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23236e+09
1704523236
1704523237 全球化之谜
1704523238
1704523239 市场对上层建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际市场更是如此。在小社区里,每个人都互相认识,大家交往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粮食以及其他必需品的交易就不需要上层建筑的支持。如果一小撮商人和金融家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之间的交易也能够顺利进行。但是,规模更大、地域范围更广的商业活动要持续发展,就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需要产权法来确定所有权;需要法庭来保证合同得以执行;需要交易规则来保护买卖双方;需要警察队伍来惩罚违法乱纪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来管理经济周期,降低周期性;需要合理的标准和监管来维持金融稳定;需要贷款人来防止恐慌;需要健康、安全、劳工及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使大家有法可依;需要有补偿计划,来对在市场上遭受惨重损失的人进行赔偿(市场常常是很残酷的);还需要社会保险,来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伤害;需要赋税来为这些职能提供资金。
1704523240
1704523241 简而言之,市场不是自我创造出来的,它不能自我监管,不能自我稳定,也不能自我合法化。一个市场经济要顺利运作就要把政府和市场,把自由放任政策和政府干预结合起来。每样元素占多大比例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偏好,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有它的历史发展历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国家就不能顺利发展。
1704523242
1704523243 正是因为政府对本国市场的运作不可或缺,它们才成为了国际市场发展的绊脚石。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国家政府的所作所为正是全球化要解决的交易成本。全球化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政府不行,有了政府也不行!
1704523244
1704523245 所以说,全球市场面临着双重问题:它不像本国市场那样,有国内上层建筑的支持,只能在各国社会制度的夹缝中生存。就算各国对跨国贸易和国际金融没有直接限制,这双重魔咒也使得全球化非常脆弱,交易成本高昂。追求完美的全球化一定会徒劳无功。
1704523246
1704523247 重商时代的特许贸易公司解决了这些难题,因为它们有像政府一样的执法力,可以将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到偏远国度的外国居民身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权力在当地居民的反对下消退了,重商主义失去了昔日的光彩。19世纪的全球化,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依靠的机制就完全不同了。
1704523248
1704523249 [1] 加勒韦咖啡店本身也是全球化的产物。咖啡在16世纪从近东传入了欧洲。在17世纪后半部分,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在英国到处开花,也成了大家最常去的社交及商业场所。——作者注
1704523250
1704523251 [2]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皇帝禁止了类似的洲际远征。——作者注
1704523252
1704523253 [3] 1英里=1.61公里。——编者注
1704523254
1704523255 [4] 给印第安人的条件有多苛刻可以从1676年的贸易记录略见一斑。哈得孙湾公司出口的皮毛价值是650镑,进口到英国的价值是19000镑。就算加上运输和其他开支,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作者注
1704523256
1704523257
1704523258
1704523259
1704523260 全球化的悖论 [:1704522968]
1704523261 全球化的悖论 第2章 第一波全球化的兴亡
1704523262
1704523263 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认为1914年之前100年的全球化,是第一波全球化。根据大多数标准,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方面,我们最近才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说到劳动力全球化,我们甚至还没有赶上当时的程度。
1704523264
1704523265 在17世纪至18世纪,国际贸易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高于全球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两者差别不大。从19世纪初开始,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突飞猛进,每年增长差不多4%,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现象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由运输、通信、政府限制及生命财产风险带来的交易成本突然大幅下降,资本流动激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融合。这时候,大量人口在各大陆间流动,欧洲的劳工阶层成群结队地迁移到美洲和其他殖民地。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认为1914年之前100年的全球化,是第一波全球化。根据大多数标准,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方面,我们最近才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说到在劳动力全球化方面,我们甚至还没有赶上当时的程度。
1704523266
1704523267 19世纪的贸易和社会制度
1704523268
1704523269 这一波全球化从何而来?大众化版本的解释是这时期的三大变化引发了这一波全球化。
1704523270
1704523271 第一,19世纪初,汽船、铁路和电报等新科技彻底改变了国际运输和通信,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
1704523272
1704523273 第二,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影响不断扩大,经济学的理论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国家的政府大大放松了对贸易的限制,降低了关税,解除了贸易禁令。
1704523274
1704523275 第三,从1870年开始实施的金本位制,使得大家不再担忧汇率可能随时变动以及随之引发的其他小问题,这样资本就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
1704523276
1704523277 但是推动这波全球化的还有其他力量。通过第1章我们知道,世界经济的交易成本不只是运输、关税及货币不稳定。这个大众化版本忽略了19世纪独有的两大社会制度。这两大制度使得全球化更深入。
1704523278
1704523279 首先,当时的主要经济决策者的信念体系逐渐趋同。经济自由主义及金本位制让各国的决策者团结起来,一起降低贸易和金融的交易成本。当时,这种经济学观点在英国还有其他主要国家的央行占据了主导地位,全球化也就安然无恙。1870年后,欧洲大陆的贸易政策显示这种经济理论已经不再吃香,逐渐失势,别的地方也有同样的情况,全球化在这些地方也慢慢地败下阵来。
1704523280
1704523281 其次,是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资本主义制度都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推动贸易发展的法规,这就是由发达国家政府作为执法人的第三方执法制度。资本主义的有关政策,促进了当时主要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发展,统一了其他国家的思想。这些政策使得当时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国家(拉丁美洲、亚洲和中东)也接受了国际贸易和金融;同时也为这些地区后来反对全球化埋下了伏笔。这章我们要阐明的是19世纪那波全球化是如何兴起的,后来,各国的国内政策又是如何导致它解体的。我们先讨论贸易政策,然后再讨论金本位制。
1704523282
1704523283 自由贸易的有限胜利
1704523284
1704523285 整个19世纪,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等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完善亚当·斯密的学说,说明所有参与国都是自由贸易的赢家,自由贸易论也因此大行其道。我们在第3章会看到,这些理论非常简洁明了,感染力很强,在逻辑上经也得起推敲。然而,这些理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候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虽然,我们都认为19世纪是一个自由贸易时代,但是当时的主要国家中,也只有英国推行贸易开放政策的时间稍长一点。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对进口加工品征收的关税是很高的,而且整个世纪都没有降下来。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对自由贸易一直都是三心二意,只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很短一段时间内真正施行了自由贸易。
[ 上一页 ]  [ :1.7045232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