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01972e+09
1704501972
1704501973 2008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领域发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贸易盈余绝对额以及贸易盈余相对于名义GDP比例的趋势性下降(见图3—21)。2011年贸易盈余占比已经下降到3%以内,按照一些学术研究的标准,这一水平已经处于“合理区间”。
1704501974
1704501975
1704501976
1704501977
1704501978 图3—21 贸易盈余占GDP比例
1704501979
1704501980
1704501981
1704501982 说明:根据贸易指数及GDP平减指数剔除价格影响。
1704501983
1704501984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985
1704501986 基于国际收支变化的总供求分析框架,导致贸易盈余收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国内需求的扩张、海外需求的萎缩(或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及经济总供应能力的收缩等。
1704501987
1704501988 国内需求扩张的解释是很容易排除的,这是因为如图3—22所示,2008—2012年总体上中国经济的增速是在不断下降的。
1704501989
1704501990
1704501991
1704501992
1704501993 图3—22 GDP当季同比增速
1704501994
1704501995
1704501996
1704501997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998
1704501999 从剔除进出口价格指数以后实际贸易盈余的表现来看,正如图3—21中所示,危机之后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因素也不大可能是主要的。
1704502000
1704502001 金融危机导致衰退和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备选解释。
1704502002
1704502003 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来看(见图3—23),2008年以后人民币有效汇率经历了台阶式上升。与2007年底相比,2011年底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9%,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6%。汇率升值显然有可能促进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1704502004
1704502005
1704502006
1704502007
1704502008 图3—23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
1704502009
1704502010
1704502011
1704502012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2013
1704502014 显然,产能投放的减缓和总供应曲线的左移也可以同时解释2008—2012年贸易盈余和经济增速的变化。
1704502015
1704502016 那么,在全球经济减速(汇率升值)和总供应收缩这两种竞争性的解释之中,我们如何作出区分呢?我们如何知道哪个解释更加重要和基本呢?判决性的证据是国内不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变化。
1704502017
1704502018 如果海外需求收缩或者汇率升值是主导性的,那么无论是由于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总需求收缩,还是它们所导致的(以本币标价的)可贸易商品价格的下降,国内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都将走低;相反,如果国内供应收缩是主导性的,那么国内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将会走高。
1704502019
1704502020 我们可以把2005—2007年以及2008—2012年这两段时期经济数据的对比总结在下表3—1中。
1704502021
[ 上一页 ]  [ :1.7045019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