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335033
■ 无法容忍核心功能的瑕疵
1704335034
1704335035
当年,个人开发者,如Flashget(快车)、Foxmail(火狐浏览器)等的开发者,他们之前也不是产品经理,他们是如何一个人做出好的产品的?如果你还记得,这些软件有时候一天能出好几个版本。问起来的时候,他们说如果接到反馈有bug,会睡不着觉,一定要改了才能安心。这就是对自己产品的爱。
1704335036
1704335037
做产品要有爱,有不能容忍的心态,不能容忍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容忍我的产品有bug,要跟0.01秒的较真,跟0.1K来较真,把自己化身用户,做到极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对自己的产品有热爱的时候,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时候,这些都自然而然地会发生。而现在大家有个特点,大家做的产品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做疲了,之后就会单纯把自己的产品当工作去做,而不是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这些问题甚至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如果我在做手机网页的话,我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掏出手机来反复查看这个网页,在家里、出租车上、电梯里用,所有不好的用户体验,我都会立即解决掉。这是我做产品的原则。
1704335038
1704335039
要把自己化身成愿景,把这个愿景做到极致。不过这里有一个小提醒,大家还是不能矫枉过正。在中国有一些很糟糕的现象。第一,很容易把将产品做到极致跟磨洋工或者半年出一个版本这些事等同起来;第二,完美主义很容易形成孤芳自赏的那种状态。大家必须明白,快速发布产品是公司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这跟把产品做好并没有冲突,把产品做到极致不是像VISTA操作系统一样,一年才憋出一个版本,这个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你不能做得很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才是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正确方法。但是快速发布绝不等于快速的出bug,再说一遍,用户应该是来测试产品方向和功能的,而不是帮你debug的。
1704335040
1704335041
■ 有“完美主义”控也无法做到极致
1704335042
1704335043
另外,不理智的完美主义是很危险的事情,完美主义是有取舍的,不可能各方面做得完美,完美主义不是平均主义。比如说你可能要为了效率牺牲掉漂亮,你有可能为了漂亮牺牲掉效率,这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对和错。出发点是你搞清楚你是什么,在此之后就可以做取舍。当你试图做到各方面平衡的完美,或者从自我满足的角度做到完美,而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僵局。产品出不来,拼命地磨,最后出来的是折中主义的东西,各方面都追求完美或者自我满足,反而导致了各方面都不能做得很好,完全不能做出好产品。
1704335044
1704335045
知乎说
1704335046
1704335047
产品与人总是一起成长的。这里不仅仅包括你的成长,也包括你的用户的成长。对于创业者来说,该是“唯有用户与爱,不可辜负”,要做更好的产品,除了保持初心,让产品不断完善之外,还要带着用户不断变得更好。
1704335048
1704335049
1704335050
1704335051
1704335052
不理智的完美主义是很危险的事
1704335053
1704335054
新产品推出后增长不错,竞争对手开始出现,如何保障团队的持续成长?
1704335055
1704335056
很多草根团队,产品做得很大了,还是那几杆枪,尤其核心成员就创始人那一两个,和其他的人能力差距非常大,这样的团队会很快被赶超。要知道发展期比拼的就是团队。
1704335057
1704335058
■ 核心人员招募和能力发展最重要
1704335059
1704335060
汪华见过很多早期团队,往往过于注重做事和产品,忘了发展团队,尤其是发展和创始人能力互补的核心人员。
1704335061
1704335062
创始人要有胸怀。在发展期要把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核心人员招募和团队能力发展上,这是第一优先级,不要一发生什么其他状况,就把这个排到后面去了。这个阶段,要开始学习找到合适的人,并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事上,而不是自己都扑上去。
1704335063
1704335064
在早期10个人以下时,人贵精不贵多,雇人反而要挑剔,宁可2个人干3个人的活,不要3个人干3个人的活,这不是为了省钱。
1704335065
1704335066
早期开发,做一个东西的人越少,效率越高,沟通成本低,更容易统一思想。早期的每个人员,每一个都是希望以后能成长为团队领导骨干的人员,雇2个人而不是雇3个人,你就可以给更高的工资、股份,雇更好的人。
1704335067
1704335068
同时,做更多的工作,可以让每个人成长得更快,人员更精简,创始人可以对每个人有更多培养。创业公司都要有一股气,朝九晚五,往往会不利于公司精神文化形成,不利于那种激情气势。
1704335069
1704335070
产品上线后,应该如何做数据分析?
1704335071
1704335072
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产品不同的是,互联网产品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分析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能够非常清晰直接地了解用户习惯,优化产品。
1704335073
1704335074
姚旭[85]认为数据分析是一种靠谱的产品研究方法,这东西有很多误区,也不能迷信,最终到头来还是要人来做决策。
1704335075
1704335076
■ 别忽略沉默的用户
1704335077
1704335078
“二战”时英国空军为了降低飞机的损失,决定给飞机的机身进行装甲加固。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能用装甲加固飞机上的少数部位。他们对执行完轰炸任务返航的飞机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分析、统计,发现大多数的弹孔,都集中在飞机的机翼上;只有少数弹孔位于驾驶舱。从数据上说,似乎加固机翼的性价比最高。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驾驶舱才是最应加固的地方,因为驾驶舱被击中的飞机几乎都没飞回来。
1704335079
1704335080
“发声”的数据是最好获取的,但如果没把这些沉默的数据考虑进来,那么这种数据分析是不靠谱的。所以除了数据的结果,还得尝试解读这些数据。而解读数据就完全依赖人了。
1704335081
1704335082
■ 更重要的是有用户在乎
[
上一页 ]
[ :1.7043350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