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04626
1704504627
(八)全面退出与稳定性
1704504628
1704504629
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强化了农民的退出权。现在农民控制着农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分配,如果国家单方面破坏包产到户合约,等于授权农民收回上缴承诺,即退出游戏。农民不但可以携带资源,退出某个农产品品种的生产,转向另一种生产,而且可以转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农民还可以从他不满意的市场交易中退出,转向只为自己家庭的消费而生产。(103)最后,最有生产力的那部分农民现在可以退出农村转入城镇。这就是说,农民的局部退出权已经发展为全面退出权。农民的全面退出权增强了他们讨价还价的力量。人们到处看到,农民正在产权和组织的市场上为强化自己的权利喊价,正如他们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正在为自己的产品喊价一样。
1704504630
1704504631
同样道理,农村社区对国家的谈判地位也上升了。由于社区经济拥有较大的起始规模和较强的人力资本,因此社区购买保卫自己产权的实力更强,或者反制侵权行为的办法也更多。由于地方财政利益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达省区的地方政治结构成为乡镇企业的保护层,正如落后省区早先热中于保护家庭经营一样。在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达乡村,社区经济构成农村社会的组织中坚。
1704504632
1704504633
在改变了的国家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新的产权安排包括着自我保护的机制。当然,新产权的合法化并在实施中受到保护,仍然是国家不可被替代的职能,但现在当国家有效地这样做时,它会得到社会增加长期财政上缴的回报。反过来,当国家重犯侵犯有效产权的错误时,它会受到社区和农户的有力反弹,并为此蒙受财政损失。简言之,国家再也难以单方面为所欲为地改造社会,特别是改造产权。(104)至此,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已经演化为一场难以逆转的产权改革。这既不是单方面因为国家决策的英明远见,也不是单方面因为农民和社区精英的自发努力,而是国家和农民双方围绕有效产权制度的重建,在分析决策的架构里分步进行了一场长达10年的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
1704504634
1704504635
(九)总的图景
1704504636
1704504637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产权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1列出了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1993年公布数据对目前农村总资产结构的估算。如果这个估算可以被接受,那么目前中国农村的总资产(95196.12亿元,1992年)中的77.29%为集体的地产(耕地和山地)和企业资产,22.71%为农户私产;而全部集体资产的95%以上已长期承包给农户和个人经营,仍由集体经营的部分不足4%。
1704504638
1704504639
表1 1992年中国农村资产结构
1704504640
1704504641
1704504642
1704504643
1704504644
1704504645
1704504646
1704504647
注:①1992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国家统计局公布为9542.58万公顷(即14.3亿亩),但同时注明此数偏小(ZTN,1993,332)。据同一册ZTN(1993,356、357),1992年农户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0.1373公顷(2.06亩),山地0.022公顷(0.33亩),以当年农村总人口91154.4万计(ZTN,1993:329),全国耕地为12515.50万公顷(18.77亿亩)和经营山地2005.40万公顷(3亿亩)。本表用后一种数计全国土地。
1704504648
1704504649
②耕地的资产估价办法如下:以地租率占农业总产值的40%计,1992年地租总额约为3633.88亿(ZTN,1993:333),另以当年向农村个体户的贷款率11.23%计(ZTN,1993;671),扣除当年物价指数5.4%(ZTN,199,237),真实利率约为5.53%;因此地价总值约为65712.12亿元,以12515.50万公顷耕地计(见注1的说明),平均每公顷为522505万元或每亩3500.33元。
1704504650
1704504651
③林地地价以地租占林业总产值(1992年为422.61亿,ZTN,1993,335)的40%计,共169.04亿。真实利率以5.53%计(见注2说明),经营山地总估值为3056.78亿,全国经营山地面积约2005.40万公顷(见注1),平均每公顷15243元,或每亩1016.2元。
1704504652
1704504653
④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共152万个(ZTN,1993,395),据估计,仍由集体经营的不足20%,其余承包给个人,或仅仅只是挂牌的集体企业。
1704504654
1704504655
⑤1992年乡村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为2585.9亿元(ZTN,1993,397),这里以集体经营占20%计,承包经营占80%计(见2.3栏同列数据)。
1704504656
1704504657
⑥1992年乡村集体企业的流动资金年末占有量为4063.8亿元(ZTN,1993,397),这里以集体经营占20%计。
1704504658
1704504659
⑦1992年乡村集体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为1839.3亿元(ZTN,1993,397),这里计入20%,其余计入3.5栏本列。
1704504660
1704504661
⑧集体净存款等于集体农业存款年末余额减贷款余额,这里只计入集体农业在信用社的净存款(ZTN,1993,667),而不包括国家银行即农业银行的统计,因为后者没有分类,并且1992年的净额几为零(见ZTN,1993,664),下面3.3项计算农户净存款的方法相同。
1704504662
1704504663
⑨这里包括役畜和产品畜,大中型铁木农具,农业牧渔业机械和运输机械,(见ZTN,1993,35)。
1704504664
1704504665
⑩村以下农民企业的资产没有统计数据,这里用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统计中的“工业机械”,“生产用房”和“其他”三项之和来反映(ZT,1993,354)。可以认为,虽然这里用的是原值而不是净值,但对农户企业资产总规模的估计还是偏低的(平均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值仅为5688.92元)。
1704504666
1704504667
⑪见ZTN,1993,323。
1704504668
1704504669
⑫农户在农村信用社的净存款,1992年为2107.8亿(农户存款余额2867.3亿,贷款余额759.5亿,ZTN,1993,667)。农户在国家银行中的存款余额没有分项统计发表,仅有“农村存款”1409.42亿元和“农业贷款”1448.72亿元(ZTN,1993,664),不清楚其中农户的净存款余额。但当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为11544.7亿元,其中农民的部分估计占40%—45%,因此我们在信用社农民家庭净存款(2107.8亿)上加上1000亿来估计这个值。
1704504670
1704504671
⑬1992年居民手存现金3407.9亿(ZTN,1993,602),以农村居民手存现金占60%估此数。
1704504672
1704504673
这个新形成的产权结构,包含着一些极为重要的特点。首先,由农户和个人长期承包经营的社区集体资产,占据全部农村资产的70%以上,构成目前中国农村生产活动最主要的制度形式。(105)这部分承包经济的制度特征是社区集体与农户之间就如何利用集体资产而达成的一种合约。承包经济的最终所有权,归属社区集体;但利用和支配的权利,则归农户和个人。但是,承包经济几乎到处都是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它服从的是地方化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平衡,而不是一致的体制规范。
1704504674
1704504675
其次,承包经营的产权合约本身是变化的。20世纪无论80年代早期形成的土地承包制和中期形成的集体企业承包制,都发生过和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例如,土地承包制从短期变为长期(最近中央政府政策文件已宣布可长达30年)(106),并在一些落后地区消除了按新增人口不断重分承包地的早期安排(107);另外,土地转包权被合法化并在一些地方发展为土地承包权市场(108),乡村企业的承包制,则发展为合作股份制(109),它同农村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可能引起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10)可以预料,随着农村经济要素流动性的加强,承包产权还将进一步演化。(111)
[
上一页 ]
[ :1.7045046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