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61461
1704561462
第一个认识是,幸福感是可以加总的。也就是说,人一生的幸福是一个幸福时刻的总和。这和那种所谓的“整体”观点相反,后一种观点认为,人一生的幸福不可能拆分成一个幸福的片段。如何更好地测量可加总的幸福感,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存在着分歧。本着埃奇沃斯的精神,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我们应该设法测量每个时刻的幸福感,然后把所有测量结果加在一起。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则满足于依赖调查对象对自己幸福水平的评估。但是,这些分歧只在于测量方法的不同。所有研究幸福的人不得不同意幸福感是可以加总的,而不是整体的,否则,我们就不得不听从梭伦的劝告,即在死之前没有人是幸福的。
1704561463
1704561464
相较于其他许多语言,现代英语允许我们谈论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幸福,这使得我们以为幸福的一生是由许多个幸福的时刻组成的。但是,我们真的相信这种说法吗?让我们比较一下两种人生:一种人生早年历经苦难后终成大业;另一种人生是年轻时前途一片光明,最终却一事无成。我们自然会认为第一种人生较为幸福,而第二种人生是不幸福的。但是,这两种人生也许包含了同样多的幸福时刻。可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第一种人生更幸福呢?答案无疑是:它让我们觉得人生之初的苦难被后来的成就弥补了。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磨炼或学徒期,是成功的人生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遭受的苦难是无法得到补偿的,除非有来生。这是梭伦口中永恒的真理:只有在死亡到来时,一个人一生的整体情况和意义才会为他人所见,或者说盖棺论定。在一个人的生命结束前评论他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就好比在一出戏剧落幕前判定它是悲剧还是喜剧,都为时过早。
1704561465
1704561466
所受苦难无法获得补偿,这不是唯一破坏人生幸福的因素。即使人生充满了幸福的时刻,但如果这些时刻不能加总,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幸福的。我们会因此联想到花花公子,格伦康纳勋爵就是这种人,在2010年去世之前,他把自己的财富都挥霍在奢华的娱乐上。据说在临终前,他说:“我的一生,就像一场派对,第二天便曲终人散。”虽然格伦康纳的一生无疑充满了幸福时刻,但我们可能不会认为他是幸福的。
1704561467
1704561468
哲学家弗雷德·费尔德曼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他建议我们想象奥利弗·萨克斯在《错把妻子当帽子》一书里描述的情节,比如杰米患上了科尔萨科夫综合征,所有的记忆在他脑海里存留的时间不超过几分钟。他的人生完全是碎片式的,正如费尔德曼所说,属于“短暂且不相关情节的不连贯排序”。但是,杰米并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他享受着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比如观察蝴蝶、玩跳棋等。杰米幸福吗?费尔德曼赞同幸福的享乐主义理论,他认为杰米很幸福。但是,我们倾向于认为杰米不幸福。当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时,他们通常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过着像杰米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想法会把我们推向更客观的幸福理论:虽然杰米的不幸源自他的意识状态的组织方式,但他本人完全意识不到,只有其他人才能看到。
1704561469
1704561470
第二个认识是,幸福是单一维度的。幸福经济学家认为,意识状态可以根据幸福感的程度进行排序,这与边沁、西奇威克的观点一致,但与穆勒的看法相左。(某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可给这些状态赋值,用来代表其幸福程度,但这一观点具有争议。)用专业术语来说,即存在单一的幸福“货币”。日常用语中,幸福、欢乐愉悦满足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反义词之间的区别都被忽视了。理查德·莱亚德给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就像所有的声响不管音质、音调有什么不同,都被视为或大或小的噪声,所有的心理状态都可以被理解成或多或少的幸福感。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测量幸福的构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
1704561471
1704561472
从方法论的便利角度出发,这些假设也许有存在的必要,但它们都有深层次的缺陷。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很多种,幸福只是其中之一。幸福有不同的特质,不能将这些特质简化为不同的程度。让我们举例说明愉悦、幸福和欢乐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基本的差异。
1704561473
1704561474
先说愉悦。边沁主义把愉悦等同于幸福,希望借此消除模糊之处。该思想认为,愉悦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只有量的不同。因此,如果幸福等同于愉悦的话,那么幸福也是可以量化的。事实上,愉悦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亚里士多德很早以前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指出,不妨想象几位朋友相谈甚欢,此时他们听到附近有人在吹奏管乐器。假如愉悦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认为,音乐的愉悦和对话的愉悦结合在一起将会产生加总的效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乐曲声对他们的谈话产生了干扰,他们无法同时享受二者带来的愉悦感。总之,愉悦不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源自不同的事物。为了测量幸福感,而把幸福等同于愉悦,是错误的。
1704561475
1704561476
无论如何,幸福不等于愉悦,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完全不同。愉悦常常局限于身体(尽管不总是如此),可以想想足疗、头部按摩等。相反,幸福不表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比如,某人不会因自己的大脚指头或身上的任何部位而感到幸福。愉悦发生在一段明确的时间内,比如从凌晨12点到凌晨1点。现代英语中的“幸福”有时是有发生时间的,虽然没有那么精确,比如,“我今天早晨醒来时感到很幸福,可是幸福感很快就消退了”。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有些幸福感是没有时间维度的。比如,约翰一生幸福,并非指他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很幸福。而愉悦总是与时间有关,愉悦只是人生的零碎时点,它无法体现整个人生的状况。
1704561477
1704561478
幸福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它还代表了一种立场或对现实的看法。幸福是指很高兴地看到某些事情确实发生了,比如我的女儿考上大学了,我的国家获得了独立。当然,也有某些例外。婴儿和动物不因任何事情就会感到幸福,成年人有时也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幸福。但即便如此,幸福感通常表现为会对这个世界做出某种举动。幸福的动物对其周围的环境感到悠闲自在,幸福的婴儿率真而且渴望沟通,幸福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光明的,充满了希望和新鲜感。维特根斯坦说过:“幸福的世界和不幸福的世界完全是两回事儿。”通过改变一个人眼中的世界的面貌,把世界暂时变成一个更友善、更快乐的地方,摇头丸以这种方式产生影响。但药效过去之后,会让人感到十分沮丧,还有受到欺骗的感觉。
1704561479
1704561480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愉悦也有客体,但它们不同于幸福的客体,愉悦的客体基本上是经验性的。尽管人可以从想象死后的事情或在世界另一端发生的事情中找到乐趣,但人却不能乐在其中。跟幸福不一样,愉悦没有跟人们对世界的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能通过幻想和错觉而产生。(虚拟的女人可以让男人愉悦,但只有真正的女人才能使他感到幸福。)而且,即使愉悦涉及实际事物,它也会巧妙地把它们引到经验的轨道上去。请比较一下这两句话:“阿森纳队排名第一,让我感到很幸福”,“阿森纳队名列前茅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愉快”。前者表达了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后者只是人们在读报或看电视时顺嘴说的一句话。
1704561481
1704561482
再说欢乐。这种状态比愉悦或幸福更令人兴奋,但也更难以捉摸。人们可以追求愉悦和幸福,但很难追求欢乐。矛盾的是,欢乐被视同为受苦,因此,它在基督教相关作品中有其显著位置。菲莉帕·富特的作品刻画了一位贵格派女教徒,她在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和迫害后,在传福音时谈及此事却说那是她的“欢乐时光”。富特补充道:“她并未说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如果她这么说,就会令人感到费解。”如果欢乐与缺少幸福或愉悦不矛盾,那么,幸福或愉悦与缺少欢乐也同样不矛盾。在诗作《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中,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对有钱人饱食终日却无所事事的享乐生活进行了严厉斥责。
1704561483
1704561484
长时间的宴席,午夜化装舞会,
1704561485
1704561486
奇思妙想将浮华罗列铺排,
1704561487
1704561488
寻欢作乐之徒远未尽兴,
1704561489
1704561490
疲累的愉悦已演变成痛苦;
1704561491
1704561492
尽管时尚的绚烂艺术在诱哄,
1704561493
1704561494
怀疑之心却在问:这是否就是欢乐?
1704561495
1704561496
戈德史密斯并非想否认寻欢作乐之徒对这种生活乐在其中,至少在“疲累的愉悦已演变成痛苦”之前是这样的。他们玩得很开心,但是,这种开心不等于欢乐。即使更多的开心也不等于欢乐,两者的区别在于质量,而不在于程度。
1704561497
1704561498
因此,幸福不同于愉悦和欢乐。我们说过幸福是有客体的,并且与某件事有关。我们现在可以补充说,幸福的特性来自于它的客体。比如,内心深处的幸福不是以心悸或战栗为特征的,而是与某些人类最重要的良善行为有关,比如爱情、分娩或完成一部重要作品。对此菲莉帕·富特写道:
1704561499
1704561500
为一份晨报或一个牛奶瓶而与邻居争吵,不管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是“过激”的,还是无可指责的,从吵架中寻找幸福感是不可能的。那么,生育子女呢?那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容易把幸福想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事物,进而认为它和它的目标是可以分离的。但是,为什么这是错误的呢?为什么意义的共同性不取决于人类对生命中某些非常普遍事物的共同反应呢?
1704561501
1704561502
如果幸福的特性源于富特所说的目标,我们就没有理由假设幸福感可以按程度进行排序。当然,要是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激情”分离出来,用它来测量幸福。但是,我们为什么想要这样做呢?是什么让“激情”变得如此重要?
1704561503
1704561504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怀恩–肯迪将军。肯迪是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于1943年拍摄的经典电影《百战将军》(The Life and Death of Colonel Blimp)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布林普式的人物。年轻的肯迪爱上了一名女子,但这名女子却嫁给了他最好的朋友。他对此伤心不已,以至于后来他所有的恋爱对象都和那名女子长得十分相似。但是,我们不会就此推测这位将军因失恋而整天郁郁寡欢,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那种“长发诗人”,而且他的军旅生涯很成功。那么,肯迪幸福吗?如果用“激情”来测量,他肯定是幸福的,而且得分会很高。我们认为他不幸福或至少内心深处感到不幸福,理由在于,我们认为爱情在人生目标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是,肯迪自己也许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再一次发现,我们在以更客观的方式评估幸福感。
1704561505
1704561506
我们已设法说明,如同大多数人的理解,幸福生活不只是愉悦的心理状态,还应体现人类的某些基本的美德和善行。在现代心理学对幸福的理解之下,潜伏着希腊语词汇eudaimonia的含义,而不只是像塞缪尔·布里坦所说的“从后门偷着带进来的某位哲学家关于有价值人生的看法”。对那些不能被这个观点说服的人(应该有很多),我们现在提出关于前述困境的第二个问题:如果幸福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又如何能达到至善?至善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倾尽心力创作一件艺术品,辛苦多年养大一个孩子,都只是为了享受其带来的精神愉悦,这透露出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态度。然而,正是这种态度在支撑着我们当下的幸福观。
1704561507
1704561508
幸福经济学家认为,心态与幸福是成正比的:越幸福,越美好;越悲伤,则越糟糕。他们还认为,幸福和悲伤的客体或场合不具有道德意义。如果幸福本质上不是美好的,那我们试图让幸福最大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18]
1704561509
1704561510
可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心理上的幸福并不在于自身的美好,而在于幸福是适当的,至少不是不适当的。当X无法保证让一个人感到幸福,或导致他根本得不到幸福时,他却因为X而感到幸福,这未必是一件好事。设想某人在听到一场导致数百人丧生的灾难的相关新闻时,却表现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们也许要问他:“你为什么开心,有什么可让你开心的?”再设想有一位学生,因为服用了两倍剂量的抗抑郁药百忧解,所以他对即将到来的失败心平气和、漠不关心,正如前文所说,他处在虚幻的快乐之中。我们也许会认为这名学生还不如不服用百忧解,因为他至少能接触到现实情况。(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同样会认为这名学生根本不幸福,但他是否应该服用百忧解不应由幸福经济学家来决定。)并非所有没有缘由的幸福都是不好的;我们不想剥夺儿童在生活中无忧无虑的欢乐,也不想破坏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的幻觉。但显而易见的是,幸福心态的价值至少部分取决于幸福的价值或其目标的价值。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使幸福本身最大化的构想就会呈现出灾难性的一面,而不受幸福目标的支配。
[
上一页 ]
[ :1.7045614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