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128307e+09
1704128307 第一,在内部培养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公司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把公司的年轻人、中下层变成创新的主体。比如,公司的客服人员每天都在跟用户打交道,他们比公司其他人更早、更多地知道用户在抱怨什么,所以应该鼓励他们成为改进产品体验的创新源泉。我不赞成企业大张旗鼓地搞创新,非要巨额投入资金,非要设立创新研究院,非要做一个整套的创新战略。我觉得休克式疗法的创新很难成功,我主张把创新从神坛上拉下来,从一些细微点上进行持续创新,这样反而更有效。
1704128308
1704128309 第二,通过合作培育突变的基因,短时间内获取不具备的能力。转型就像从一个基因的物种向另一个基因的物种进化,最后能从水里的变成岸上的非常稀少。我觉得要想跨界,合作非常必要。合作就像外部来了一个刺激,会导致基因突变,让自己短时间内获得不具备的能力。否则,靠自己的摸索,像自然界中漫长的进化一样,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懂互联网。所以,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杂交,生出一个怪胎,这个怪胎有传统厂商的基因,又有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它可能会通过碰撞、矛盾、妥协,让企业获取之前并不具备的能力,让转型的路走得更通畅。
1704128310
1704128311
1704128312 为什么我不看好智能手表?
1704128313
1704128314 最近有一个趋势很热,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可穿戴设备”。谷歌推出了谷歌眼镜,现在苹果又要出手表,一下子弄得整个行业都很激动。于是,大家都在说,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个新的潮流,是行业发展的未来。
1704128315
1704128316 你说可穿戴设备是不是机会?用正确的废话来讲,它一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上网设备从个人电脑到平板电脑到手机,都是智能设备,都能够和互联网、云端的数据发生交互,越来越多的设备将互联在一起,互联网将无处不在,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1704128317
1704128318 但是,即使这是趋势,这里面一定就有你的机会吗?我看到很多公司在可穿戴设备上存在两个误区。
1704128319
1704128320 第一个误区是价格。在美国,一个东西卖99美元,这是一个挺便宜的价格。但是,换算成人民币,这就是600元,在中国就不是一个便宜的价格。在中国要做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必须满足中国最广大的草根用户的实际需求,价格必须是他们能接受的。
1704128321
1704128322 今天不少公司模仿苹果要做手表,我给的建议都很直接。今天很多男人戴表不是看时间,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或者当作一种装饰品,或者追赶一种潮流。所以,现在手表只剩下一个功能,就是潮流。但是,实话说,中国的企业不管大小,不管是不是高科技企业,都不具备制造时尚的元素,不具备引领潮流的能力。你不可能做出一款手表来,就达到百达翡丽的高度,也不可能像苹果一样引领潮流。
1704128323
1704128324 中国企业做手表,一定是功能导向的,不管什么东西,觉得好就往里头加,短信、日历、天气预报、微博、微信什么的,肯定都少不了。但你手表的盘面很小,电池的续航能力又不够,想在手表上查看个什么东西,还不如从兜里掏出手机直接用更方便。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便利性上,手表都不如手机更具有竞争力。所以,我觉得,智能手表除了戴着装酷,没有太多作用。
1704128325
1704128326 再说,今天的手机已经不再把打电话作为最主要的功能了,而是娱乐的功能,是玩游戏的设备,是上网的设备。大家都有体会,当你看惯了5寸的大屏幕,再让你看一个4寸的小屏幕,它就是土豪金,你也不会想买。所以,有些可穿戴设备看起来是机遇,但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实际上是陷阱。它会让你花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是消费者不会为它埋单。所以,中国企业做可穿戴设备,首先要问自己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产品。
1704128327
1704128328 第二个误区,有些小公司做一款智能硬件,认为增加了功能,就增加了附加值,就可以谋取高额利润了。错了,今天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颠覆,就是在未来5年,它会改变硬件的整个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前文说过,硬件走向零利润甚至免费的趋势,早被凯文 · 凯利预言了。他在《技术想要免费》的文章里说:“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包括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成为网络服务的载体。”
1704128329
1704128330 [3]《免费》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编者注
1704128331
1704128332
1704128333
1704128334
1704128335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1704127393]
1704128336
1704128337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1704128338
1704128339
1704128340
1704128341
1704128342
1704128343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一个百亿美元的教训
1704128344
1704128345 不管是别人请我做演讲,还是来采访我,我都会强调一个公司要想在互联网上成功,就一定要尊重用户体验。作为安全软件,360不仅要尊重用户体验,而且要保护用户利益。有人说:周鸿祎你净喊一些高大上的口号,你不知道现在“为人民服务”、“用户至上”之类的口号都过时了吗?我觉得正相反,我们这些做互联网的,得时刻想着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服务。因为道理很简单,用户基数是所有互联网模式的基础,如果产品做不好,服务做不好,用户用鼠标一点就跑了,那你设计的商业模式再牛,也肯定是一分钱都挣不到。
1704128346
1704128347 我经常强调尊重用户体验,用户至上,都是因为我曾经由于不尊重用户体验而跌倒过,失败过。我经常说我自己是互联网里最大的失败者,从中得到的最大经验教训就是一定要尊重用户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在360会有“拜用户教”文化。
1704128348
1704128349 没有经过失败的人,说起要把用户放在第一位,要尊重用户感受,那也是头头是道。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着做着就容易忽视用户体验。比如,我在1998年做3721,是为了让中国人能够用中文上网,不用死记硬背那些拗口的英文域名。应该说,3721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事实上也通过创新帮助普通用户解决了刚上互联网不会英文域名的问题,解决了互联网搜索的问题。但是,最后在市场竞争中,我们只关注竞争对手,犯了不尊重用户体验的错误。
1704128350
1704128351 1998年,我开始正式创业,我的第一款产品就是3721。因为当时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外国人上网时只要在地址栏输入“www……”的域名就行了,但对绝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讲,这太复杂,根本记不住。我于是想开发一款产品,在地址栏里面打上中文,就能直接到达要去的网站。比如,你输入“人民日报”,就能直接跳到《人民日报》的网站。我希望借此帮助国人用中文上网,就像后来的口号一样,“不管3721,中国人上网真容易”,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3721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小白用户的认可。
1704128352
1704128353 当时为了方便我们中国人上网,我想了很多办法,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那都是一种创新。那个时候,网民下载软件需要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结束后将软件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然后点击文件安装,安装完毕之后再运行。这个时候在电脑桌面的右下方会显示一个小的图标,这样一款软件就算安装完了。但这个过程太费时,而且那时候我们接到很多网民的反馈,说下载3721中文上网软件,怎么就没装上呢?我们技术人员一看,原来网民下载完了就以为装上了,没有进一步点击安装、运行。于是,我们就琢磨着能不能采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安装软件?我们借鉴了Flash插件的做法,把下载、安装、运行整合成一个过程,用户只需点击yes(是),省去了很多精力。
1704128354
1704128355 其实,这正是苹果公司在iPhone和iPad上采用的软件安装方式,但对3721来说,这种创新太超前了。
1704128356
[ 上一页 ]  [ :1.7041283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