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99509e+09
1704099509 跟南通张謇一样,陈嘉庚发誓改造家乡渔村。1914年,他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闻名遐迩的“集美学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集美与张謇的南通、卢作孚的北碚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新式城镇模范。在建设集美的同时,他还在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先后补助福建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在新加坡,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先后捐资创办崇福女校、南洋华侨中学和南洋女子中学。
1704099510
1704099511 1919年,在四处收购橡胶园的同时,他就发起筹办厦门大学。在募款会上,他直言自己助学是“为爱国愚诚所迫”,并当场宣布认捐400万元,其中开办费100万元,其余300万元分12年付清,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相当于倾家办学。
1704099512
1704099513 1929年,陈氏集团开始陷入困境,但他仍按时支付集美和厦大所需经费。他的长子陈济民劝他减资自保,他慨然说:“我吃稀饭,佐以花生米,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极困难时,他将三幢大厦抵押给银行借款,作出了“出卖大厦,接济厦大”的惊人决定。1931年,汇丰等债权银行改组公司的时候,英国董事们对陈嘉庚自陷绝境仍助学不止的行为难以理解,他则很明确地说:“宁可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双方拉锯,最终议定对厦大和集美两校的经费支持,限定每月为5000元。随后,陈嘉庚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几家尚有利润的企业租给自己的女婿和亲信,约定年终分红时,对方所得的一半或三成充为学校经费。他还向族内富商募捐11.5万元,加上自己的16万元,购买橡胶园400英亩,作为厦大的基金,月可入息2000元。到1936年5月,陈嘉庚实在无力接济下去,只好给国民政府写信,恳请政府将厦大收归国立,他愿将所有产业无条件奉送,并自请取消董事职位。在信中,他十分自责地说:“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两个月后,国民政府批复同意,此时的厦门大学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是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鲁迅、林语堂、顾颉刚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教学。
1704099514
1704099515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在南洋积极募捐支持抗日。1938年10月,香港、马来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华侨联合成立“南洋华侨筹赈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洋总会),统一领导海外华人的抗日救国活动,陈嘉庚当选总会主席。在其后几年间,总会先后组建702个基层救亡组织,为募兵集资起了很大的作用。据军政部长何应钦1939年的报告,全年军费18亿元,华侨赈款占了1/5。1940年3月,陈嘉庚率南洋华侨慰问团返国,先后考察慰问了重庆和延安,大大鼓舞国民士气。一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东南亚,出赏100万元缉拿陈嘉庚,他辗转避祸于印尼的爪哇诸岛。他把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殉国,当时多有传闻说他已蒙难身亡。1945年,日本战败,陈嘉庚重返新加坡,消息传回国内,竟成一重大喜庆新闻。当年11月18日,重庆举行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郭沫若、邵力子、黄炎培、陶行知等500多人与会,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也送来单条,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字。与会者都深度认同黄炎培的感叹:“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1704099516
1704099517 1949年5月,陈嘉庚受毛泽东的邀请归国定居。1961年8月12日,他在北京去世。逝前他留下遗言,遗产334万元全数捐于学校及乡社建设,其子女,男子无职业者,每月供给生活费20元,女子每月15元,如有职业或出嫁就不得支取,每人如逢结婚或丧事,各给费用200元。他去世后,北京丧仪极为隆重。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送葬,东南亚各地华侨自动分设灵堂祭奠。在新加坡,300个社团、近万人与会追悼,大会挂一对挽联,上联“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下联“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
1704099518
1704099519 1991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所谓与日月同辉,陈公得矣。
1704099520
1704099521
1704099522
1704099523
1704099524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1704096212]
1704099525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1937 沉船与拯救
1704099526
1704099527 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1704099528
1704099529 ——美国作家赛珍珠,1937年
1704099530
1704099531 1937年7月10日,是上海市政府成立10周年纪念日,而再过一个月,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0周年纪念日。上海市中心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近万人涌进会场观看庆祝仪式,并参观了6个成就展览。这时候的上海正宛若一颗“东方明珠”,全国金融业资产的3/4聚集在这里。53%的对外贸易和25%的国内外航运通过这里运转。在现代制造业方面,上海是“民族工业的中心”,全国近4000家现代工厂中,有1200多家开设于此,无论是资本投资额、现代新式机器的使用,还是劳动力的规模,上海都堪称第一。这一天的上海滩,到处洋溢着快乐的激情。但是,一本关注时局的杂志《人民论坛》则刊登了一篇时评,题为《上海成立日庆典的幽灵》。作者写道:“总有一个幽灵游荡在庆祝活动中:战争的幽灵。”
1704099532
1704099533 就在三天前,日本军队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对中国军队发动了攻击,它被称为“七七事变”。从这一天起,中国卷入一场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
1704099534
1704099535
1704099536
1704099537
1704099538 城门公布日本人杀戮中国人的罪行
1704099539
1704099540 8月8日,日军攻入北平城,随即长驱南下进击上海,超过400万难民涌进租界。在后面的3个月里,70万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11月8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首都南京沦陷,日军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超过35万军民丧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剑锋直逼武汉,遥望重庆,东京宣称将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
1704099541
1704099542 战争爆发了。一切都变得身不由己。
1704099543
1704099544 在国家存亡的重大时刻,企业家们的事业是如此的脆弱,它如蚕丝在大风中飘荡,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跟那个时代中的每个中国人一样,突然间与民族命运这个大道义站在了一起。
1704099545
1704099546 就在这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战争到来之前,中国商业界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
1704099547
1704099548 先说宋子文和孔祥熙。就在战争爆发前的一个星期,他们做成了一笔效益超好的生意。7月1日,一家名叫扬子电气的股份公司宣布成立,它收购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国营电厂——首都电厂。这是孔宋家族不胜枚举的、利用权力、化私为公的经典案例之一。
1704099549
1704099550 在1928年,作为新首都的南京城的供电能力十分不足,以至于“灯光黑暗,为全国所仅见”(张静江语)。南京在晚清时建了一家官办的金陵电灯官厂,民国建立后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名为官办,实际由民间资本经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当即将电灯厂作为“逆产”无偿没收,改名为首都电厂,被归入建设委员会辖下。随后,政府将电厂抵押,从银行套得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同时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扶持,包括享受平价煤、低利贷款,甚至还以改善民生为名义由行政院拨款为电厂新增发电设备。在政策大力输血、市场垄断经营以及“首都效应”等多重利好的刺激下,首都电厂迅速壮大并实现了非常好的效益。在1928年划归国营的时候,电厂的固定资产仅有21万元,到1937年就增至958万元,是原来的足足45倍。在很多年里,企业的年均获利率都在20%~25%左右,是当时国内效益最好的大型国营企业之一。
1704099551
1704099552 到1937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建设委员会以首都电厂需筹措巨额发展资金,而国家一时难以筹措为理由,提出将首都电厂以及无锡的戚墅堰电厂——它在1928年前也是私人企业,后被收归为国营——向社会公开招收商股,“以提高社会投资”。这一建议在该年的4月1日获得国民政府训令批准。仅仅过了一个多星期,建设委员会就完成了首都电厂的资产评估工作。它还迅速拟定了具体招股办法,主要内容为:第一,将首都电厂、戚墅堰电厂合并,组织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公司资本均定为1000万元,除建委会保留20%之外,其余均招收商股。而商股的办理工作交给了一家叫做“中国建设银”公司的民营企业。
1704099553
1704099554 奥妙全藏在这家神秘的中国建设银公司身上。它是1934年由宋子文亲自创办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他在被迫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和财政部长的职务之后,转身就成立了这家企业。当时他看上去已绝意仕途,他对张公权表示“决计弃官就商,且具做‘中国摩根’意愿”。从表面上看来,公司是根据《银行法》和《公司法》注册的私营公司,但实际情形却远非如此简单。公司初期的发起股份中大部分来自国家银行与最大的十几家商业银行,后来渐渐都转移到个人名下,特别是宋子文和孔祥熙家族的名下,其中,仅宋子文就以敦厚、悦愉、嘉禾等不同户名拥有大额股份。公司的股东乃至董事和监察人不是政府主管财政经济的高官,就是活跃于商界的金融大亨,或者本身就是身兼二任的人物,彼此之间很难划清界限。因此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与政府保持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建设委员会的委员长张静江以及三名常务委员中的张嘉和李石曾二人既是建设银公司的发起人,又是公司的股东,而且张静江还是排名第一的监察人,张嘉和李石曾则都是公司的常务董事。⑩
1704099555
1704099556 建委会招收商股的整个过程,不论是拟具章程,还是吸收股份,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既未刊登招股广告,又未对外公开宣传。5月14日,扬子电气公司在上海直接对外宣布资本业已募足。7月1日,两公司正式宣告合并,新组建的扬子公司董事长赫然就是宋子文。就这样,建设委员会将其苦心经营近10年的国营企业,以招募商股的名义出让给了特殊的私人公司。
1704099557
1704099558 中国建设银公司、扬子电气公司的创立以及首都电厂的私营化过程,就是一个精彩而典型的官僚资本侵吞国家财产的恶例。其运作方式很具典型性,那就是,先以国家利益的名义进行收购,然后将获得的利益私有化。参与其事的人中,有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他们有的是职业政治家,有的毕业于欧美最好的大学,有的是虔诚的佛教徒或基督徒。可悲的是,在担负国家重建责任的同时,他们的心思却更多地放在了自己的财产积累上,而且采用的是最不光彩的盗窃手段。这与其说是一种道德上的堕落,倒不如说是不良制度必然伴生的罪恶。
[ 上一页 ]  [ :1.7040995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