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473783e+09
1704473783
1704473784 僧格林沁是大清帝国最后的骑士,他手上的军权跟在皇族中的影响力,让奕䜣跟慈禧太后都敬畏有加。1865年,捻军在山东、安徽等地与太平军残余势力合流,僧格林沁已经带领骑兵到了山东剿匪前线。僧格林沁远离帝国权力核心的时候,慈禧太后决定向奕䜣动手。僧格林沁战死前线令奕䜣措手不及,在汉族武装集团中寻找自己的枪杆子成为奕䜣最后的选择。
1704473785
1704473786 曾国藩的湘军集团跟太平军作最后决战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再经过裁军之后,更已一分为三了,加上江湖帮会暗布,以奕䜣为首的清政府执政集团很难直接掌控湘军集团。淮军集团是一支成长神速的汉族武装力量,李鸿章身为淮军领袖,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控制李鸿章需要一个令其心动的筹码。可是,失去“议政王”绝对权威的奕䜣,拿什么离间师徒二人?李鸿章曾经鼓动曾国藩赴上海“阴持外交权柄”,正是这一封私信让奕䜣窥见了师徒二人的嫌隙。
1704473787
1704473788 裁军剪除了曾国藩的羽翼,一纸调令又让曾国藩率领淮军在前线剿匪,让李鸿章顶替了他的两江总督位置。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奕䜣的算盘之中,让曾国藩统率李鸿章的部队,曾国藩势必难以驾驭,这就会导致师生失和。奕䜣的离间之计相当成功,但这仅仅是抓枪杆子的第一步。李鸿章在两江地盘上大兴军事工业的时候,奕䜣的盟友、漕运总督吴棠出马了。
1704473789
1704473790 吴棠跟李鸿章是安徽老乡,是穷苦人家出身,从知县一路奋斗到漕运总督的高位。吴棠跟奕䜣原本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户部右侍朗王茂荫是奕䜣的盟友,在1853年向咸丰皇帝力荐吴棠,吴棠才得以在官场平步青云。
1704473791
1704473792 王茂荫在1863年担任六大部委之首的吏部副部长,专管帝国人事任免、升迁、考核大权,成为二品大员。当年,吏部给吴棠的考核评语是剿捻得力,并推荐其到扬州担当剿匪主帅。身为奕䜣阵营得力的干才,王茂荫的意见自然得到奕䜣的首肯。
1704473793
1704473794 奕䜣掌控枪杆子可谓煞费苦心,他在曾国藩带走大批淮军征战在山东地界的时候,又下令李鸿章抽调淮军精锐渡海北上天津布防,刘铭传率领的淮军劲旅就被抽调到周家口驻防,那可是八面受敌之地。[7]调走刘铭传部之后,奕䜣又下令杨鼎勋等部驰往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边境,防止转移至河南的捻军主力跟西北回民义军联合反清。
1704473795
1704473796 杨鼎勋部是整编的洋枪队,为了全面接管洋枪队,李鸿章在上海跟英国人斗智斗勇,最后让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将洋枪队指挥权拱手相让。洋枪队被整编到杨鼎勋部后,一下子成为淮军的精锐之师。淮军精锐部队在两江总督府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奕䜣又将其调走了。这等于架空了李鸿章。
1704473797
1704473798 李鸿章突然意识到奕䜣的如意算盘:用李鸿章牵制曾国藩,然后调走李鸿章的部队,让淮军精锐尽归爱新觉罗皇族掌管。一石二鸟的布局才刚刚开始,奕䜣决定将没有大军且跟曾国藩剑拔弩张的李鸿章赶到河南的战场之上,由北京派的吴棠接替李鸿章的两江总督。
1704473799
1704473800 奕䜣将曾国藩跟李鸿章调离两江,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掌控江南制造总局跟金陵制造局。早在1862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在天津训练禁卫精英,并聘请英国军官组建洋枪队。当时英国军队已经有现代化的火炮,崇厚在天津大规模仿制外国炮车,试铸炸炮。崇厚在天津高调搞军事工业,甚至可以直接从北京拨款,可是规模上不去,所以一直没有办法组建天津洋炮局。
1704473801
1704473802 1864年6月2日,奕䜣以“议政王”的身份向同治皇帝上奏折,要派禁卫军中的炮兵精英到苏州洋炮局学习炸炮、炸弹以及各种军火机器的制作,以及制器之器的使用。奕䜣当时谋划禁卫军精英学成之后,再向所有八旗部队推广。奕䜣对禁卫军精英们到苏州学习很有信心,他跟皇帝说:“半年后,当能自出机杼,为他处设局制器之先导。”
1704473803
1704473804 天津尽管有英国的军官,可是军火制造水平相当有限,跟马格里他们没法相提并论。在军事工业技术缺乏的情况下,奕䜣对崇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奕䜣挑选精英到苏州学习制造军火以及军工设备的技术,就是要在天津开设军工企业,他要给已经没落的八旗部队提供最先进的现代化军事装备,让满洲劲旅重振雄风。在“叔嫂共和”均势下,只有让八旗部队起死回生,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绝对领袖,也只有抓住八旗军权才能真正主宰帝国命运。
1704473805
1704473806 禁卫军精英们在苏州很快学成北上,奕䜣以总理衙门的名义给崇厚下令,要求崇厚在天津兴办军事工业企业,主要造枪炮。崇厚训练禁卫军的时候,武器都是购买的,尽管也督造过火炮,但是对开办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就很外行了。崇厚将天津制造局的筹建委托给了密妥士。密妥士是英国领事官密迪乐的弟弟,曾经担任过法、荷、比、普鲁士等国驻华领事的翻译。
1704473807
1704473808 密妥士是个大手大脚的人,他给崇厚开列了一份建厂清单:购买国外机器、雇觅外洋工匠、所需船价费用等项约计需银10余万两。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的时候,购买旗记铁厂才花了4万两,密妥士一开口就给崇厚开了10万两的预算清单。崇厚是奕䜣的铁杆儿盟友,天津制造局开办关系到禁卫军的现代化军事装备,也是自己重振、掌握八旗劲旅的制胜砝码。奕䜣马上就给总税务司赫德下令,将天津、东海两关应解户部两成之款,改拨天津局,专办军器火药。
1704473809
1704473810 关税征收需要时间,天津制造局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奕䜣立即召集总理衙门与户部联席会议。户部当时穷得叮当响,哪里还能拿得出银子给天津制造局。联席会议开了几天几夜,总理衙门终于将目光盯向了阿思本舰队。根据阿思本舰队解散的约定,英国人变卖轮船后,要将轮船款项划拨给大清帝国。当时,英国人在香港卖掉了轮船,有8万两白银要划拨给户部。[8]
1704473811
1704473812 天津制造局的资金问题解决了,奕䜣立即又以总理衙门的名义给皇帝上奏折,让李鸿章派熟悉军火制造的管理人员北上。[9]同治皇帝很快就给李鸿章发了上谕,尽管上谕中没有明示要他派谁,但李鸿章已经明白了奕䜣的心思,他们是要丁日昌北上天津。
1704473813
1704473814 淮军精锐调离两江、吴棠觊觎两江,一旦奕䜣的谋局成功,两江地界上的军工产业都将成为奕䜣掌握枪杆子的重要筹码。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感叹道:“内廷斟酌之苦心。”[10]现在师生俩别无选择,只能放下恩怨再度联手。
1704473815
1704473816
1704473817
1704473818
1704473819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 [:1704471853]
1704473820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 王爷的新猎物:马尾船政
1704473821
1704473822 师徒联手
1704473823
1704473824 李鸿章在总督府如坐针毡,提笔给远在徐州城的曾国藩写信。
1704473825
1704473826 吴棠跟李鸿章是老乡,尽管两人表面上关系不错,在这之前也号称是金石之交。可是奕䜣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只要李鸿章到了河南剿匪前线,吴棠立即就会跑步进入两江总督府,两江人事、军政大权将全部落入奕䜣手中。曾国藩率领的汉族武装剿灭了南京的太平天国,在帝国中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李鸿章希望曾国藩能够就两江人事“熟筹密陈”。
1704473827
1704473828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写信的时候内心是矛盾的,奕䜣的“议政王”头衔被慈禧太后褫夺了,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军政大权,一定会加速对汉族武装集团的渗透、控制,寻求对抗慈禧太后的政治筹码。两江军政大权的背后就是财富,要想东山再起就得依靠两江。李鸿章此时跟曾国藩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在前线,手握重兵,慈禧太后会有所忌惮,奕䜣更会忌惮。可跟曾国藩合作,自己在两江的布局就会重归湘军集团。
1704473829
1704473830 紫禁城的波谲云诡令李鸿章真切地感受到了政治的险恶,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利益与利用。
1704473831
1704473832 李鸿章给曾国藩提交了一份新的两江人事名单:李瀚章担任江苏巡抚兼南洋通商大臣,[11]丁日昌担任类似财政厅厅长角色的江苏布政使。
[ 上一页 ]  [ :1.7044737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