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73695
误区一:将线上渠道视作竞争渠道
1704273696
1704273697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贸易商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建设在线商城方面倾注了相对多的精力,目的是为了招揽更多的客源,但是同时,它们也担心在线商城的发展会对实体店的销售产生不利影响。它们之中不乏超大型贸易商,有一些甚至时至今日都没有认真地梳理对比一下它们掌握的实体店会员卡客户信息和线上客户信息。这样做产生的后果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纯在线贸易商的在线销售表现优于传统实体店贸易商。
1704273698
1704273699
误区二:认为多渠道战略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
1704273700
1704273701
这些企业之中,有一部分是太晚才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另一部分则是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技术基础设施齐备,只要所有销售渠道和系统有机链接,那么就等于多渠道建设已经成功了。多渠道发展战略是一项高预算投入型的工程,而且对IT部门来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涉及多种非常复杂的IT工具和解决方案。如果企业中的市场营销人员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们怎样能引起哪些层面、哪些客户的消费兴趣,那么即使是多渠道发展,也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盈利。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有一些需要很多新科技加持的多渠道发展项目,最终恰是败于确实存在的技术障碍。比如旧系统不能满足需要,但是再购买一套新系统又会大大超出预算。
1704273702
1704273703
误区三:认为客户和企业在看待多渠道方面是同样的逻辑
1704273704
1704273705
市场营销人员(当然也包括市场咨询人员)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他们对于购物世界的看法受专业化的影响,有时是扭曲了的认识。他们(和我们)的大多数直觉、灵感和知识,关于对与客户第一次接触直到理想情况下客户再次购买这一过程的认知,来源于他们自身的购买行为和他们对周边世界的理解。我们如果作为专业人员,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也愿意采用多渠道的逻辑。我们会考虑某一个特定渠道的优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如有必要)我们将会选择其他渠道。在获得考虑结果的基础上,我们会站在企业的立场去优化企业的渠道,最终目的是赢得更多的客户。我们更愿意认为,随着数字化世界和其现有渠道的发展,客户转换渠道是必然会发生的“坏事”。这种认识自然是不对的,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想法。但是,在寻找多渠道解决方案过程中,这类受职业背景影响的“过滤气泡”问题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一个客户对数字化时代的购买行为没有什么特别的探求兴趣,他基本上不会去考虑自身的渠道偏好问题。因为对客户而言,购买行为不是由渠道组成的,他们的“客户旅程”是由一系列多样的“触点”组成的。客户在每个单一触点获得的感受,将会影响他的购买和再次购买行为。表达得更清晰一点儿,就是多渠道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概念,因为它是单向的概念,仅从企业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1704273706
1704273707
对客户而言,购买行为不是由渠道组成的,他们的“客户旅程”是由一系列多样的“触点”组成的。
1704273708
1704273709
企业考虑优化渠道,客户只是凭感受。第三个理解误区从根本上决定了数字化世界中的企业在每次尝试进行智能化客户管理时能否取得成功。想要获得最终结论,仍需谨慎跟踪观察。
1704273710
1704273711
弹球机而不是保龄球
1704273712
1704273713
1704273714
1704273715
1704273716
当今的市场营销更像是在玩弹球机游戏,而不是保龄球。
1704273717
1704273718
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来自明斯特的市场营销与媒介教授托尔斯滕·亨宁–图劳(Thorsten Hennig-Thurau)提出的。大致的意思是,当我们把市场营销比喻成保龄球游戏的时候,市场营销宣传手段就是保龄球,目标客户群体就好比保龄球瓶,大量的市场营销手段是直接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就如同用保龄球去击倒球瓶的过程一样。这个沟通过程相对来说是受控制的,且只有在市场营销人员具有很强的营销能力的前提下,市场营销过程才会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营销失败的情况较多。后续,通过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介营销的情况,也影响营销效果。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客户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相比于今日,客户可选择的产品和沟通媒介是十分有限的,在产品购买渠道方面,可选择的余地就更小。在实际消费过程中,许多产品就只能通过一种渠道购买,那就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实体商店。
1704273719
1704273720
最晚从社会化媒体产生突破以及通过智能手机可以上网开始,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变得更像是在玩弹球机游戏。市场营销的方向变得更多元化,在很多领域,市场宣传将失去原有的市场控制。这就好比在弹球机游戏中,我们会朝很多方向射出小球,有时候可以让小球一杆进洞,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没打中。面对这种市场营销控制力的丧失,我们的确可以抱怨,然后对沟通和销售渠道的日趋复杂无能为力,而后只能在电视广告方面撒下大把的营销经费。但是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每次销售过程中,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对客户购买行为产生一些影响。或者我们可以努力尝试在单一的“触点”上,为每一个客户群体,甚至是为每一个客户开辟个性化的“球道”。
1704273721
1704273722
最晚从社会化媒体产生突破以及通过智能手机可以上网开始,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变得更像是在玩弹球机游戏。市场营销的方向变得更多元化,在很多领域,市场宣传将失去原有的市场控制。
1704273723
1704273724
基于上述,综合我们对前文提到的误区三的认识,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分析重要客户的常见“客户旅程”,在每一个“触点”思考如下问题:
1704273725
1704273726
☆客户在这个“触点”期待怎样的服务?
1704273727
1704273728
☆客户在“客户旅程”的哪个阶段最期待某项服务?一个客户是刚开始了解一个产品,或是已经在考虑购买了,还是仍需要一些营销推动?一个客户已经是老客户了,是在考虑再次购买吗?是在考虑延长服务合同吗?
1704273729
1704273730
☆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引导“客户旅程”向有益于企业利益方向发展?我们将这些措施称为加速器和连接器。
1704273731
1704273732
智能化的加速器(推动既存但尚未被察觉的市场需求)和连接器(连接已经明确的客户需求)要能够推动客户在某一渠道中的“客户旅程”持续向前发展,这个渠道需要信息透明,且便于客户使用。这是第一个要点。然而现在大多数市场营销的真实情况是,我们往往是从企业的视角看事情的,我们会考虑,一个常规客户是怎样常规对待一个“触点”的。第二个要点是,在每一个“触点”,我们都需要一个量化标准,去衡量并优化已采取的措施的效用。第三个要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新的信息源,帮助我们在“客户旅程”的每一个阶段加深对客户的了解。谁能够做到以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客户旅程”,谁就能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秘密,这些秘密他和他的竞争对手之前都不曾想到过。试想,如果一家大型食品供应商去关注小型餐饮企业的App数据信息,会发现什么?这些在实际经营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1704273733
1704273734
每人一个苹果账户!
1704273735
1704273736
在所有的多渠道研究中,我们关注的问题都差不多。客户在各种各样的“触点”开启自己的“客户旅程”,此时,去识别客户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针对不同的需求去配置合适的产品就更加困难了。
1704273737
1704273738
智能数据冠军企业采取以下四步措施来应对上述挑战,这四步在一段时期内可同步实现:
1704273739
1704273740
1.它们努力在尽可能多的“触点”明确识别出尽可能多的客户。为此,它们会利用每个“触点”产生的每一次机会,并且投入大量激励措施。这样做的原因是,它们意识到了每一个(潜在)客户姓名和地址信息的价值。在这方面一个值得效仿的例子是Apple ID(苹果账户)。苹果公司通过采用Apple ID(又一次)成功解决了客户识别的问题。Apple ID就是每一个客户都拥有一个独有的ID号码,这个号码在使用苹果公司的全部设备和服务时均有效。在尽可能多的“触点”识别尽可能多的客户,这一行为的整体价值大于每次客户识别的个别价值叠加之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展第二步。
1704273741
1704273742
2.企业需要系统性地理解在每一个“触点”上与客户的互动,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为此,企业需要利用全部现有的机会,去量化衡量或者询问了解每一个“触点”上的客户需求。有时也可以利用匿名数据。在第二步明确识别出越多的客户,那么第三步就会越轻松。
1704273743
1704273744
3.哪些客户群体,将以怎样的概率去选择哪一渠道来完成“客户旅程”?如果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掌握这个企业的全部客户分类信息(希望是智能化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与第二步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例如,在“触点”B上,客户群体A明显需要更多的咨询服务,一个客户群体B中的客户,如果你给他一个95折的优惠,就很有可能促成购买。这样做十分有助于直观展示最重要的客户群体的“客户旅程”,对第四步的实施也大有助益。此时,我们是把关注点落在了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上。就像在本书第二部分提及的一样,大数据狂热分子有些过于草率地给公众留下了一种印象,那就是数据无所不能,可以赋予市场营销者一种能力:在单一客户层面,实现“客户旅程”变得模式化、可操纵化。实际上,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讲,这一设想还都将长期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在实践中,智能数据冠军企业更多地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客户群体上,关注对这些客户起作用的措施。
[
上一页 ]
[ :1.7042736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