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276859e+09
1704276859 最糟糕的是,毒性无论如何都会发作出来!我们只能将强烈的想法与情感压抑一段时间,到了某些时刻,废物总要发泄出来。通常,发泄的形式是在错误的时机冲错误的人发火。由于我们在所爱之人的身边会感到安全,我们便觉得自己可以随意伤害他们。我们将工作中积累的怨气藏在心里,然后在家里发泄出来。
1704276860
1704276861 我们面临着我所谓的“四难局面”,即四面都走不通的困局。我们无法控制有害想法与感受在脑海中出现,如果将这些有害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会造成许多伤害。另一方面,如果不表达,我们也会造成伤害。最后,我们无法真正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长久地隐藏起来。我们或许可以将它们隐藏在心里,但它们总会以适得其反的方式泄露出压力。正如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出对方在左侧一栏写下的内容,对方也可以。
1704276862
1704276863 我们如何才能逃脱四难的局面?犹太人有一句老话说:“每当你面临两难的选择,要选择另辟蹊径。”
1704276864
1704276865 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往绝望和无可救药,另一条路通往彻底灭绝。让我们来祈祷我们拥有做出正确抉择的智慧吧。
1704276866
1704276867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
1704276868
1704276869 处理有毒废物
1704276870
1704276871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讲三个人遇到了一棵有毒的树。第一个人担心这棵树会危害他人。“我们把树砍掉吧,以免有人误食毒果。”他说。
1704276872
1704276873 第二个人更聪明。他理解第一个人的观点,但怀疑砍掉树是否有必要。
1704276874
1704276875 “不要砍树,”他说,“还是用围栏将树围起来吧,这样谁也不会中毒了。”
1704276876
1704276877 第三个人还要更聪明一点。
1704276878
1704276879 “哦,有毒的树。好极了!正合我意。我要把果子摘下来,用来制药。”
1704276880
1704276881 如果你不想将未说出口的“有毒”想法与情感在对话中宣泄出来,也不想隐忍,你还能怎么做?你可以加以提炼。正如炼油厂可以将原油转化为燃料,我们也可以将左侧一栏的内容转化为有助于工作效率、健康关系和自我完善的内容。同样的想法,你宣泄出来或隐忍下去会破坏沟通,加以提炼却可以促成更有效率、更加切题、更加体面的对话。
1704276882
1704276883 处理有害想法的第一步是认识。仅仅是写下左侧内容的行为就可以促进认知。这令我们有机会从自己的想法中抽离开来,客观地加以思考。这不见得是容易之事。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宽宏大量的人,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你的左侧一栏尽是充满怨恨的污言秽语。或许你不想接受自己憎恨老板的阴暗一面,你想将这一供述抹去。但如果你无视自己的阴暗一面,你就无法将这一面揭示出来,加以认识。
1704276884
1704276885 另一方面,接受你憎恨老板的阴暗一面并不意味着你要放纵自己的这一点。你不必——也不应——去斥责自己的老板。相反,你仅仅需要承认你持有这种意见,这种承认简单、直接而有效。左侧一栏的内容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一旦你学会与这些想法与感受相处,其影响就会立即遭到削弱。这与一条外交原则相似:亲近你的朋友,但要更亲近你的敌人。
1704276886
1704276887 第二步是无条件承担责任。我们在第二章讨论过,尽管你无法选择左侧一栏会出现什么内容,但你可以选择如何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这些内容做出反应。你可以选择加以提炼,正直地表达你的想法与感受。作为参与者,你可以诚实地面对左侧一栏,扪心自问:“我对这次无效对话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以尊重对方、诚实坦率的方式让对方讲出真心话并讲出我自己的真心话?”
1704276888
1704276889 除了当前的对话,你作为参与者的心声还会问:“我犯了什么错?我的行为掺杂了哪些其他意图?我对问题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你越是坦然地承认自己对形势所起的作用,你在对话中的心态就会越平衡,你也就越愿意带着尊重的态度和同情心倾听对方。
1704276890
1704276891 “我要么完全称职要么完全不称职,要么心地纯良要么邪恶透顶,要么举足轻重要么一文不值。”
1704276892
1704276893 这种极端化思维若不杜绝,承担责任就会危及你的身份认同。承认自己永远都是问题的一部分意味着你并不完美,而根据“非此即彼”的逻辑,这说明你一定糟糕至极。由于感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很脆弱,你不会承担任何责任。面对有关你自己的负面信息,你会摆出戒备的姿态。你会否认自己有任何牵连,或极力辩解。
1704276894
1704276895 采取参与者的姿态时,你不会再觉得自己受自动防御惯性的支配。你会深刻地理解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惯性的,以及其中何以会体现出一定的真实性。例如,如果我的左侧一栏通篇都是我对老板的嫉妒之词,我可以从中认识到,老板拥有我想要的东西。这并不能说明老板有任何过错。另一方面,承担责任也不意味着,情况仅由我一人负责,这并不排除我的对话对象也需要承认她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我明白自己在嫉妒老板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老板就无法意识到她在刺激我的嫉妒心,以满足她的优越感。
1704276896
1704276897 第三步是力求互相学习。如第四章所述,我们常常会依照单边控制模式行事,设法“赢得”对话,自己有错却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有效地传达左侧一栏的任何内容,必须提醒自己这些内容并非“真理”,而只是你自己的判断和解读。你需要为了相互理解而谦卑地表达出来。
1704276898
1704276899 摆脱控制他人的欲望后,我们便可将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合作、共享信息、完成目标上。是在会议一开始就决意要逼迫其他人放弃自己的想法,还是在会议一开始就愿意探讨双方可以想出的满足你需求的最佳方式,两种情况的对话结果会截然不同。
1704276900
1704276901 如科里·帕特森及其合著者所述:
1704276902
1704276903 ……对话遇到问题往往不是因为对话的内容……而是因为其他人认为令人痛苦的尖锐内容说明你怀有恶毒的意图。他们既然认为你决意要伤害他们,又怎么会感到安全呢?很快,你说出口的每一个字都变得值得怀疑了。
1704276904
1704276905 因此,安全感的第一个前提是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意味着其他人理解我们在对话中都在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结果而努力,我们关心他们的目的、利益和价值观。反之亦然,我们相信他们也关心我们的。因此,共同目标便成了对话的启动条件。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双方便有了交流的充足理由和适宜氛围。
1704276906
1704276907 没有共同目标,对话就会沦为徒劳无益的争论。
1704276908
[ 上一页 ]  [ :1.7042768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