貌平易随和,内心宁折不屈。如果他当年不在厂门口贴那张“大字报”,也许一直就是一个悠闲的销售科长,如果他没有动念头去承包100家造纸厂,也许他会在光荣中安然地退休。
1704091091
1704091092 在中国企业史上,马胜利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他曾在1986年和1988年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中国只有他一人两次获此荣誉。
1704091093
1704091094
1704091095
1704091096
1704091097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1704089047]
1704091098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1988 资本的苏醒
1704091099
1704091100 摆个小摊,胜过县官;喇叭一响,不做省长。
1704091101
1704091102 ——北方民谚,1988年
1704091103
1704091104 1988年12月6日,24岁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副科长王文京和他的伙伴苏启强一起来到位于中关村的北京海淀区工商局,他们今天是来领公司执照的。那时的中关村,创业氛围已经非常好,不久前,它刚刚被确定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试验区,每天都有热血青年赶来开办自己的企业。
1704091105
1704091106 在企业登记处,办事员热情地问他:“你想注册成国有性质的还是集体性质的?”王文京说:“我想办自己的企业。”办事员说:“那你走错门了。”在当时要注册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国有和集体,没有别的选择,有不少人为了图便利,便顺便挂靠一些国营或集体企业,日后引发的很多产权纠纷便因此而生。
1704091107
1704091108 被拒绝的王文京不甘心,他转身走进了旁边的个体科。两个小时后,他领到了一本个体工商户的执照。
1704091109
1704091110 好不容易丢掉令人羡慕的公务员“铁饭碗”,却只能当一个个体工商户,这对于王文京来说,好像有点屈辱。不过,在他看来,让自己的企业有一个清晰的产权似乎更重要。
1704091111
1704091112 王文京当时不太清楚的是,就当他在海淀区领个体执照的同时,北京市的第一批私营企业已经开始注册,不过,政府选择了东城区作为试点。第一批八家私营企业从全市12万个个体户中挑选出来,其中,“冰糖葫芦大王”魏希望雇有26名员工,雇员中包括一位教授和两位工程师;50岁的郑宝铃,注册资金78万元,是北京市首家私营涉外饭店的女老板;最年轻的私营企业老板,是一位20岁的姑娘,她招收的工人都是残疾人,从事装潢设计。王文京创办的用友软件公司在1990年登记成了私营企业。2001年,已经是国内最大财务软件企业的用友被核准上市,因间接持有总股本55.2%,王文京名下的资产一度高达50亿元。他没有像很多同一代的企业家那样受到产权归属的困扰,其原因便在于12年前的那次企业登记,他去领了一本“身份低贱”的执照。
1704091113
1704091114 1988年可以被看成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在此之前,中国民间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无意识的,它们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免于饥饿,而在此之后,对资产的追求成为了新的主题。那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放得更远,他们思考企业的归属与命运。日后的事实将证明,这些先觉者最终因为超前的远见得到了回报,而那些回避或没有思及这一问题的创业者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1704091115
1704091116 产权意识的苏醒,意味着从计划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开始了资本人格上的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尽管在事实上,它只体现在若干个先觉的企业家身上,不过,其本质上的意义却是十分的鲜明。
1704091117
[ 上一页 ]  [ :1.7040910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