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97205e+09
1704097205 张謇经商在当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他的感染下,两年后,苏州另外一位状元公陆润庠也宣布下海创办纱厂,还有一位咸丰朝的老状元、已经官居礼部尚书的孙家鼐则命他的两个儿子孙多森、孙多鑫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这些状元公的行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1704097206
1704097207 这一士商阶层的陡然出现,因其思想、资本与政治资源的多重组合,很快将成为影响中国变革进程的一大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的社会动荡中扮演了重要而微妙的角色。
1704097208
1704097209 对日战争的惨败,让洋务派颜面扫地,李鸿章落到“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他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住进了京郊虎头峰下的贤良寺。有很多史家认为,甲午战争后,一路曲折的洋务运动便已宣告终结。不过,从事实来看,1895年之后,洋务事业反倒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之前因意识形态争论而搁浅或迟滞的各项工程都得到了迅猛的推进。
1704097210
1704097211 甲午战争以后,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已非20多年前可比。铁路、工厂影响风水之说终成笑谈。
1704097212
1704097213 1896年11月,《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保守的中国正在觉醒。”该报记者在江苏省的镇江采访了一家新建的丝厂,那里安装了最新型的机器设备,还新树了一个高达90英尺的烟囱。“烟囱对中国人的封建迷信是个重大打击,是对所谓风水观念的极大挑战。此前,中国民众是多么崇尚迷信和风水呀!毫无疑问,现在他们连句抗议的话都没有说。”
1704097214
1704097215
1704097216
1704097217
1704097218 陆润庠的苏纶纱厂
1704097219
1704097220 据学者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的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战争前20余年的总数,从增长速度来看,平均每年设厂数是甲午战争前的7倍,平均每年的投资数则是甲午战争前的15.5倍。
1704097221
1704097222
1704097223
1704097224
1704097225 孙多森的阜丰面粉公司
1704097226
1704097227 在民间投资大热的同时,国营事业也屡有重大突破。在这期间,一直在实业一线操盘的盛宣怀成了最耀眼的人物,他所经手的项目几乎全部关乎国脉。
1704097228
1704097229 1896年5月,盛宣怀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招去接手当时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张香帅的官本官办实在撑不下去了。一开始,他想到的是交给洋商承办,这当然又是一种典型的官家思维。盛宣怀得悉后,再三去电请缨,力陈“铁政属洋商,利大流弊亦远,属华商,利小收效亦远”。最后,香帅被说动了。
1704097230
1704097231 盛宣怀接手铁厂后,当即邀请郑观应担任总办。
1704097232
1704097233 郑观应与盛宣怀互相欣赏,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他们是当世最杰出的实业家,在胸怀抱负、思想高度、战略眼光和经营能力上可谓一时瑜亮。不过,他们在“官督商办”的理念上却始终格格不入,郑观应信仰民本主义,对官商体制从来深有不满,10多年前唐廷枢、徐润在招商局的下场更是寒透了他的心。可是,他对盛宣怀又有知遇之心,也很想借盛宣怀的官府背景和强势力量振兴国家实业。这种矛盾心态纠缠了他的一生。对于接管汉阳铁厂,他曾十分犹豫,最后决定“义务出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总理汉阳铁厂,当时声明系当义务,不领薪水。不过欲为整顿,以救危局,而慰知己耳。”
1704097234
1704097235 郑观应虽然不领薪水,办起事来却是当仁不让。他一上任后,就宣布招募民股,充足股本。同时,他将化铁炉改建在铁矿产地大冶,大大降低了铁砂长途运输的成本。接着在生产改进上,他提出“觅焦炭,选人才”是拯救铁厂的两大当务之急。汉阳铁的问题是价高质差,英美工厂的生铁每吨生产成本为15两,汉阳厂需25两,而其关键就在于原材料焦炭的紧缺以及提炼技术落后。为了解决焦炭问题,他派人在较近的江西、湖南等地勘探煤矿,最终选定用最近的萍乡焦炭,“自行设局买煤炼焦”。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他还建成由萍乡到湘潭、株洲180里的铁路。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后,他对炼铁技术再作创新,聘用高水平的英国工程师,还专设学堂,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双管齐下,仅仅一年,汉阳铁厂的生产很快起死回生。
1704097236
1704097237 在他的战略调整下,汉冶萍(汉阳、大冶和萍乡)形成了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体,在中国工业史上地位显赫。
1704097238
1704097239 在郑观应十分利落地解决了资本不足、焦炭价高及质量低劣等诸多难题后,接下来就该盛宣怀出手了,他要解决的是产品的销路问题。
1704097240
1704097241 在当时,钢铁生产出来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生产枪炮,用汉阳铁造成的步枪史称“汉阳造”,在后来50年里一直是中国陆军最重要的基本装备,几乎每战必有,无役不与;二就是建造铁路。
1704097242
1704097243 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后,从朝廷到地方才开始痛切地认识到铁路之重要。当时,全国铁路才有360余公里,相比而言,美国是18.2万公里,英国是2.1万公里,法国是2.5万公里,连小小的日本岛国,也有3300公里。铁路在当年对经济之重要程度,宛若今天的互联网。在19、20世纪之交的20多年里,伦敦和纽约两大股票交易所中的公司证券差不多都和铁路有关。美国经济史专家威廉·罗伊甚至认为,铁路公司塑造了公司化美国的早期历史,“简而言之,公司体制结构就是铁路体制结构”。
1704097244
1704097245 铁路的原材料就是钢铁。盛宣怀接手汉阳厂,与张之洞达成的第一个约定就是,如果在湖广境内修铁路,就一定要用汉阳厂的铁轨。张之洞对此十分认同,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当今时势日急,富强大计,首以铁路为第一要图。”那么,举朝之内,谁堪担当?张之洞一言以蔽之曰:“今欲招商承办铁路,似惟该员堪以胜任。”该员,盛宣怀也。
1704097246
1704097247 郑观应对此也洞若观烛,他对盛宣怀说:“铁路不归我公接办,铁厂事宜即退手。”他还观察到当时的一个现象,各地官员们非常乐于采购国外公司的铁轨,表面上的堂皇理由是外货质量好,实质则另有猫腻。“盖购于洋行,则用钱浮冒,一切皆可隐秘,购于华官,则恐一旦漏泄,有碍局员左右辈之自私自利。”可叹的是,郑观应描写的这种景象,百年以降仍未杜绝。
1704097248
1704097249
1704097250
1704097251
1704097252 1898年,清政府开始修建卢汉铁路
1704097253
1704097254
[ 上一页 ]  [ :1.7040972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