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01454e+09
1704501454
1704501455 对短期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货币与通胀之间的联系并不显著,货币总量对预测短期通胀的价值也相对有限。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埃斯特雷拉和米什金(1997)、斯文松(2000)、特雷克罗西和维加(2002)等。
1704501456
1704501457 为了进一步说明货币与通胀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依据麦坎德利斯和韦伯(1995)以及金(2001)的研究思路,观察89个国家1950—2009年平均通胀和平均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的关系。
1704501458
1704501459 我们把所有国家的数据从时间上分为三段,分别为1990年以前、1991—2000年和2001年以后。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有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密切。
1704501460
1704501461 另外,我们把所有国家的数据按通胀水平的高低也划分为三组,即低于5%、5%∼20%以及高于20%。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有证据显示,高通胀环境下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远比低通胀环境下密切。
1704501462
1704501463 在展开详细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展示两种极端的情况以增强我们对货币与通胀关系的感性认识。图2—33描绘了1990年以前年均通货膨胀率在20%以上的国家货币供应量增速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这个时期高通胀国家货币供应量与通胀的确存在比较密切的关联。货币供应量增速每增加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货币与通胀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7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1704501464
1704501465
1704501466
1704501467
1704501468 图2—33 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与CPI增速
1704501469
1704501470
1704501471
1704501472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473
1704501474 与此相对比,图2—34描绘了2000年以后中等通胀水平国家通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仅为0.111,这说明进入2000年以后,货币与通胀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减弱。另外,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通胀膨胀率仅增加0.09个百分点,货币对通胀的解释能力大大降低。在我们的样本中,有的国家2000年以后的平均货币供应量增速超过40%,但其年均通货膨胀率仅有7%。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认为通胀是一种单纯的货币现象。
1704501475
1704501476
1704501477
1704501478
1704501479 图2—34 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与CPI增速
1704501480
1704501481
1704501482
1704501483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484
1704501485 为了便于对比,我们把更为详细的研究结果列在表格之中。表2—2和表2—3显示了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通胀水平下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弹性系数和拟合优度数据。
1704501486
1704501487 表2—2  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速之间的弹性系数
1704501488
1704501489
1704501490
1704501491
1704501492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
1704501493
1704501494 表2—3  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速之间的拟合优度R
1704501495
1704501496
1704501497
1704501498
1704501499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
1704501500
1704501501 观察这些数据我们发现:
1704501502
1704501503 ·无论在哪个时间段,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都是正向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在减弱。从总体样本来看,在1990年以前通胀的货币弹性为1.504。这说明,样本中所有国家货币供应量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平均增加1.5个百分点。这一弹性系数在1991—2000年为1.175,但是到了2001年以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仅为0.303。这说明,最近十年,即使从长期角度来看,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也明显减弱。[10]
[ 上一页 ]  [ :1.7045014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