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01572e+09
1704501572
1704501573 从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来看,总供应能力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分别是劳动力供应、资本存量,以及可得的技术。对于一定时期的经济波动来说,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而言,从供应角度来看问题,不同因素的重要性是很不相同的。
1704501574
1704501575 对于发达经济体的中长期增长而言,技术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供应的松紧在许多时候可能制约了其短期经济波动的空间和政策取向。
1704501576
1704501577 对于中国这类追赶型经济体而言,在中长期内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的快速形成和积累,技术进步可能也扮演了关键的但相对次要的影响。从许多实证研究结果看,劳动力供应的变动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很显著,这也许与测量技术有一定关系,但从我们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历史观察来看,我们相信劳动力供应的制约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明显。
1704501578
1704501579 这意味着,在分析中国经济中期波动时,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形成过程的影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从开始发生到形成有经济意义的供应能力释放之间,通常都具有一定期限的滞后,再考虑到信贷市场的摩擦,这一特征对理解中国经济的波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相对而言,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资本存量的约束以及产能投放的影响似乎没有这么明显。
1704501580
1704501581 以下我们简要回顾和描述这方面的一些重要事实。
1704501582
1704501583 一、技术进步
1704501584
1704501585 技术进步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似乎缺乏确切的定义,在实际测量中它包括了所有用资本和人力因素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这似乎不是一个严密的定义,但看起来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这一因素解释了其长期增长的绝大部分。在理解上我们一般认为,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的发明应用,还可以涵盖管理方式、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甚至产权制度变革等因素的变化。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人们通常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1704501586
1704501587 技术进步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测量。这种测量方式通常需要对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较强的假定,不同的函数形式通常会造成测量结果的明显差异,从而引起解读的分歧。
1704501588
1704501589 对于中国TFP的测量而言,误差往往会更大,因为对中国没有官方的资本存量数据,折旧数据通常也被认为可靠性较差,导致研究者自行推算的资本存量数据差异极大;同时,因为中国存在规模很大的外出务工人员,对劳动力的测量也存在很大的误差。对此我们通常认为TFP的水平值意义有限,更看重其增长趋势所反映的经济意义。
1704501590
1704501591 从长期历史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大部分都是由TFP决定的,但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很多。
1704501592
1704501593 二、资本存量
1704501594
1704501595 尽管经济领域的跨国比较一向牵涉非常多的数据困难,但人们通常承认,发达国家人均资本的占有数量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从我们梳理的相关文献计算可以得出,1990年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约为509美元;同期日、英、美、德的人均资本存量分别为8.4万美元、4.1万美元、5.1万美元、4.1万美元左右。可见,中国和发达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必须承认的是,这种直接的数据比较精确度非常有限,只能起到直观上的参考作用。
1704501596
1704501597 关于中国和发达国家这种看法的一个有力证据是:流向发达经济体的非法移民,在劳动技能没有明显提高、语言能力处于劣势,以及雇佣存在法律风险的前提下,其收入往往会(相对在其母国时)出现显著的提高。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其人力资本可能出现下降(由于语言的限制以及法律上的风险),但其资本占有数量的上升弥补了这方面的不利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带来了收入的提高。
1704501598
1704501599 三、中国经济的资本约束
1704501600
1704501601 中国人均资本存量的短缺,使得中国的经济周期以投资和产能的剧烈波动为特征。在历史上,当中国经济的扩张周期运行到接近顶点时,资本存量的约束就会鲜明地表现出来。
1704501602
1704501603 例如,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扩张导致的严重过热阶段,此时煤电油运极度紧张,产能利用率达到顶峰,企业盈利能力处于峰值,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压力非常强烈。
1704501604
1704501605 反观这时的劳动力市场,严重和普遍的供应约束似乎很不明显。1993年中国经济过热时的总量数据特征是非常相似的。
1704501606
1704501607 然而扩张过程中的大量投资迟早会形成供应能力的释放,从而推动周期走向反面,并最终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局面,例如1998年前后或者2009年前后的情形。
1704501608
1704501609
1704501610
1704501611
1704501612 经济运行的逻辑 [:1704500025]
1704501613 经济运行的逻辑 基于国际收支的分析框架
1704501614
1704501615 本节提出和讨论一个我们所发展和倡导的、简便和有用的理论框架,基于国际收支平衡来分析经济波动。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供应和总需求两方面的变动,并且操作相对简便;其缺点可能在于,对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进行的简化和忽略。但从下面两节我们的分析看,当我们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具体的经济数据分析时,这些缺点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可以容忍的。
1704501616
1704501617 以国际收支为入手点来分析经济波动,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颇为古怪的做法,也显著有别于传统的分析思路。但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基于对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数据的反复观察和揣摩,我们相信我们所提出的这一框架确实十分简便和有用。
1704501618
1704501619 作为起点,我们首先提出这一理论框架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包括:
1704501620
1704501621 我们可以将经济体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其汇率大体固定;其国际收支项下经常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关闭;其总量波动不影响全球经济的平衡格局(即小国经济假设)。
[ 上一页 ]  [ :1.7045015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