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478594
1704478595
[44](清)薛福成:《庸庵文别集》,“代李伯相复徐部郎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704478596
1704478597
[45](清)张佩纶:《涧于集·奏议》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704478598
1704478599
[46](清)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
1704478600
1704478601
[47](清)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
1704478602
1704478603
[48](清)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卷22,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704478604
1704478605
[49](清)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奏疏》卷17,清宣统间刊。
1704478606
1704478607
[50]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04478608
1704478609
[51](清)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书牍》卷8,清宣统间刊。
1704478610
1704478611
[52]《清德宗实录》卷131,中华书局1987年版。
1704478612
1704478613
[53](清)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20,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1704478614
1704478615
[54](清)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43,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1704478616
1704478617
1704478618
1704478619
1704478621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 第十三章 黄海血战
1704478622
1704478624
两巨头争霸上海滩
1704478625
1704478626
上海富商的房地产美梦
1704478627
1704478628
1882年2月4日,黄浦江的一股寒风刮进了招商局办公室。
1704478629
1704478630
徐润浑身打了一个寒战,双手搓了搓,口中呼出的热气迅速雾化。此时,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让徐润顿感寒意尽除,报纸上说上海知县莫祥芝要重新丈量土地。自己已经屯地三千亩以上,[1]这一次重新丈量土地是一个绝对的利好消息。
1704478631
1704478632
徐润反复地斟酌莫祥芝贴出的政府告示:“沿江一带滩地曾于咸丰八年奉委勘丈,至今20余年,有无续涨必须复丈,并分别追缴租息地价,造册请求升科。”[2]曾经的荒芜之地——上海外滩一带现在商家是越来越多,连帝国首富胡雪岩都在淮海路一带购买了大量的商铺用地,汇丰银行、怡和洋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也在这一带购置了不动产。莫祥芝重新丈量这一带的土地是为了征收地税,填补地方财政赤字。这样一来无疑会推动地价上涨,自己的财富增值指日可待。
1704478633
1704478634
县衙的公告犹如一剂兴奋剂,注入了上海房地产。
1704478635
1704478636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强迫上海道台宫慕久签署了一份地产租界合同,以每亩年租金一千五百文的超低价格将830亩土地租给了英国人。拿到土地租借权后,英国人将租界地搞成了国中之国,以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琼记洋行、旗昌洋行为首的一大批欧美商人都在英租界内投资房地产。
1704478637
1704478638
宝顺洋行的老板韦伯在离开上海之前,曾告诉徐润:“上海市面,此后必大,汝于地产上颇有大志,再贡数语,如扬子江路(今外滩)至十六铺地场最妙,此外则南京、河南、福州、四川等路可以接通,新老北门至美租界各段地基,尔尽可有一文置一文。”[3]
1704478639
1704478640
韦伯让徐润赌上全部身家。没错,太平军攻陷江浙后,江南的富庶与繁华如梦般随风而逝,苏州、杭州加速衰落,而有西洋雇佣军跟警宪保卫的上海则成为世外桃源,“商人借经商之名,为避兵之实,既连袂而偕来”。“商人集则商市兴,绅富集则金融裕,而领袖商业之金融机关,则次第开设矣。”[4]
1704478641
1704478642
商人跟百姓都涌入上海避难,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跟资金。更重要的是,苏伊士运河开通,英国政府只准蒸汽轮船通行,伦敦直达上海的航程由120天以上缩短到55天~60天。同期,上海与伦敦之间的电报线路开通,欧洲跟上海的政治、商业信息可在瞬间掌握。尽管经历了1872年的金融危机,但交通和通信的革命快速地刺激了上海经济复苏,房地产如沐春风。
1704478643
[
上一页 ]
[ :1.7044785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