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20226
在英国成为一个官僚国家之前,它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杠铃结构,一端是冒险家(从经济上和物质上而言),另一端是贵族。贵族除了保持某种谨慎的态度,其实没有扮演重大的角色,而冒险家则各国间游走,寻找贸易机会,或待在国内修补机器。但是,现在的伦敦则一律由追逐奖金的资产阶级精英组成。
1704520227
1704520228
我的写作方法如下:一方面,我写任何人都能读懂的散文,另一方面,我写技术性论文,不会写介于两者之间的文章,如记者访谈、报纸文章、署名评论等非出版社要求的文章。
1704520229
1704520230
读者可能还记得我在第2章中,提到的训练模式:练习举起你能承受的最大重量,随后什么都不做,这与健身房中许多人以较低强度锻炼很长时间的模式很不相同。我所说的训练模式,辅以毫不费力的长时间散步,构成了锻炼的杠铃模式。
1704520231
1704520232
更多的杠铃策略:做一些疯狂的事情(偶尔砸坏家具),就像希腊人在饮酒讨论会进行至后半场时所表现的那样,而在更大的决策上保持“理智”。阅读无用的娱乐杂志,以及经典书籍或复杂的著作,但不要读平庸的书籍。与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和园丁,或最优秀的学者交流,但不要和庸庸碌碌但野心不小的学者交流。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人,要么随他去,要么击垮他,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攻击。
1704520233
1704520234
所以,请记住,随机性的杠铃策略会通过减轻脆弱性、消除伤害导致的不利风险来增强反脆弱性,也就是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痛苦,同时确保获得潜在收益。
1704520235
1704520236
再回到金融投资上,杠铃策略并不一定是以部分投资于抗通胀的现金、部分投资于投机性证券的形式呈现的。任何消除毁灭性风险的策略都属于杠铃策略。具有传奇色彩的投资者拉伊·戴利奥送给进入投机性赌局的人一条铁律:“确保发生不可接受情况(即毁灭或灾难)的概率为零。”这样的铁律也让我们看到了杠铃策略的身影。
1704520237
1704520238
还有一个观点来自罗里·萨瑟兰:英国对因酗酒患上小病的病人的建议是,将每天的饮酒量缩减到一定克数以下。但其实,最优化的策略是每周戒酒3天(给肝脏一定的休息时间),而在其他4天的时间内自由饮酒。这个观点与其他杠铃策略背后的数学推导,我们将在之后阐述詹森不等式时进行讨论。
1704520239
1704520240
三元结构的右栏,反脆弱类的大多数项目都有杠铃结构,这是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1704520241
1704520242
因此,正如斯多葛主义是关乎情绪的驯化而非消除,杠铃策略也力求驯化而非消除不确定性。
1704520243
1704520244
[26]我们可以为这样的杠铃策略找到证据,但其背后的理论并不明确——进化论喜欢叙述,而我更喜欢证据。我们不知道,动物界的配偶外交配是否确实促进了适者生存。因此,杠铃策略——嫁个会计师然后偷情——的存在可能并不一定是为了改良物种,而仅仅是为了找乐子。
1704520245
1704520246
1704520247
1704520248
1704520250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第四卷 可选择性、技术与反脆弱性的智慧
1704520251
1704520252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创新、选择和可选择性的概念。如何进入无法穿透的事物内部,并彻底主宰它、征服它。
1704520253
1704520254
你真的知道要往哪里去吗?
1704520255
1704520256
圣托马斯·阿奎那所著的《神学大全》这类里程碑式的书,已经不复存在了。所谓大全,就是对特定学科的一个全面阐述,同时也摆脱了之前的权威所规定的结构——所以是超越教科书的一类书。至于这本大全,它的主题是神学,也就是涵盖所有哲学性的东西,但同时它也对所有与其论点有关的每一类知识体系进行了评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世纪人们的思想。
1704520257
1704520258
这与主题简单、封闭式题材的书籍大不相同。
1704520259
1704520260
所有博学者对反脆弱性的诋毁,从《神学大全》中多处重申的主旨语句中就能看出来;其中有一处是这么说的:“代理人若非为了一个明确的结果是绝对不会行动的。”换句话说,代理人应该知道行动的方向,这是一个源于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观点。每个人,包括斯多葛主义者,但不包括怀疑论者,都在思想上倾向于目的论,但在行动上并没有表现出来。顺便说一句,阿奎那引述的还不是亚里士多德的话语,他称后者为哲学家,他所引述的是亚里士多德思想在阿拉伯的集大成者、哲学家伊本·鲁西德,也被称为阿维罗意的话。阿奎那称其为评论家。评论家对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可不小。西方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阿拉伯思想的影响,这一点远超我们的认识,而中世纪后期的阿拉伯人已成功地摆脱了中世纪的理性主义。
1704520261
1704520262
整个思想传承都植根于这句话“代理人若非为了一个明确的结果是绝对不会行动的”,这就是人类最普遍的错误所在,再加上两个或两个多世纪对无条件科学认知的错觉,这个错误就越发复杂了。同时,这个错误也将导致人们陷入最脆弱的状态。
1704520263
1704520264
目的论谬误
1704520265
1704520266
我们在此所说的目的论谬误,是指你有个错觉,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地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
1704520267
1704520268
一个理性的漫游者与观光客不同,他在旅途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他修改日程安排,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新的信息制订计划,就像尼罗在旅途中所尝试练习的就是依靠嗅觉的引领。如果根据新的信息,该计划不再有效,那么漫游者也不会固守原有的计划。观光客,不管是真正的还是比喻意义上的观光客,无不抱有目的论错觉;他们假定愿景的完整性,并将其锁入一个难以修订的计划,而漫游者却会持续,最关键的是,合理地根据他获得的信息修订他的目标。
1704520269
1704520270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警告: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中,漫游者的机会主义都是很管用的——但这不包括私人生活和涉及其他人的事务。在人际关系中,与机会主义相反的是忠诚,一种高尚的情操——但这需要人们在正确的地方进行足够的投资,也就是长期致力于维护人际关系和道义。
1704520271
1704520272
你可能认为,你确切地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并认为你今天会知道你明天的偏好。这个谬误还有一个关联谬误,即你认为其他人也知道他们要去往哪里,如果问他们,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1704520273
1704520274
千万不要问别人:他们想要什么,或者他们想去哪里,或者他们认为他们应该去哪里,最糟糕的情况是,他们认为明天会渴望什么。那位电脑创业者史蒂夫·乔布斯的力量正是在于不信任市场研究和焦点小组——这些都基于问人们他们想要什么——而是跟随自己的想象。他的理念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提供给他们。
1704520275
[
上一页 ]
[ :1.7045202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