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23195e+09
1704231950
1704231951 相信共享经济会成为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而知识经验的共享是共享中的高级形式。未来的组织,会比今天的科层制公司更加松散,越来越多的任务可以采取兼职、外包、临时组队的方式完成。
1704231952
1704231953 帮助愿意尝试新模式的公司和个人,让他们率先享受到价值。
1704231954
1704231955 目标用户
1704231956
1704231957 需求方:已拿到天使到A/B轮投资的创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未来可扩展的是需要“互联网+,传统转型”的公司。
1704231958
1704231959 供给方:要么人很牛,要么做过的事情很牛,但不一定是大牛,只要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即可。
1704231960
1704231961 需求场景
1704231962
1704231963 需求方:问题内部解决不了,招人又找不到,大牛不可能全职加入,顾问总要先接触,所以用一种内部分享的方式来实现最轻量级的触发。
1704231964
1704231965 供给方:自我提升(总结提炼,教学相长,能讲明白相较于自己了解又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潜在机会(找到合作伙伴、招人、交朋友,及其他个人诉求)、赚点小钱(一个晚上4位数,我们对定价的底线是10.0.1 小时,折算一下也有百万年薪了)。
1704231966
1704231967 解决方案
1704231968
1704231969 最典型的解决方案场景是:占用工作日晚上的2小时,在需求方公司的会议室,十几个人一起分享交流。
1704231970
1704231971 将来有可能扩展的形式:分享(我说你听)、座谈(针对性地讨论)、咨询(带着做)、外包(帮你做)。
1704231972
1704231973 竞争优势
1704231974
1704231975 与“在行[7] ”等同类产品的区别:是B2C,而不是C2C(企业主付费、员工参与 vs个人付费);客单价高出一个量级(两三千 vs 两三百);面向人群规模增加(对一群人 vs 对一个人);对话更加平等(会议型讨论 vs 高对低的指导)。
1704231976
1704231977 这些竞争策略,作为供给不足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对路的。“小得”后来的发展瓶颈出现在需求端——获客成本太高(整个知识共享领域,直到2016年底,大家都还在探索,并没有哪家完全脱颖而出)。
1704231978
1704231979 与培训公司的区别:培训公司的培训时长是1~2天,典型单价是几万元/次,形式更为正式,对讲师要求高;“小得”是分享,时间短单价低,形式自由,分享者讲自己亲历的案例。
1704231980
1704231981 此外,我们过去的资源积累,如B12、盈动资本、良仓孵化器等,也可以为“小得”助力,搞定一批早期的分享者和客户。
1704231982
1704231983 不知道是缺少意识,还是缺少合适的人来引导,我发现很多团队并没有清晰的产品原则。由于缺少产品原则这种重要共识,这些团队工作时经常陷入无谓的争吵。比如,一个电商企业中有的人认为卖家更重要,有的人觉得买家更重要,在做某些功能时究竟该倾向谁,争吵其实并不能给出答案。
1704231984
1704231985 4.4.2  美好初心:知乎与豆瓣
1704231986
1704231987 产品原则是源于哪里呢?我认为是源于初心。一个伟大的互联网产品往往源自一个伟大的初心,这个伟大的初心可能听起来很虚,但也许真的是一个让世界更美好的想法。这些想法来自众多公司,大到要“整合全世界信息”的Google,小到身边那些步履维艰的创业团队。
1704231988
1704231989 而那些初心不那么美好的产品,通常难以大成。比如,有的产品会利用人的阴暗面,比如偷窥隐私、八卦的心理,在短期内获得海量的用户,但长期来看还是缺一口气,因为没有提供真正的价值。
1704231990
1704231991 有了一颗让世界更美好的初心,在价值观层面,这个产品或者有这个想法的公司似乎已经高人一等。至于怎么商业化、怎么变现,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另外一回事。以下是两个我觉得初心特别棒的例子。
1704231992
1704231993 一个是“知乎”。很早的时候,我和知乎的联合创始人黄继新聊过,他觉得专业知识靠媒体做二传是不靠谱的。因为黄原来是科技媒体的从业人员,做了一个叫apple4us的群博客,所以很清楚这回事。他觉得普通人士看到的专业知识,往往并不是专业人士直接写的,而是媒体从业者写出来的,所以这些信息会经过扭曲,会造成误解。
1704231994
1704231995 我个人也有这种体会。原来很喜欢看《锵锵三人行》,觉得这几个人很厉害,随便找一个话题就能信手拈来,说得头头是道。直到有一期聊阿里的话题,因为我比较熟,所以发现他们的很多观点,甚至很多事实的引用都是错的,连我都可以轻易反驳。这个事情让我很震撼,继而猜测他们每一期的水准都是这样,只是我对其他领域不熟悉,更容易被忽悠而已。现在我可能会更偏激的认为,所有媒体其实都是这样,只有编造程度的大小和有意无意的区别。
1704231996
1704231997 知乎的那群创始人就想,每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总有一些特别能写会说的。那为什么不搭建一个平台,让普通人问问题,然后让专业的人直接来回答呢?这样不就可以避免媒体在传输中扭曲事实了吗。我觉得的确如此,他们做的这个产品也真的非常有趣、非常棒,所以我现在几乎天天刷知乎。当然,每个产品的初心不一定只有一个,其实知乎还有其他一些美好的初心,比如“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一时刻成为某些人的老师”。
1704231998
1704231999 知乎怎么来判断某个回答问题的用户到底是不是专家呢?首先它会通过官方的邀请、引导来筛选专家;其次可以通过群体智慧来票选专家,具体的做法就不再展开。
[ 上一页 ]  [ :1.704231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