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33365e+09
1704333650 Ender[51]自己作为一名创业者,谈了谈他的经验。
1704333651
1704333652 创业之前,大家都认为有个好的idea,团队经验不错,大家拿点钱出来就可以做,希望项目发展不错,然后直接找投资,以后慢慢发展。其实这里面有个误区,就是投资不是那么容易拿,至少在国内,种子投资还是比较少,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可是大家总要生活吧?成本总需要的。如果前期在公司资金不足的前提下就去创业,越到后面越辛苦,很容易坚持不下去。这跟毅力没有任何关系,现实摆在眼前,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拿什么来创业?
1704333653
1704333654 因此前期你打算做某一个项目,不论它发展潜力有多大,你还得准备至少18个月的资金去做,产品出来后,你要营销推广,你要运营,在你项目赚钱之前,你可能已经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你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但每个月都要花不少的成本来维持项目。
1704333655
1704333656 你有几种方法去“坚持”
1704333657
1704333658 尽量控制成本,除了基础成本(硬件、人力)必须要花,其他尽量节省。
1704333659
1704333660 想办法缩短项目开发时间,用最少时间开发demo,然后不停迭代,完善产品。如果你的项目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那就尽量早点推出,得到用户反馈后,不断改进(这是国内大部分人会做的方法),如果你产品面对的是企业,那就要用最短时间找到肯尝试你产品的企业用户(第一个客户可以不收钱,或者以一个极低廉的价格去卖,毕竟别人肯当你的小白鼠)。
1704333661
1704333662 如果团队有激情,日夜加班工作的话,可以考虑接一些项目去维持,但选取的项目必须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不然会导致你原有的创业项目推迟,得不偿失。
1704333663
1704333664 这些经验可能只针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但对其他行业有参考,毕竟在IT领域,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最后,个人抗压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是公司的创始人,不能避免经历身无分文的情况,是否能挺过来就看自己的信念有多强。
1704333665
1704333666 知乎说
1704333667
1704333668 其实我们应该庆幸,现在的互联网世界还是“产品为王”的时代,只要产品质量过硬,资本都会追着你跑。可是很多草根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是,在自己的产品过硬之前,团队要怎么活下来。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可能就是带领你的团队,在资源匮乏的时期,用尽一切办法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1704333669
1704333670
1704333671
1704333672 创业贴士
1704333673
1704333674 用市场实践估值     
1704333675
1704333676 余亦多[52]说估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量度。
1704333677
1704333678 它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绝对”是不同的,价值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我们可以用上帝创造的法则作为检验科学模型的标准,但检验价值的标准是人为的市场,是人类创造的法则,而非上帝。所以以科学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1704333679
1704333680 上面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估值这件事本质上的悖论;但说到市场实践,可以分早期公司与成熟公司而论。
1704333681
1704333682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即可比公司估值(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 Transactions),以及贴现现金流法(DCF)。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
1704333683
1704333684 Comps就是在市场上选几家已上市的、业务模式类型相似的公司,然后分析它们的各种财务指标,并用此来贴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
1704333685
1704333686 其财务指标除了我们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还包括P/Sales(股票价格与销售收入的比率),EV/EBITDA(企业价值与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的比率),EV/EBIT(企业家价值与息税前利润的比率)等。但这里面的人为可操作性很大。首先,我们究竟选取哪种指标来估值。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回头选择EV/EBITDA。在很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可以去选择活跃用户数,pay per click(按点击付费)等。而且,请相信银行家自说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学化”过程的能力。第二,市场上有很多可选公司,我们究竟选哪几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估值范围。第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每个公司的财务结构必然有不同,我们可以因为这种结构的不同,对被估值公司作出相应的“调整”。
1704333687
1704333688 Comparable Transactions:就是根据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可比公司被收购时给出的估值来定价。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如P/E,EV/EBITDA等。但因为收购时,一般会给出溢价,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给公司估值一般会偏高。可比交易一般M&A(并购)里面用得比较多,IPO(首次公开募股)用得很少。这里面可玩的猫腻也很多,比如选哪些交易,不选哪些。用哪些财务指标,不用哪些等。
1704333689
1704333690 DCF:这个做一个对公司未来几年盈利的预估模型。当然,要做预估,自然需要各种假设,比如每年销售增长到底是3%还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还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1704333691
1704333692 在一个一切以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模型中,可人为操作的猫腻实在是数不胜数,于是,这种模型的不稳定性连最能自欺欺人的银行家很多时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实际中用它,或者以它来做判断的时候其实很少。
1704333693
1704333694 当然,根据行业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产公司,尤其是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就会经常用到NAV(净资产价值法)。而传统行业的公司,用P/E(公司总价值和纯利润的比例)较多。如果我们要做一个LBO(杠杆收购),可能DCF(贴现现金流)会是我们更看重的指标。如果做破产重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损益表上下功夫,与上述方法关系就不大了。
1704333695
1704333696 我们一直觉得对初创公司来讲,所有的对于某个特定数字的“合理化”的过程,来源还是那个拍拍脑袋出来的数字……
1704333697
1704333698 总而言之,很多人在为一个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估价范围了,其他的所谓计算,不过是一个“逆推”,而非“发现”的过程。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过是用来贴合最初那个估价范围的工具而已,并非“科学”。
1704333699
[ 上一页 ]  [ :1.704333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