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274897e+09
1704274897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通过家庭、氏族、部落和组织结合在一起。生理与心理的生存需求要求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因此,我们寻找有关如何融入某一社群的信号,并相应地改变行为加以适应。如果无法适应,我们会主动离开或遭到驱逐。每个群体都会对成员施加压力,迫使其遵守群体的文化规范。不适应的人便会遭到排斥。
1704274898
1704274899 对于文化,最贴切的描述是“我们这里的做事规矩”所形成的标准信仰和期望。对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望,群体成员会得到某些信息,这些信息进而发展成了文化。文化包括共同目标、信仰、惯例、需求或价值观。从企业到体育俱乐部,从学校到家庭,文化存在于所有群体之中。
1704274900
1704274901 培养清醒文化是经营商业的必要条件。文化可以巩固一个组织的根基,令组织得以执行策略、实现目标、完成使命。文化是组织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重要性不亚于技术,或许还要甚于技术。柯林斯发现:“技术和技术驱动的革新,对于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几乎毫无促进作用。”但一般的公司仍然将大量的投资用于购进非清醒资本,对发展清醒(人文)资本的投入却相对较少。
1704274902
1704274903 关键的结构性问题是:“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执行战略和完成使命?”虽然具体的使命需要具体的文化属性,但所有高生产力文化的核心都是清醒商业的七项素质。这些素质在个人身上很罕见,在组织中更为罕见。要想将这些素质确立为组织的行事之道,必须进行文化变革。
1704274904
1704274905 为了实施文化变革,领导者必须改变人们所得到的有关如何融入群体的信息。一旦人们明白融入群体有新的要求,他们便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文化变革始于一系列新的信息。文化变革不能口头传达——行胜于言——而最有号召力的传达渠道莫过于领导力。领导力体现了当权者及有志成为当权者的人应该如何行事。高级管理者的行为只需做出小小的改变,便可传达出重要的信息。例如,总裁可以通过自己的报告来督促人们尊重他人,或许可以将某个业绩卓著却因对他人缺乏尊重而臭名昭著的人处以降职。这会表明尊重已经成了新的文化规范。
1704274906
1704274907 好消息是,文化变革必定会引起组织变革。如果领导层能改变人们对“组织做事规矩”的看法,行事方式一定会改变。调整言行、融入新文化的人会步步高升,否则便会离职。随着文化改变,思想、行为、交流、体系、过程和结果也会改变。
1704274908
1704274909 坏消息是,文化变革困难重重。文化并不是领袖一纸令下就能改变的东西。他们只能通过新的行为重塑文化。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领导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有文化决定的。而且晋升到领导层位置的人都是那些在旧文化中如鱼得水的人。他们如何才能带领组织抛弃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模式呢?唯有通过清醒的改变。引发文化变革过程的导火索是最高管理层在态度、信仰和行为上的改变,换言之,从非清醒领导向清醒领导改变。
1704274910
1704274911 在成熟、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手中,权力……是一大幸事。但在不成熟、恶毒或情感有缺陷的人手中,权力是可怕的威胁。
1704274912
1704274913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1704274914
1704274915 表1–2 非清醒商业与清醒商业
1704274916
1704274917
1704274918
1704274919
1704274920 非清醒态度
1704274921
1704274922 非清醒组织的根源在于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形成了有害的深层构造,导致非个人、人际和个人维度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1704274923
1704274924 无条件的指责 指倾向于将所有困难全部解释为由你力所不及的因素造成的结果,认为自己完全是外在情况的受害者。
1704274925
1704274926 每个人都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受害者。然而,我们绝非完全意义上的受害者。我们有能力应对自身所处的情况,左右这些情况影响我们的方式。相反,无条件的指责者会以自己无能为力为由解释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否认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将前因后果完全归咎于不在其控制范围内的因素。
1704274927
1704274928 无条件的指责者总是认为他们的问题是别人导致的过错,而他们又无力阻止。因此,他们认为不应该由他们出力来解决问题。无条件的指责者自认为是无辜的,因为别人出于恶意或犯糊涂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而受到了不公平的拖累。无条件的指责者认为,别人造成的问题,“应该”由别人来解决。指责者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义愤状态中,想用自己的谴责和愤怒要求控制周遭的人。
1704274929
1704274930 无条件的指责者所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了说明自己是无辜的,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权力。问题既然不出在他身上,他也就不能参与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指责者并非自己人生的主角,而只是一个旁观者。以置身事外的角度观察自己所遭受的苦恼,令他感到“安全”,因为他的不幸从来都是别人的过错。指责是一剂镇痛剂,缓解了指责者的痛苦,令他免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是药三分毒,其镇痛作用很快产生了副作用,令他陷入了听天由命、愤愤不平的状态。为了逃避焦虑和负罪感,指责者必须放弃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自视为供他人摆布的棋子。
1704274931
1704274932 指责者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迫害。他的工作充满了失望、背叛、挫折和愤恨。他感到不是他造成的问题,别人却指望他去解决,而他的工作从来都得不到赏识,所以他以强词夺理为挡箭牌。故障从来都不是他的过错,解决也不是他的责任。他没有责任,因为永远都是别人没有尽职。管理者没有向他下达应有的指示,员工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支持,同事没有给予他应有的配合,顾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供应商没有给出应有的答复,高级主管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领导组织,管理系统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运作——整个公司乱作一团。此外,经济疲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苛捐杂税过高,法律法规漏洞百出,利率过高,竞争激烈(这尤其是因为邪恶的外国人支付不公平的低薪)。仿佛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还不够艰难似的,人人还要苛求业绩出众。指责者不厌其烦地唠叨着他的口头禅:“生活太不公平了!”
1704274933
1704274934 本性的自私 指只关心自我满足,不顾他人利益,只追求一时满足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乃至对自己——有何长远后果。
1704274935
1704274936 自私的人一心只关注自己的欲望。她追求享乐,认为要想获得美好的生活,满足私欲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除了获胜,她别无所求;她一心只“为自己打算”,不惜一切代价出人头地、夺得头筹。为了实现目标,她不择手段:钻空子、违规,对自己有用的人则加以利用,没用的人则置之不理,必要的情况下扫地出门。自私的人在追求自我满足的过程中,不会遵守任何道德或法律底线。她或许会遵纪守法,但只是因为害怕遭到惩罚——而不是因为一丝一毫的道德意识。她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在她眼中,别人只是工具,唯一的作用就是为她的目的服务。她被贪欲、嫉妒和猜忌所支配,被占有欲耗尽了精力。其欲望永不知足,永远都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1704274937
1704274938 自私之人的愚昧之处在于,她对成功的执念就是她苦恼的根源。她无休止的欲望将她引向了焦虑、恐惧、沮丧和抑郁的炼狱。在佛教传说中,这些人被称为“饿鬼”。据描绘,它们有着血盆大口和又长又细的脖子,因而不论咬下什么东西,都难以下咽。由于得不到任何营养,它们身形枯瘦。东西方的宗教传说均教导人们,对自我欲望的执念向来都会带来痛苦。自私的人对这一哲理不加理会,相信满足其无尽的欲望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1704274939
1704274940 对于自私的人,工作只是另一个多得少给的地方。她的贡献要降到最少,报酬却要尽可能多。她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形势和他人,不顾这样做是否会伤及他人。只要能让她在当下取得成功,即便会在未来造成危害,走捷径也是可以接受的。
1704274941
1704274942 商人经常以不讨好的自私形象出现在新闻中。他们的贪得无厌和不择手段玷污了商业的名声。他们仅仅将公司视作自我满足的手段。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剥削员工、欺骗投资者、压榨供应商、利用顾客。
1704274943
1704274944 本体的傲慢 指自称你的所见即事实,你眼中的真理就是唯一的真理。你认为唯一正确的观点就是你所持的观点,而任何与你看法相左的人都是错的。
1704274945
1704274946 本体的傲慢之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什么事物是实际存在的)无法区分自己的一己之见与客观真理。对他来说,他的观点就是真理。他也不会区分自己的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对他来说,他的体验界定了现实。他活在梦想的世界里,却误以为那是现实世界。他表现得仿佛他的观点绝对正确,凡是对他有异议的人都是错的一样。对于本体的傲慢之人,只有一种思考方式:他的思考方式。多样化的思维令他深恶痛绝。他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屈从于他的观点。他一心要表明自己是对的,即便自己并无把握,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会言辞激昂地争辩。他是那种典型的自称无所不知的人,总是在目空一切地指点情况如何、情况理应如何、其他所有人应该怎么做。
[ 上一页 ]  [ :1.7042748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