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28957e+09
1704528957
1704528958 第三,解除管制,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创新经济讲了好多年了,为什么总是光说不练?政府和企业的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创新的紧迫感。政府管制工业用地价格,从而间接压低劳动力价格3 ,对利率和融资渠道的管制则压低了资金成本,企业利用成本优势进行扩张,表现在宏观层面上是GDP的高速增长。企业赚钱,政府收税,日子过得很好,为什么要费劲去升级转型呢?如果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包括市场决定的人民币汇率,要素价格和成本上升,企业马上就知道怎么节能,怎么降低成本;低端产品不赚钱了,企业马上就知道怎样去升级换代。让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发挥更大的作用,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空间,用价格引导企业走向高端,走向创新。只有企业转变了,才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经济的转型。
1704528959
1704528960 第四,官退民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国是一个企业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宝贵资产。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家一个接一个地走下了经济舞台,政府官员一个接一个地走上来。最近参加会议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十个台上讲话的,九个是官员,最后上来一个企业家,说前面几位领导的讲话都很重要,我回去好好学习。我们把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关系搞颠倒了,市场经济的主角是企业、企业家和民众,现在他们都坐在台下听着,台上一排官员发命令、做指示。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压抑,处于衰退之中,而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产业的升级换代。政府官员要赶快走到台下去,将市场经济的舞台还给企业和企业家。
1704528961
1704528962 第五,营造自由和开放的思想氛围。创新是思想自由发挥的产物,如果没有松宽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没有自由的思想氛围,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在创新社会中,标新立异不会被视为异端邪说,因为人们理解,创新就是对现状的挑战和对现有格局的破坏。公众抛弃了“成王败寇”的传统评价标准,他们不仅鼓励勇于创新的行为,回报幸运的成功者,也尊重不幸的失败者。这样的社会文化为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思想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才能产生出持久的创新激情,各种各样的奇思怪想才有机会得到尝试,变成提高经济效率和丰富人们生活的技术创新。在营造创新的环境方面,政府能做的是就是少管一点,不要今天说“三俗”,明天又说不符合这个那个精神。政府管得越多,就越是压制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创新转型就越是不利。
1704528963
1704528964
1704528965
1704528966
1704528967 回荡的钟摆 [:1704528520]
1704528968 回荡的钟摆 应对漫长的经济冬天
1704528969
1704528970 中国经济明显放缓
1704528971
1704528972 今年(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官方的GDP数字是较去年同期增长7.4%,数字和在基层的观察有比较大的出入。用什么数据判断形势?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国外记者提问的时候,讲到三个指标:发电量、铁路货运总量、中长期贷款,这些指标更为接近我们在微观层面的观察。
1704528973
1704528974 经济增长放缓有多种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产能过剩。中国过去十几年间的经济增长靠投资驱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下降,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也就放慢。而当前投资增速下降的原因正是过去投资太多了,在传统制造业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产品卖不出去,出现亏损,企业不敢贸然再上新项目。
1704528975
1704528976 在投资疲软的情况下,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消费上,但是消费要有收入的支持,不是政策能刺激起来的。虽然居民收入还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落后于GDP,落后于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以至于居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1993年居民收入为GDP的63%,2007年降到52%,估计这个比例近几年还在下降。收入跟不上,消费就很难弥补投资放缓所造成的需求减少。
1704528977
1704528978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衰退。在世界几大经济体中,只有美国经济的势头比较好,基本上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了,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通道。如果做全球资产配置,建议增持美国资产。欧洲仍然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挣扎,而日本经济则处于半衰退状态,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20年,安倍经济学解决不了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1704528979
1704528980 我想强调的是,需求在短期甚至中期都不会反弹,经济增长率很可能继续下滑,企业将长期面对一个低增长的宏观环境。长期低增长的一个原因在于消除过剩产能的困难。要知道产能过剩不是5%、10%,而是20%、30%,最严重的行业超过50%。清理过剩产能的市场化方法是产业重组、收购与兼并、企业倒闭关门,设想一下,多少企业要破产、多少工人要下岗,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任务。但只要存在着过剩产能,投资就不会反弹,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这次经济下调的长期性,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704528981
1704528982 刺激性政策不再
1704528983
1704528984 网上有句话很传神,过去温总强刺激,现在强总温刺激。
1704528985
1704528986 为什么温刺激,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政府或许已经意识到“四万亿”强刺激的负面效应,比如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贪污腐败,更严重是打乱了企业的预期,阻碍了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1704528987
1704528988 为什么说“四万亿”打乱了企业预期?我曾参加全国钢铁协会的年会,大概在执行“四万亿”之后两年,会上一国有钢企的老总说“四万亿”把我们坑苦了,本来准备调结构,淘汰低端的和低附加值产品,增加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突然来了个“四万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低端的螺纹钢、建筑用材价格猛涨,成了最赚钱的产品,订单多得生产不过来。钢铁企业很为难,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要不要扩建?做企业的看不了那么远,本来已决定要淘汰的产品,反而有要扩大产能,结果现在全都过剩。所以企业不必期待政府政策,政策短期带来一些需求,如果形成依赖,从长期看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1704528989
1704528990 第二,政府或许也认识到,政策不可能扭转经济的总体趋势。为什么这样讲,2008年克强指数——发电量跌入谷底,2009年急剧反弹,因为执行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但是好景不长,暴涨之后是暴跌,2012年再次降到低点。2012年下半年,发电量又起来了,原因是推出了“四万亿2.0”,这次没有什么媒体报道,只有少数人注意到。靠政府拉动内需,无法改变经济运行的大方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政策性的刺激都只能维持短暂的繁荣,即使再搞“四万亿3.0”,效果也会和前两次相同,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衰落。
1704528991
1704528992 第三,政府没有那么多资源,现在地方政府负债累累,中央政府还有钱修高铁,但高铁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上马新项目需要筹集新的资金,看来看去,只有继续借债,但借多了风险也高。
1704528993
1704528994 综合以上几点,本届政府的思路似乎有所转变,新一轮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长靠新的改革红利。政府已推出一些改革措施,例如混合所有制、借助市场和民企来改造国企,开放行政垄断行业如加油站,铁路部门吸引民间投资等等。在减少审批方面见到了些效果,现在注册公司手续缩短,工商税务的障碍减少很多。
1704528995
1704528996 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在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混合所有制改造为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民间资本的产权保护。加油站对民营企业开放30%股权,让你当小股东,董事会没有席位,国有大股东说了算,民企的权益就没办法保护。再比如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否足以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上海自贸区进展缓慢,周边的地价倒是很快被炒上去了。在自贸区开放资本账户,反对者会说过快的开放影响国家安全,会冲击资本市场,不能开放。商业银行也反对,怕别人进来分他的蛋糕,都是既得利益作祟。改革靠上面领导发令,下面的既得利益会听吗?
1704528997
1704528998 大体而言,我们认为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小,对于这一点,总理、央行、财政部都表过态。政府寻求改革红利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短期内难见成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怎么办?企业不能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政策上,而要自己控制好风险,同时思考如何转型升级。
1704528999
1704529000 低增长环境的企业应对
1704529001
1704529002 在经济下行中,企业首先要控制好风险,收缩战线,回收现金,宁可踩空,不要断粮。一些企业感到纠结,普遍有一种矛盾心理,如果现在收缩战线,刺激性政策一出台岂不踏空了?我想说的是,市场竞争不看一时盈利多少,而要看谁活得更长。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开顺风船长大的,不习惯逆风行船。逆风时慢一点不可怕,就怕风急浪高翻了船。激进经营的风险是现金短缺,而经济下行的环境中金融机构也趋向保守,企业拿不到外部融资,资金链一旦断裂,只有倒闭或卖掉。当下企业的第一目标是力争现金流的平衡,以现金流为依据,规划今后一两年的所有业务。
1704529003
1704529004 守住现金流的同时,企业要思考转型。关于转型,我的观察是谈得多、做得少,之所以如此,也许因为企业还没有到生死关头。人有惰性,一旦习惯形成,改变很困难,不是形势所迫不会改。除了形势,阻碍转型的还有认识上的问题。
1704529005
1704529006 我们需要认识到,第一,低成本扩张和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第二,低成本获取技术和产品的时代也已经结束。过去国内、国外都有未满足的需求,也就是现成的市场,产品做出来不愁卖,跑马圈地,看谁的速度快、产量大、成本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今天的情况大不一样,各个行业的市场要么趋于饱和,要么已经饱和,连基础设施、房地产都不例外。现在想要市场,必须从同行手中“抢”,而不是以前的“占”。
[ 上一页 ]  [ :1.704528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