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23986
1704523987
经济学界也追逐时尚和潮流,社会学对此有很好的解释。新模型和新观点自然在经济部门风靡一时,推动学术研究从一个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方向。物理学的新发现通常会取代旧观点,但是经济这门“科学”和物理不同,每一波新研究顶多能让我们对复杂的世界理解多一些。
1704523988
1704523989
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新思维,虽然给撤销金融管制政策奠定了基础,却不能降低凯恩斯和托宾思想的重要性。“理性预期”的理论基础使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预测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企业、工人和消费者的预期和前瞻行为具有特定的经济后果,“理性预期”理论加深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有效市场假设”建立在理性预期和市场无阻力两大假设之上,让我们认识到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起到的正面作用。这些思想对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有积极的贡献,也并没有推翻我们已知的一切。它们让我们更好地预知在不同情况下,经济后果会怎么不同。
1704523990
1704523991
如果有人问他的研究对政策有何影响时,一个诚实的纯学术经济学家会一脸茫然。“除了我的研究,政策还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他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提问的学生或记者可能觉得很失望,但是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如果经济学家把经济学时尚当真,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看到刺猬型经济学家冠冕堂皇地将高度程式化的模型当做理论基础,全世界都应该退避三尺。
1704523992
1704523993
要消除这种现象,我们不要盲目接受风靡一时的经济学潮流,而要以史为镜。除了经济理论外,当地知识和经验之谈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经济学家能集不同流派之长,决策官员也能集思广益,他们对世界的贡献就会远大于那些凭借一招走天下的经济学家。[5]
1704523994
1704523995
[1] 用经济学家的行话来说,这种不同就相当于最好和第二好的经济分析之间的差别。刺猬用的是最好的原理,狐狸用的是第二好的原理。——作者注
1704523996
1704523997
[2] 两位坚决支持全球化,但又表达了对开放资本流动的心存疑虑的著名经济学家是贾格迪什·巴格沃蒂和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作者注
1704523998
1704523999
[3] 设想中的托宾比率通常在0.10%~0.25%。假设税率是0.10%,如果一个投机者有一个准备在一天内平仓的短期交易,他的预期回报最少要达到每天0.20%,这样他赚的钱才够付两头的税,也就是说年回报率最少要达到7.40%。税收就使回报率达不到这个门槛的交易做不成了。这样,对追求很小的短期利润的交易就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不同行政管辖区的利率可以有所不同。——作者注
1704524000
1704524001
[4] 约翰逊和我是朋友,我们也很尊重对方的观点,但是我们所持的观点往往是相反的。我的一个观点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马来西亚实施的资本管制使得它不致于在泥潭中陷得更深,约翰逊对此持批评态度。我在金融刊物上发表了对金融全球化的怀疑态度,约翰逊很快就给编辑写信责备我和我的合著者贬低了资本自由流动的好处,忽视了金融开放带来的“附带效益”。其中一封信发表在《经济学家》上,其他的发表在《金融时报》上。直到2007年10月,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的约翰逊还不愿意推荐加强金融业监管,因为他还不清楚市场发生的问题是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监管来解决。——作者注
1704524002
1704524003
[5] 2010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一条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内含乾坤的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们写道,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应付资本流入,资本管制是合乎情理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业的狂热推崇达到了迷信的地步,这样看来,它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狐狸们还是占了上风。——作者注
1704524004
1704524005
1704524006
1704524007
1704524009
全球化的悖论 第7章 富世界里的穷国家
1704524010
1704524012
1704524013
在给哈佛大学经济发展学的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我会给他们出这么一道难题:你愿意在一个贫困国家里当有钱人,还是愿意在一个富裕国家里当穷人?
1704524014
1704524015
这个问题让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坐立不安,一脸不解。我接着把问题解释得更清楚。我叫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消费,不用管他们选择的社会上其他人活得怎么样。
1704524016
1704524017
然后,我又给出了“贫困”和“富裕”的具体定义。我告诉他们,富人应该是那个国家收入分配的前10%,穷人则是后10%。同样,富裕国家就是人均收入在前10%的国家,贫困国家就是在后10%的国家。然后我问:“你们现在可以回答问题了吧?”你们选什么?
1704524018
1704524019
这些都是研究生,而且去过发展中国家,他们都看到了有钱人开的名车,还有他们住的豪宅。大多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宁愿在贫困国家当个有钱人。
1704524020
1704524021
这个答案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富裕国家里的穷人”——这个答案比上一个好得不是一点点。根据我的标准,富裕国家里穷人的平均收入是贫困国家里富人平均收入的三倍还多(9400美元相对于3000美元,这是根据各国购买力不同进行调整以后的数字[1])。其他方面的福利,比如说婴儿死亡率,差别也是这么大。富裕国家里的穷人享受的比贫困国家里的富人多得多。
1704524022
1704524023
学生们答错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开宝马车的超级富豪代表了整个人口里多么微小的一部分,一定不多于0.01%。当我们将观察的人群扩大到一个典型贫困国家的前10%,我们得到的收入水平就只有富裕国家大多数穷人收入的一小部分。这是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有一次,我的观众席里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经济发展专家,我问他同样的问题,他也答错了!
1704524024
1704524025
在一个富裕国家里当穷人比在一个贫困国家里当富人要好得多,这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根本问题:各国之间收入(健康和其他福利指数)的差别比国内差别要大得多。你的出生国大致决定了你一生的可能性。
1704524026
1704524028
1704524029
到了20世纪中期,世界分成了少数几个富裕国家和很多在不同程度贫困线上挣扎的贫困国家。此后60年,世界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大部分是亚洲国家,很少有贫困国家能持续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幸运的是,成功的国家(最明显的是中国)里有好几亿的穷人,它们这几十年的发展是非常令人瞩目的,其他国家就只能自愧不如了。这使得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的鸿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深度。
1704524030
1704524031
为什么在物质如此丰盛的世界里,有那么多人穷困潦倒?全球化在“两级分化”里扮演什么角色?各国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下一章要讨论的问题。
1704524032
1704524033
全球化和两极分化
1704524034
1704524035
贫困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率低。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劳动产生的效益还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和住处,更别说像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其他需求。导致生产率低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各不相同。可能是信贷不足,这样厂商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投资来提高产量,从而提高收入;可能是没有更新、更好的科学技术;可能是没有技术,没有知识或缺乏工作机会;可能是市场规模太小,使得购买新设备、新科技也不能大幅提高利润。经济发展会给当权派造成威胁,这样剥削成性的社会精英阶层,就会同政府联合起来阻碍经济发展。贫困的根本原因不外乎这些。
[
上一页 ]
[ :1.704523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