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112107
1704112108
此次PAG是用好孩子集团的资产和现金流做抵押,向银行获得过渡性贷款,并以此贷款完成收购。在获得好孩子集团控股权之后,PAG将通过对公司的经营以及最终包装上市,获得投资回报和退出通道。
1704112109
1704112110
证券业分析人士认为,杠杆收购的方式对那些具有一流的资本运作能力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产品需求和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手段,在国际上常被应用于大型上市公司。此次交易杠杆设计的核心风险在于:好孩子的经营现金流能否至少覆盖融资利息,以及现金流入的持续期能否满足融资的期限结构。一般认为,在杠杆收购模式下,被收购者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债务风险。因此,好孩子集团接受这种收购方式的前提是公司有健康的现金流,业务稳步增长。
1704112111
1704112112
PAG 2005年10月接触好孩子,12月13日就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第一上海会同其他几家机构投资将其在好孩子集团中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由PAG控制的名为G-baby的公司。PAG借助外资银行贷款完成了此次杠杆收购交易,交易所需部分资金来自中国台北富邦商业银行(Taipei Fuboncommercial Bank)的贷款,贷款金额5500万美元。
1704112113
1704112114
易凯资本是好孩子的财务顾问,全程参与了这个历时一年多的交易。易凯资本的首席执行官王冉对于新投资者PAG的评价是:非常低调,反应速度很快。其他一些知名的基金,受到的监管比较多,在法律等方面的细节也考虑很多,决策比较犹豫。而PAG行动非常迅速,善于避开枝节,因此仅跟好孩子集团短暂谈判两个月,就达成协议。
1704112115
1704112116
在PAG接手前,好孩子集团控制人为2000年7月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吉奥比国际公司(Geoby International)。中国香港上市公司第一上海持有吉奥比49.5%的股权,其他股东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中国零售基金(CRF)持股13.2%,软银中国(SB)持股7.9%,PUD公司持股29.4%。其中,PUD公司是好孩子集团管理层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注册的投资控股公司,股东包括宋郑还、富晶秋、王海烨、刘同友等高管及好孩子集团的其他中高层雇员。
1704112117
1704112118
此次杠杆收购涉及的股权转让十分复杂,PAG以1.225亿美元收购好孩子100%股权,同时向管理层支付32.6%股份。新旧投资者以及好孩子管理层等3方利益盘根错节。实际上在此次收购中,好孩子管理层既是买家,又是卖家,因此与新旧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
1704112119
1704112120
PAG通过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纸上公司”G-Baby,向好孩子集团原有股东购入所有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4.49美元。如果依照好孩子2004年6070万港元的净利润计算,此次收购1.225亿美元的总价,相当于14.4倍的市盈率。
1704112121
1704112122
与向PAG转让股权协议同日签署生效的,还有另外一份协议:第一上海、软银等,向PUD(即好孩子管理层)售出82.78万股股份,每股价格2.66美元。该协议起因于管理层与原股东在2003年签署的一份期权协议,但那份协议在法律上并没有执行,原股东最终还是履行了当初的承诺。PUD购入这些股份后,持股比例升至32.6%。
1704112123
1704112124
由于G-Baby有一定负债,因此PAG付给PUD的代价,由现金和发行G-Baby股份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好孩子集团管理层在这次交易之后,不仅提升了3个百分点的股权,而且还有额外的现金收益。
1704112125
1704112126
收购让原股东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第一上海卖出的价格接近收购时的5倍,现金入账4.49亿港元,整个项目收益8170万港元。而软银和美国国际集团卖出的价格接近收购时的2倍。此外,这次收购还厘清了好孩子集团的股东结构,股东减少到两个,使好孩子公司内部的决策更有效率。
1704112127
1704112128
集团总裁宋郑还表示:“资本的进入不会对公司的战略发生太大的影响,此次成功融资,对‘好孩子’实现品牌经营、资本经营和建立儿童用品全球零售网络,将注入新的活力。在获得投资基金的助力后,从制造业起家的好孩子集团正在向服务业和流通领域延伸。”
1704112129
1704112130
四、收购者、原有股东、管理层多方受益的并购方案
1704112131
1704112132
(一)PAG的收购方案
1704112133
1704112134
通常,杠杆收购分为3步进行:(1)集资;(2)购入、拆卖;(3)重组、上市。这也被称为“杠杆收购3步曲”。这起并购案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杠杆收购:由外资金融机构以好孩子集团的资产作为抵押,以负债形式筹措收购所需部分资金,并且由外资银行提供杠杆支持,涉及金额超过1.225亿美元,其中包括5500万美元银团贷款。具体的收购方案是:由好孩子管理层出资10%成为自由资金的组成部分,以好孩子资产向境外银行抵押获取50%银行贷款,将剩余40%股权向PAG股东推销垃圾债券。本次的杠杆收购,杠杆比率超过40%,即超过40%的收购资金是负债而来的。
1704112135
1704112136
(二)收购者、原有股东、管理层三方的利益协调
1704112137
1704112138
从整个杠杆收购过程来看,这是一个复杂的策划和谈判过程,新旧投资者以及好孩子管理层三方利益盘根错节。事实上,好孩子管理层在其中所扮的角色非常特殊,既是买家又是卖家。PAG旗下的G-baby公司和好孩子集团管理层控制的PUD公司的注册地点都是英属维尔京群岛,从这一细节可以发现,这宗杠杆收购案经过PAG和好孩子集团管理层的精心策划。从中获益最大的当然要属PUD公司,不但股权增加了3%,而且还有现金落袋。原有股东在转让股份之后也有2~5倍的溢价。收购的成功,好孩子管理层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1704112139
1704112140
(三)PAG收购好孩子后的获利模式
1704112141
1704112142
从收购性质上讲,PAG是一家财务性质的投资基金,并不追求长期的产业控制,属于金融资本追逐短期利益的收购,不会引起好孩子集团内部人事、生产管理方面的变化。PAG获取收益的途径就是通过将好孩子集团在海外运作上市,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对好孩子集团来讲,他们则可以通过在海外上市募集资金,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管理层的利益和PAG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
1704112143
1704112144
(四)这起收购案的意义
1704112145
1704112146
这起收购案例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实现三方共赢的并购案例,它的意义在于并购方式的创新,拉开了中国杠杆收购的序幕。它或许正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中进行杠杆收购的大环境已经形成,中国私募基金和投资公司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中国的淡马锡、中国的高盛、中国的凯雷等大型投资机构或许也会浮出水面。
1704112147
1704112148
五、案例分析
1704112149
1704112150
杠杆收购起源于30多年前的华尔街投行,在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发明垃圾债券后,杠杆收购曾一度风靡华尔街,彰显了其无穷的魅力。鉴于杠杆收购较大的风险性和较高难度的可操作性,杠杆收购在中国企业收购和融资上总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孩子集团与PAG达成的杠杆收购协议并成功完成杠杆收购融资,厘清了好孩子的产权关系,完善了集团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实现了好孩子集团管理层、新老股东的三方共赢,这无疑成为中国第一桩真正意义上的杠杆收购融资案。
1704112151
1704112152
由于潜心童车和儿童用品行业,好孩子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制造设备,有16000多名训练有素的生产工人,有完善的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高效运作的MRP Ⅱ物流管理系统以及专业的管理团队。并且,集团所在的消费品市场不存在产业周期,能够为企业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同时,好孩子经过多年的成功经营培育了良好零售渠道以及强大的市场份额。在高速发展轨道上前行,好孩子集团几次股权变动都是主动以股权出让的方式吸引国际机构投资者投资,在国际投资者进入之后带来了国际化的战略思维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经验,好孩子集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管理制度,这使得好孩子成为国际投资机构的宠儿。
1704112153
1704112154
PAG是一家在中国香港注册、专门从事控股型收购的私募基金。PAG旗下管理着大约4亿美元基金,投资好孩子集团是其在中国的第五宗交易。PAG具有专业的投资经验和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其目的就是对好孩子进行股权投资,进而对其进行管理、包装,最终在好孩子完成海外上市时实现资金退出和收回投资收益。正是好孩子良好的市场潜力、稳定的销售收入、高效的管理团队才使PAG最终与好孩子达成协议。PAG也不负众望,在收购案中由好孩子管理层出资10%成为自由资金的组成部分,以好孩子资产向境外银行抵押获取50%银行贷款,将剩余40%股权向PAG股东推销垃圾债券完成收购,本次的杠杆收购,杠杆比率超过40%。收购过程PAG一买一卖,既减少了好孩子的股东数量,厘清了产权关系,又保留了管理层的部分公司控制权,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为好孩子茁壮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04112155
1704112156
像好孩子集团这样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潜力巨大,又有丰富运营管理经验的企业,通过杠杆收购的方式融资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被收购企业通过杠杆收购能够借助外部资金的进入缓解自有资金紧张的问题,能够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外来资本迅速做大做强。但是资金的进入也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的转移等不利影响,因而被收购企业在与收购方商谈收购协议的过程中,要判别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和目的,避免企业被恶意收购,建议被收购企业在添加条款中载明相关协定:在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回购股权、受让股份等方式增加企业创始团队的控股权,保障公司权益。
[
上一页 ]
[ :1.7041121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