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202154e+09
1704202154 看这个项目的时候,老唐心中最为感慨的,是想起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解释他不喜欢律师行业的原因。芒格老先生说:“律师这行有个固有的缺点,就是你喜欢与之共事的人通常不会被卷入法律纠纷,而需要你帮助的人则通常是那些在品德方面有瑕疵的人。”老唐猜测,正是因为和“品德方面有瑕疵的人”打交道的不良记忆,才使得芒格在投资行业里,倾向于和好公司打交道。他愿意付出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而不愿意像格雷厄姆和早期的巴菲特一样,去垃圾堆里翻便宜货。正是芒格的这种思想,影响和改变了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成就了股神的巅峰神话。
1704202155
1704202156 长期应收款
1704202157
1704202158 长期应收款,是2007年新增的报表科目。指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
1704202159
1704202160 专业定义实在太绕口,老唐下面就用非专业语言解释一下“融资租赁”和“递延方式分期收款”这两个概念。所谓融资租赁,就是公司买个大件(如挖掘机、大货车、厂房、机床等)租给需要用这个东西的企业A,双方约定A每年或每月支付多少租金,N年或N月后,按照某价格把旧设备或厂房卖给A。租金加上旧货成交价之和大于最初买价的部分,相当于是A为这笔借款支付的利息。
1704202161
1704202162 所谓递延方式分期付款,就是虽然看上去是分期付款销售商品,但后面欠的钱约定有利息,相当于借了一笔款给对方。或者索性可以理解为公司卖了货(或提供了劳务)给企业A,收到全部款项后,又把这笔款子借给A用,然后A按约定利率付息。
1704202163
1704202164 以上两种变相融资行为产生的应收款,就按照规定单独列在“长期应收款”科目里。若企业是借款的那一方(公司A),该项目则显示在负债端的“长期应付款”科目里。
1704202165
1704202166 存货
1704202167
1704202168 存货是企业以出售为目的持有的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相关原材料等。报表展示的存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工人工资、制造费用构成。
1704202169
1704202170 原材料和工人工资都容易理解。制造费用,是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工资福利、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备件材料消耗、劳保、季节性或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费用。它会被财务人员分摊到单个产品上,进入存货成本。
1704202171
1704202172 利用存货造假的手法
1704202173
1704202174 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中较低者计算存货价值。也有些公司,为虚增当期利润,故意不对已经贬值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减少当期费用。因此,如果一个行业的存货有贬值特性,投资者就需要了解同行业其他公司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标准,再与自己关注的公司进行比对,以衡量公司存货价值的真实性。
1704202175
1704202176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有些行业的存货风险要高很多。如新鲜食品或高科技制造业,一旦过了保质期或者行业发生重大改变,存货价值可能会归零(想想过期食品饮料、BB机、胶卷及胶卷相机)。而有些行业的存货,基本不存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问题,如高端白酒。这些特性,需要投资者在跟踪自己心仪公司的时候,依照公司产品特性,区别对待。
1704202177
1704202178 除了应该计提跌价准备而不计提之外,与存货有关、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还有两种:一是通过虚构商品采购流出资金,再将资金流回企业、虚增利润;二是通过加大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欺诈性地提升毛利率,虚增本期利润。
1704202179
1704202180 第一种容易理解,造假者尤其喜欢通过虚构价值和数量不易确定的商品采购,将资金流出体外,再通过购买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将资金流入,创造收入和利润。这种造假,往往伴随存货增长大幅超过同期营业成本增长幅度,且所备存货与企业销售速度相比,显著高于同行业水平。
1704202181
1704202182 第二种情况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下面老唐具体解释一下加大生产如何能够虚增利润。
1704202183
1704202184 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之所以能够影响利润表的毛利率、毛利润和净利润,是因为存货的变化遵循“期初存货+本期生产(购买)-本期销售=期末存货”的计算规则。即本期生产的商品,先进入存货,然后再从存货拿出来,变成本期销售。
1704202185
1704202186 一家公司总有些成本和生产量无关,无论你生产一件产品还是一万件产品,都需要如数支付这一成本。如场地租金、生产人员基本工资、设备的折旧等。而另外有些成本,则和产量直接挂钩,多一件产品就多一份成本,如材料成本、效益奖金等。前者通常被称为“固定成本”(或“上头成本”),后者通常被称为“可变成本”(或“直接成本”)。
1704202187
1704202188 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的特性,使得规模经济成为可能。大规模生产商可以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使单位产品成本低于小规模生产商,在保持同样利润率的情况下,可以让利消费者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1704202189
1704202190 这种特征,同样被造假者利用来美化报表,老唐就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展示这种造假手法。
1704202191
1704202192 案例:
1704202193
1704202194 公司A,去年生产并销售了产品1万件。总生产成本为2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00万元,可变成本100万元。单件产品成本为200元,其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100元。出厂价400元,毛利率50%。
1704202195
1704202196 今年预期市场没有变化,订货量还是1万件。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目的,意图美化利润表,于是决定:今年生产产品2万件。2万件产品,共计消耗固定成本100万元,可变成本200万元,合计总成本300万元。折合每件产品成本150元,其中固定成本50元,可变成本100元。
1704202197
1704202198 各位读者,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1704202199
1704202200 公司今年还是销售了1万件,出厂价依然是400元,然而产品成本由200元锐降为150元,毛利率从50%提升为62.5%,毛利润增加50万元,增幅高达25%。财报数据会展示出一幅企业深化管理,内部挖潜,大力降低成本,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1704202201
1704202202 只须使劲儿生产而无须努力销售,毛利润居然增加了。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奥妙就在生产的产成品,首先要全部计入存货,而后再按照当期销售的数量,体现在利润表的营业成本里。企业通过扩大生产,将固定成本打入更多的存货里,表面上降低了当期销售产品的成本,提高了毛利率,增加了利润。但这个利润增加,是以存货增加、当期税收增加为代价的数字游戏,是实实在在的自欺欺人。丢开报表看实质,企业的价值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因存货积压带来存储成本增加、减值准备增加,甚至会因产品过时而产生存货价值归零的风险。
1704202203
[ 上一页 ]  [ :1.704202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