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98427
但是,民治委员会显然缺乏合法性和实际的行政能力,只忙乎了两个月,它就无疾而终了。企业家们的尝试遭到了舆论的嘲笑,《东方杂志》的一篇评论便讽刺说:“最可笑的是,上海商会妄欲组织商人政府,自认为民治委员会基本会员,一若除商人外无人民者,又若除上海商人外无人民者,更若除上海总商会之商人外无人民者,即此一端,其无知妄作已可悲矣。我们商人向缺乏政治常识,每激于一时热情,殊不知盲从妄作,根本已错。”其言刻薄,却也点出了商人主政的三个缺陷:一是爱搞“小圈子”,二是缺乏民众基础,三是没有明确的执政主张。令人好奇的是,唯一对总商会行动持鼓励态度的是已经成为共产党员的毛泽东。他在《响导周报》上发文《北京政变与商人》,认为:“上海商人业已改变从前的态度,丢掉和平主义,采取革命方法,鼓起担当国事的勇气……”⑭
1704098428
1704098429
企业家阶层的自治努力在这之后数年内还将持续下去,每一次都因为缺乏民众基础和宪政理论支持,而显得幼稚和缺乏持续性。在一个现代国家,自治政府及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需要一个自由或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那样的社会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以公平协商的方式共存,可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内乱远未停止,暴力随时可能打断和平的努力。因此,白吉尔把这一时期的失败,称为“一个不自由年代中的自由主义的失败”。她评论说:“资产阶级的作为,通常显得模棱两可,缺乏条理和毫无效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它所处的政治地位的性质不那么明确的缘故。”
1704098430
1704098431
1920年7月,虞洽卿四方运筹,获准建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票券、棉花、布匹、粮油等均可在此交易。当时的上海,竟有140个各种各样的交易所,是全世界交易所最多,也是最不规范、投机色彩最为浓烈的城市。虞洽卿的这个交易所是中国第一家正规、综合性的证券物品交易市场。据记载,该所的首倡者是孙中山,他于1916年在北京约见虞洽卿,提出在上海筹建交易所。他对虞洽卿说:“交易所既成,亦可为革命聚积资金,诚乃大事矣。”靠办交易所为革命筹钱,孙氏逻辑很能代表当时革命家的经济思想。虞洽卿依计而行,数年乃成。虞洽卿出任理事长,借此成为上海风云一时的期货大亨。⑮
1704098432
1704098433
也是在这段时间前后,陈其美(他已于1916年5月遇刺身亡)的结拜兄弟蒋介石落魄沪上,也来投奔虞洽卿。虞洽卿慨然收留,安排蒋介石在交易所当上了一名经纪人,另一位浙江老乡、革命党人张静江则出资4000元,让蒋介石在交易所中占了股份。不料蒋某人“革命有方”,却经营无术,先是在买空卖空中赚了不少钱,紧接着又全数赔光还欠下一屁股债。百般无奈下,蒋介石躲到虞洽卿家中避债多日,然后决心南下投奔孙中山。为了躲避债主尾随跟讨,虞洽卿出主意让他投帖拜青帮老大黄金荣为“老头子”。
1704098434
1704098435
1704098436
1704098437
1704098438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1704098439
1704098440
黄金荣门徒黄振世日后记录当时的场景:虞洽卿到八仙桥钧培里黄公馆后,向黄金荣说明情由,要求录收蒋介石为门生,黄金荣因为虞洽卿在当时商界地位高,势力大,亦很想结交,所以对他提出的要求都无条件答应下来。又因为虞洽卿不熟悉投拜老头子的手续,第二天陪同蒋介石到黄金荣处时,只投递了一张写着“黄老夫子台前,受业门生蒋志清”的大红帖子,既没有拜师应有的蜡烛、香,更没有致送压帖的贽敬。还因为黄金荣事先从虞洽卿处知道蒋介石的困难处境和拜师目的,同时也为了讨好虞洽卿,所以非但不计较压帖贽敬,还有心“慷慨”地赠送蒋介石旅费大洋200元,并且鼓励他去广州。分别以后,二人互不通信,日久以后也就时过境迁,淡然若忘了。
1704098441
1704098442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仅仅6年后,乾坤倒转,这番江湖交情又蘖生出一段影响中国走向的历史公案。
1704098443
1704098444
不过在讲述这段公案之前,我们要先来到1924年的中国,经济萧条在天灾人祸的夹击下突然降临了。
1704098445
1704098446
1704098447
1704098448
1704098450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1924 工商决裂
1704098451
1704098452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1704098453
1704098454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1704098455
1704098456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1704098457
1704098458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1704098459
1704098460
沙扬娜拉!
1704098461
1704098462
——徐志摩:《沙扬娜拉》,1924年
1704098463
1704098464
1924年4月12日上午10时,一艘轮船沿黄浦江缓缓驶进上海汇山码头。船上,一位戴着红帽子,银须白袍、宛若神仙的老者挥手向欢迎的人群致意,他就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文豪、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泰戈尔掀起了一场甜蜜的中印文化交流热浪。一群年轻的、操着娴熟英语的中国诗人围绕在他的身边,仿佛重新燃起了东方轻灵文化的篝火。其中,最狂热的崇拜者是从剑桥大学留学归来的诗人徐志摩,他每天陪着泰戈尔四处演讲,还随同去了日本。在那里,他写出一组温婉娇羞的新诗,在每一个段落的最后,他都以“沙扬娜拉”为结束。徐志摩的新诗显然比几年前胡适的口水诗要精致得多,却没有了咄咄的时代气息。
1704098465
1704098466
沙扬娜拉,日语“再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24年并不像徐诗人所描述的那么甜蜜,却真是一个“再见”的年份。
1704098467
1704098468
短暂的和平在这一年被打破了,军阀们再次开战。尤其糟糕的是,此次战火居然烧到了商业繁荣、过去数十年里一直没有重大战乱的江浙一带。1924年9月3日,江苏直系督军齐燮元为夺取上海,向盘踞上海和浙江的皖系督军卢永祥、何丰林开战,双方相持于嘉定、太仓、浏河一带,江浙工商业顿时风声鹤唳。紧接着,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以援助皖系为由,与直系吴佩孚在山海关开战,双方投入30万人,为那些年来规模最大的战事。吴佩孚因为冯玉祥部临阵倒戈而战败,奉皖联手,组成临时执政府。张作霖入关后,粗暴对待知识界和持不同政见者,政局一直动荡不安。人们对北洋军阀终于彻底失去信心,在南方偏据多年的国民党再次成为被期待的力量。1924年11月,孙中山受邀北上共商国事,不料,他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在第二年的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在遗言中,他告诫全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704098469
1704098470
1704098471
1704098472
1704098473
孙中山遗嘱之一页
1704098474
1704098475
那年的天灾也是不断,长江、汉水并涨,武汉三镇江堤多处漫溃,京汉铁路被大水冲毁,地方志记载,“各项商业无不停顿,萧条情况实为从所未有”。中原和西北一带受气候影响,农产品已经连续多年歉收,河南等省份还发生了饥荒。
1704098476
[
上一页 ]
[ :1.7040984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