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231595e+09
1704231595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属于个体研究;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属于群体研究。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如果你的产品有几百万用户,而定性研究经常只针对几十个用户,那么这几十人是否能代表全体?这种情况下很可能被部分样本的特殊情况带入歧途,所以要辅以定量的方法。但是定量会“以表代本”,只能用来发现表面的现象,却无法从中知道背后的原因。比如,通过定性的数据发现7月份用户活跃度比6月份降了5个百分点,那么,就可以抽取几个6月活跃但7月不活跃的用户,做一个定性的访谈,来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1704231596
1704231597 产品经理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并不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观点到行为,再从行为到观点,一样会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以实现螺旋式上升,使了解和证实在不断迭代中得到进化。
1704231598
1704231599 图4-1中两根轴划分出的四个象限,各对应一种常见的需求采集方法,分别为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1]、数据分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里有过详述。 沿着这些方法的使用顺序可以写出一个“Z”字,如图4-2所示。在需求采集的不同时期,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这套简单有效组合拳,就是接下来要用案例加以说明的“Z字采集法”。
1704231600
1704231601
1704231602
1704231603
1704231604 图4-2 Z字采集法
1704231605
1704231606 下面是一个我参与过的淘宝产品的完整需求采集过程。
1704231607
1704231608 ►产品规划阶段: 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随机抽样了40个用户做访谈,据此写出需求列表。
1704231609
1704231610 ►项目早期: 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当然,这只是确定优先级的辅助手段,最终做什么,还是由产品经理决定。
1704231611
1704231612 ►项目实施过程: 看用户“定性地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设计的同时完成可用性测试,其间陆续找了10个用户来验证。
1704231613
1704231614 ►上线后的优化阶段: 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地改进产品。
1704231615
1704231616 “Z字采集法”也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数据分析以后,通常又会做用户访谈来证实数据分析的假设。
1704231617
1704231618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品,所以在用户研究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与人力。更多的时候,会视情况采取简化的方案。而每种方法具体怎么运用,网上资料很多,本书不再赘述。
1704231619
1704231620 接下来看一些其他划分方法。
1704231621
1704231622 4.1.3  是否在真实场景里
1704231623
1704231624 采集是否发生在真实的需求场景里,也是一种分类方法。
1704231625
1704231626 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有一些采集是在模拟状态下完成,比如很多大公司都有专门用于用户研究的房间,提供单面玻璃、观察室等配置。但如果在用户需求发生的真实场景里进行采集,那么可靠性肯定更高。比如,平时用户在家里用产品,采集也发生在他家里,会更加可靠。当然,这种情况下,记录难度会增加。既然各有利弊,如果不是为了积累素材、给别的同事看或者节省时间,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在真实场景里采集,因为这样更具“临场感”。
1704231627
1704231628 临场感是产品经理的一项基本能力。需求通常都是带场景的,只有到那时那刻去亲身体会,或者通过想象去体会,才知道你的设计有没有问题。而对体会把握的准确感,就是“临场感”。
1704231629
1704231630 之前听过一个面向钓鱼爱好者的产品:“智能浮标”。这款产品可以通过App观察浮标的状态,提醒有没有鱼上钩。打算推出这款产品的公司认为这样对钓鱼新手的帮助很大。
1704231631
1704231632 找人访谈、试用后,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每次提醒之后都需要重置浮标的状态,而钓鱼的时候,人们要经常搓饵料,手上黏黏的,根本没法操作手机。更要命的是,很多人钓鱼就是为了要远离手机放空自己……
1704231633
1704231634 钓鱼的人给了些建议,说用振动提醒或者和手环结合,可能会好些。作为产品经理,最好去钓几次鱼,或者多看几次钓鱼,才能找到这个临场感。
1704231635
1704231636 还有一个例子:针对Shopping Mall车位紧张时20分钟才能找到车位的常见困扰,有人想做一个帮忙找车位的App。问题在于,这个App的“唤起点”是到地库后发现空车位很少的时候。而这时掏出手机,多半会 “没信号”。所以,在地库的信号覆盖没能解决之前,这个产品只能面对一条死胡同。
1704231637
1704231638 还是这个App,假设用户快到Shopping Mall地库的时候就提前想到车位可能很紧张,似乎先付钱锁定车位(假设锁定的是立体车位,可以悬在空中预留)就能解决信号覆盖问题。其实不然, Mall的车库入口一般是公用的,必须等里面空出一个车位,才能再进一辆,你虽然订了车位,也只能排队干等。
1704231639
1704231640 这两个看上去很荒诞的场景,如果不去设身处地地体会,在办公室里很可能想不到。
1704231641
1704231642 再来一个糗事百科CEO王坚分享过的案例。我们都知道,MacBook有MagSafe磁力电源线[2] ,可以防碰防摔,日本生产的一些电水壶也有这种线。后来,联想有一款手机也借鉴了同样的设计,却出问题了:手机经常一边充电一边用,一不小心线就掉了,给用户带来很大困扰。仔细想想,之所以这样的设计并不适合手机这类产品,是因为适合用磁力电源线的产品,需要在充电或通电的场景下,安安静静地放在固定位置上。
1704231643
1704231644 作为一个具备很多专业知识的产品经理,只有能做到秒变小白,回滚到自己完全不了解产品的心理状态,亲自去体会临场感,才能避免做出很多坑用户的产品。而最好的体会临场感的方式,就是到用户发生需求的场景里去。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不能只听“二手需求”,因为那些需求是别人总结过的,已经没有了临场感。真实的用户不是“用户群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 上一页 ]  [ :1.7042315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