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11447
②以上各项,AG、ATAX、DTAX、EXPORT、CR和RS在性质上被看作国家从农村的得益,因为它们给国家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而APG,CMF、GEA、GEM、PFR和RL被计入国家开支,虽然其中部分是间接的,为了更合理地估计国家控制农村的收益和开支,以上诸项都计算成以1952年等于100%的指数,扣除市场价格的影响,加权综合成国家的收益和开支指数,见附表2。
1704511448
1704511449
附表2 国家控制农村经济系统的收益和开支指数(1952—1982年)
1704511450
1704511451
1704511452
1704511453
1704511454
1704511455
1704511456
1704511457
注:①FMP一集市贸易市场消费品综合价格指数(ZJN,1992,81),从第4—16列其余各项均据附表1中有关各项计算成以1952年为100%的增长指数。
1704511458
1704511459
②国家收益综合指数是根据6个分指数加权而成,全部指数都消除了价格变化的影响(以FMP为代表),其计算公式是,国家收益指数=(ATAX*0.4+DTAX*0.4+EXPORT*0.1+AG*0.05+CR*0.025+RS*0.025)/FMR,各分项指数的权数根据其对国家利益的程度估计而成。
1704511460
1704511461
③国家开支指数根据6个分指数加权平均而成,并以同样的方法消除了价格影响,其计算公式是:国家开支指数=(GEA*0.65+GEM*0.1+ CM*0.03+APG*0.15+PFR*0.01+RL*0.01)/FMP,各中权数也系作者的估计值。
1704511462
1704511463
参考文献
1704511464
1704511465
[1]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04511466
1704511467
[2]崔晓黎:《统购统销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报告,第5号,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1988。
1704511468
17045114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04511470
1704511471
[4]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04511472
1704511473
[5]杜鹰和袁崇法:《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回顾和展望》,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主题报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93年版。
1704511474
1704511475
[6]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704511476
1704511477
[7]冯海发、李微,“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第60—64页。
1704511478
1704511479
[8]高小蒙、向宁:《中国农业价格政策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04511480
1704511481
[9]季卫东:《论程序》,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论文,第4卷,1993年第3期。
1704511482
1704511483
[10]李国都编:《发展研究》,1—2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1704511484
1704511485
[11]李湘鲁:“为什么说分权改革方针是正确的”,〔美国〕知识分子,秋季号:1—6,1990。
1704511486
1704511487
[12]刘守英、胡庄君、陈建波和邱继成译,《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704511488
1704511489
[13]陆学艺、王小强:《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1981年版,2,166—1966。
1704511490
1704511491
[14]罗小朋:《中国乡镇企业的等级结构和所有制》,刊李国都编,《发展研究》1990年版,第422—451页。
1704511492
1704511493
[15]马克伟主编:《中国改革全书:土地制度改革卷》,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
1704511494
1704511495
[16]邱继成:《乡镇企业:社区(政府)管理模式的基本线索》,李国都编:第744—768页,1990年版。
1704511496
[
上一页 ]
[ :1.7045114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