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35819
第五,现有的市场分析方法,无法应对变幻莫测的新兴生态系统。新市场里,没办法提前规划、计划,试错是常态,这是大企业不擅长的。大企业面对的竞争,不是一家新公司,而是冲入新兴生态系统的海量小公司。从概率上讲,小公司必然有一家会成功。
1704235820
1704235821
我曾用下面这个攻山头的故事打过一个比方,而这也是10年前阿里在面对电子商务这个新兴生态系统时的做法。
1704235822
1704235823
一支看上去人很多的部队,实际上是十支集合在一起的游击队。进攻之前,领头的发现没时间探路,没时间研究,心想干脆不探路了,当年干游击队的时候拼的就是人品。于是召集所有兄弟开了个统一思想的会议,言明攻下这个山头的高尚动机与社会价值。然后,十个队长带着兄弟们高喊着“为了×××,冲啊”,从四面八方涌向山头,十支敢死队也许死了八、九支,但只要有一两支冲上去,就胜利了。
1704235824
1704235825
预测和规划的成本大到不如冲上去直接干的时候,故事里的做法变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快才是最关键的。当然,这对公司里的个体未必有利,优秀的员工通常不愿意作炮灰。阿里调和这一矛盾的办法是提出“拥抱变化”的价值观,这也是哲学上化解局整矛盾的一个实例。如今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也有类似攻山头的局面,每个领域都有很多队伍去试错,如果你想看清楚路再出发,等你上山之后,总会发现已经有人误打误撞登顶了。
1704235826
1704235827
回到大公司视角,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创新者的窘境》里也给出了方案,我融合自己的理解来阐述一下。
1704235828
1704235829
简单地说,无非是从大企业中独立出一个机构,让其试水新兴生态系统。这个机构可以去找新的消费者与市场,可以满足于较少收益,可以有独立的流程 和价值观 ,并且可以获得大企业源源不断的资源 支持。
1704235830
1704235831
这其中的流程与价值观,体现的是公司脱离于个人和其他资源而自有的机构能力。流程是公司在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人们所采取的互动、协调、沟通和决策的模式。价值观是在确定决策优先级时所遵循的标准。
1704235832
1704235833
但是,我还是对大公司不乐观。毕竟,一个大企业又能“生”出多少个这样的独立机构呢?潜在的新兴生态系统那么多,又怎么能找准呢?大公司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输入资源,比如思科做得就不错(想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大势上,胜利者总是那些不怕死的,冲进各种潜在新兴生态系统的海量小公司,最终有极少数新兴生态系统存活下来,其中又有极少数小公司存活并成长为大公司,开始面对被新的小公司打败的危险,这就是整个商界生生不息的内在机制。
1704235834
1704235835
和生物体一样,产品是活的,公司是活的,生态系统是活的,都有自己的生老病死,而死亡,是宇宙最伟大的发明,这又让我很乐观。
1704235836
1704235837
1704235838
1704235839
1704235841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 10.3 行业案例分析
1704235842
1704235843
本章的最后,一起综合分析几个行业。这其实很难,因为不深入研究几个月,很难看透任一个行业的皮毛。但研究一周的收获能超越90%的从业者,也确实是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之一。
1704235844
1704235845
接下来分别说说2015年很火的各种上门服务,以及2016很火的知识类共享经济。
1704235846
1704235847
10.3.1 各种上门与O2O
1704235848
1704235849
各种“上门”在2015年很火,它与“到店”相对,背后都是某种交易和服务,只不过发生的具体地点不同,一个在消费者的主场,一个在商家的主场。
1704235850
1704235851
“上门”也可以放在O2O的概念下,因为纯线上(Online)可完成闭环的事情是十多年前的资讯、搜索、游戏、虚拟商品交易等,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了,再要做服务,只能去和线下(Offline)的行业结合。吃饭、美发、看电影等业务,必须有线下体验的部分。
1704235852
1704235853
这些服务中,有的只能上门,比如装修、家政;有的只能到店,比如看电影(上门放映只存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那么,服务到底发生在哪里才更优?接下来展开分析。
1704235854
1704235855
我们先看一对老概念:行商、坐商。
1704235856
1704235857
古代称开店营业的商人为坐商,与走街串巷的行商相对。坐商的特征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店面,一般长期经营。坐商稳定下来之后,一般不需要像行商一样到处吆喝,顾客自会来光顾。“坐商”与“行商”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被动式的销售,一个是主动式的销售,通常来说,坐商适合卖方市场,行商适合买方市场 。
1704235858
1704235859
不少行业,都有从“行商”到“坐商”再到市场出现细分,变为“混合模式” 的发展轨迹。举个例子,讲讲理发这件事。
1704235860
1704235861
最早肯定是各家各户自给自足,后来老王理得又快又好,开始给亲戚、街坊帮忙。渐渐地,大家介绍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来剪,老王每天都有不少时间耗在这件事上。他心里琢磨,这就不能白干了,得收钱。于是,出现社会分工,老王变成了专业的理发师。既然是专业从事,那就不能是闲下来才做两单,而必须是全职工作了,每天可以理发的时间也从2小时变成了8小时。那么问题来了——订单不饱和。由于理发是一个新的服务行业,很多村民还没意识到“理发还可以花钱请专业的人来做”,甚至也接受不了“理发要花钱”。于是,王师傅要走街串巷吆喝,想方设法教育用户、教育市场,变成了行商。
1704235862
1704235863
王师傅的手艺还是过硬的,风里来雨里去,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村子里有了口碑,十里八方的村民都来找。渐渐地,每天在路上走来走去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上午在村头可以干半天,下午去村尾再干半天,很充实。再后来,在村口将摊子一摆就客流不断,一整天都不用挪地方。王师傅心想,干脆开个店吧,省得风吹日晒,各种工具也不用每天扛来扛去,这就变成了坐商。
1704235864
1704235865
日子一天天地过,理发这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王师傅发现不少老客户不再来了,他们改去离家更近的李师傅那里,或者到邻村的孙师傅店里,听说那边做黑长直的手艺特别好。终于,市场出现了细分。大家原来只是头发长了要剪短,现在变成了老人、小孩求便宜,年轻男人求速度,年轻女人求美丽……老王因为生意少了一点,又开始有大片的空余时间了,作为一个上进中年,必须再学点绝招——烫头!手艺得逞,王师傅也赢得了村里一些中年女性的认可,她们有钱有闲,经常在村长家打麻将,懒得跑店里。在电话里让王师傅过来,说我们几个都要烫,烫一个头要好多钱,再多给你点跑腿费……于是,老王就开发出了新业务,每周一三五下午,店里交给陆续来的几个小徒弟,自己上门去烫头……
1704235866
1704235867
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推论,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说,终极形态都是细分的,既有“到店”部分,也有“上门”部分。一个行业是否有互联网化的改造余地,或者狭隘地说就是从“到店”向“上门”倾斜,本质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及各种技术的发展,信息更加通畅,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导致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供应链需要优化。市场逐步从卖方强势变为买方强势,各种服务资源整体上从供不应求走向供过于求,很多行业过渡到从“坐商”向“混合模式”发展的阶段。这种改变在哪些行业的细分市场中先发生,主要看这些行业是否能提高各种参与角色、要素的综合效率。
1704235868
[
上一页 ]
[ :1.7042358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