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353294e+09
1704353294
1704353295 在存在寡头竞争的行业中,企业的行为将部分取决于对手的行为,选择正确的竞争行动需要快速辨认哪些企业会受到这些竞争行动的影响(不至于引发持久战或者你死我活的争斗),确保这些行动的结果尽可能有利于企业的利益。也就是说,企业的目标是避免扰乱行业秩序或者引发让各家企业付出沉重代价的战争。与此同时,还要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置对手于不利的境地。
1704353296
1704353297 选择适当的竞争行动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是,企业使用自身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优势,强力推动竞争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对手针对自己实施旷日持久的反抗,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为“蛮干”。这种方法只有在企业拥有明显的资源和能力优势的条件下才能采用。企业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相关优势,竞争对手不会误读这些企业的信号,不会轻举妄动打算改变自身的地位;唯有如此,面对这种情况行业才能保持稳定。
1704353298
1704353299 有些公司似乎笃信武力,认定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厮杀,一定要聚集资源来进攻对手。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见第3章)当然能帮助我们确定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然而,单纯拥有雄厚的资源不足以保证竞争行动能如期开展,因为竞争对手会做出坚决的抵抗(更糟糕的情况是企业陷入了绝望或者不理智的境地),竞争对手还有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此外,企业拥有明显的优势,未必就能帮助每个企业找到或者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最后,就算企业明确了自己的优势,一场竞争大战也会让企业耗费巨大,即便可以胜出,企业也要尽可能避免这样的情况。
1704353300
1704353301 竞争行动如博弈。无论企业手头已经具备哪些资源,都要仔细设计博弈的布局,精心挑选并果断执行竞争行动,从而使企业从中受益。在理想状况下,企业的竞争行动最好不要引发竞争对手的反击。在存在寡头竞争的行业中,企业的竞争行动要综合企业具备的各种强力措施,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度、有力、有效。
1704353302
1704353303 合作行动或者不具威胁性的行动
1704353304
1704353305 采取不威胁竞争对手目标的行动是企业着力提升自己竞争地位的起点。在详细彻底地分析了竞争对手的目标和假设后,企业使用了第3章介绍的竞争对手分析框架,从而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自己的赢利能力(甚至增加市场份额),同时不影响重要竞争对手的业绩或者威胁其竞争对手目标的实现。这一系列行动通常可以分为三类:
1704353306
1704353307 ·能提升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的行动,且竞争对手无须具备和企业一样的实力;
1704353308
1704353309 ·能提升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的行动,但竞争对手应具备和企业一样的实力;
1704353310
1704353311 ·能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行动,因为竞争对手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1704353312
1704353313 如果企业的竞争行动会被对手发觉,那么第一种竞争行动的风险最小。企业采取的措施可能损人不利己,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业绩,还影响竞争对手的业绩,如错误的广告宣传或者与行业情况不相符的定价结构等。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往往是因为企业过去的战略效果不显著。
1704353314
1704353315 第二类竞争行动更加普遍。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如果企业的某项举动被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所模仿,那么这项竞争行为就能惠及所有企业。这种情况的确存在。比如,如果每家企业都将自己产品的保质期从两年减少到一年,企业的整体成本就会下降,赢利能力随之提高,但前提是行业的总需求对产品的质保条件不敏感。还有一个例证是成本变化要求价格上有所调整。这类竞争行动有个问题,即未必所有企业都会追随这种策略,因为此举虽然能提升所有企业的地位,但针对每个企业来说,未必是最优策略。例如,对于产品性能最可靠的企业来说,减少质保期限,无疑会降低这类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还有可能会因为别人跟随这种行动,自己按兵不动,意识到没有作为也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那么这些对手肯定不会跟风操作。
1704353316
1704353317 在选择第二类竞争行动的时候,关键的步骤包括:第一,评估此举对每一家重大竞争对手的影响;第二,评估每个竞争对手破坏企业在行业中排序所获得的收益,为此放弃的合作利益,以及此间经受的压力。这类评估让人头疼,但却是竞争对手分析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的竞争行动能否成功取决于竞争对手是否跟随,那么企业就要承受对手不买账的风险。如果放弃选定的竞争行动,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并不高,竞争对手的相对地位变化较慢或者比较容易重新调整,那么这种风险就不高。然而,如果对手打定主意作壁上观,且从中很有可能获得相对优势,而企业一时也难以赢得这类竞争优势,那么竞争行为的风险就很大。
1704353318
1704353319 确定第三种非威胁性竞争行动,即竞争对手不予跟随的行动,需要仔细分析竞争对手特定目标和假设所提供的机遇,这要求企业必须找到竞争对手认为没有必要且不予回应的竞争行动。例如,竞争对手可能不太重视拉美市场,而格外重视加拿大的出口机会。进驻拉美市场会牺牲当地企业的利益,但对竞争对手本身却不会有任何影响。
1704353320
1704353321 如果竞争行动满足下列条件,就属于不具威胁性行动的范畴:
1704353322
1704353323 ·竞争对手几乎没有觉察,因为企业采取这些行动所需要的调整主要是从内部展开的;
1704353324
1704353325 ·竞争对手不会把这类行为放在眼里,因为其对行业以及如何在行业中竞争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1704353326
1704353327 ·如果按照竞争对手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这些竞争行动对竞争对手的行为影响甚微。
1704353328
1704353329 天美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入钟表行业,采用的进入战略是制造低价手表(没有任何珠宝装饰)。手表的价位较低,如果坏了,修理起来倒不如重买一块更划算。这种竞争行为就具备上述的非威胁性竞争行为的诸多特征。这种手表在平价商店和其他非传统手表零售店中出售,并没有在珠宝店中出售。瑞士手表一直以来以其高品质、高价位、在珠宝店出售的高端形象以及精密的工艺统领钟表市场。天美时手表与瑞士手表相差甚大,瑞士手表也从来没有把天美时放在眼里。因为天美时手表不会威胁瑞士手表的形象,也不会威胁瑞士手表作为高端、高品质、高价位手表商的领导地位。此外,瑞士手表正处于上升时期,天美时手表的走红丝毫没有影响瑞士手表业的业绩。因此,天美时在没有引来瑞士手表商过分关注的前提下,在低端钟表市场迅速走俏,牢牢站稳脚跟。
1704353330
1704353331 开展竞争行动、提升所有企业的竞争地位要求企业认识到行政举措不具威胁性。这类竞争行为比较普遍,企业需要根据变化的行业条件进行调整。所有三类不具威胁性的竞争行为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误解是进攻举措,这种风险一定存在。
1704353332
1704353333 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机制来避免针对这些情况的误解,但没有哪一种做法是完全保险的。通过发布声明、公开评论变化等发出积极的市场信号(见第4章),企业可以表达出一些善意。例如,在媒体上发布长篇大论,说明因成本上涨而导致的价格调整有理有据,就有助于传达企业的意图。采取了竞争行动后,企业可以教训那些没有跟进的企业,比如直接向竞争对手的客户做广告、进行促销。以传统的行业领导者为靠山,也能降低被误解的风险。在某些行业里,领导企业承担起率先适应新的行业情景的重任,而其他企业却等待着别人先行,而后跟随。还有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将价格或者其他决策参数与显而易见的指标挂钩,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从而推动调整的进行。下面讨论的竞争焦点问题也是可以运用的协调机制。
1704353334
1704353335 威胁性行动
1704353336
1704353337 能够大力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行动的确会威胁竞争对手,而这正是寡头竞争的本质。因此,威胁性竞争行动成功的关键是预测竞争对手的报复行为,并影响其反击的行动和成效。如果竞争对手快速实施报复行为,而且其反击非常有力,那么这样的竞争行动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其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如果竞争对手下手异常狠毒,做出的回击让人一蹶不振,那么发起竞争行动的企业就会得不偿失。
1704353338
1704353339 在考虑威胁性行动的时候,有几个关键问题如下:
1704353340
1704353341 1.竞争对手报复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1704353342
1704353343 2.竞争对手将在多久后报复?
[ 上一页 ]  [ :1.7043532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