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61506
我们已设法说明,如同大多数人的理解,幸福生活不只是愉悦的心理状态,还应体现人类的某些基本的美德和善行。在现代心理学对幸福的理解之下,潜伏着希腊语词汇eudaimonia的含义,而不只是像塞缪尔·布里坦所说的“从后门偷着带进来的某位哲学家关于有价值人生的看法”。对那些不能被这个观点说服的人(应该有很多),我们现在提出关于前述困境的第二个问题:如果幸福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又如何能达到至善?至善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倾尽心力创作一件艺术品,辛苦多年养大一个孩子,都只是为了享受其带来的精神愉悦,这透露出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态度。然而,正是这种态度在支撑着我们当下的幸福观。
1704561507
1704561508
幸福经济学家认为,心态与幸福是成正比的:越幸福,越美好;越悲伤,则越糟糕。他们还认为,幸福和悲伤的客体或场合不具有道德意义。如果幸福本质上不是美好的,那我们试图让幸福最大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18]
1704561509
1704561510
可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心理上的幸福并不在于自身的美好,而在于幸福是适当的,至少不是不适当的。当X无法保证让一个人感到幸福,或导致他根本得不到幸福时,他却因为X而感到幸福,这未必是一件好事。设想某人在听到一场导致数百人丧生的灾难的相关新闻时,却表现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们也许要问他:“你为什么开心,有什么可让你开心的?”再设想有一位学生,因为服用了两倍剂量的抗抑郁药百忧解,所以他对即将到来的失败心平气和、漠不关心,正如前文所说,他处在虚幻的快乐之中。我们也许会认为这名学生还不如不服用百忧解,因为他至少能接触到现实情况。(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同样会认为这名学生根本不幸福,但他是否应该服用百忧解不应由幸福经济学家来决定。)并非所有没有缘由的幸福都是不好的;我们不想剥夺儿童在生活中无忧无虑的欢乐,也不想破坏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的幻觉。但显而易见的是,幸福心态的价值至少部分取决于幸福的价值或其目标的价值。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使幸福本身最大化的构想就会呈现出灾难性的一面,而不受幸福目标的支配。
1704561511
1704561512
正如存在无缘由的幸福,也存在有缘由的悲伤。悲伤常常是没有缘由的,当然,这可能源于错误的信仰,或非理性的心理机制,但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察觉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伤。只要类似的事情存在(它们肯定永远存在),悲伤就只能通过以下方式消除:第一,眼不见,心不烦;第二,改变我们的感受,我们就再也不会在乎它了。这些方法很容易想到。科学家们也许还可以发明一种类似阿司匹林的药物,它能消除所有悲伤或痛苦的记忆。报纸和广播甚至可以不再报道饥荒、地震等灾难。这些方法中可能有的确实会奏效,但却一点儿也不能让我们满意。
1704561513
1704561514
许多宗教和哲学都把悲伤看作一种适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只是针对个人的悲惨遭遇,还针对人类的悲惨境况。这种认知已从西方基督教中淡出,但在东正教中仍很强烈。英国的俄罗斯东正教会前负责人布卢姆大主教说过:“如果你真能看透世事,意识到生命是如此悲惨,你的享乐行为就会有所节制。欢乐则是另一回事儿。人可以感受到内心极大的欢乐和自豪,同时还能意识到很多人正在受苦,我发现这一点很难做到。”在其他宗教传统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想法,就连肯定生命的异教徒尼采都没时间理会那些并非源于痛苦的幸福。他有一句名言:“人们不会为了幸福而奋斗,除了英国人。”
1704561515
1704561516
幸福经济学家无疑会认为这是在散播痛苦的种子,并因此不予理会。不必成为俄罗斯的僧侣或德国的哲学家,你也能发现幸福最大化的构想令人不安,而无论幸福的目标是什么。某些幸福经济学家已经得出结论。要想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就要放弃外在目标,直接作用于大脑。黄有光呼吁要进行大脑刺激的相关研究,这种方法能产生“极度愉悦,却不会造成边际效用递减效应”。他兴奋地补充说,唯一可能更有效的方法是基因工程。理查德·莱亚德热情地谈论改善情绪的药物,它们不只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也是普遍提高人类福祉的方法。但是,莱亚德拒绝永久的幸福感,只因为“我们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敏锐性,以便安排好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们还不如活在永远混沌的极乐世界里,那样岂不是更好。
1704561517
1704561518
美丽新世界还未呈现在我们眼前。莱亚德和黄有光不想迫使我们的大脑接受刺激。正如我们所说,他们是受约束的最大化者,试图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幸福最大化。但是,这个限制条件不太能让人放心,因为在美丽新世界中令人最伤脑筋的不是强迫问题,而是幼稚问题,即妄图消灭任何能够破坏愉悦机制的欲望。毕竟,如果黄有光描述的这种获取愉悦的方法进入市场,我们当中有谁能抵挡住它的诱惑呢?
1704561519
1704561520
只有针对抑郁症这种很特殊的情况,不幸福才是一种明确的罪恶和国家采取行动的一个合法理由。但是,抑郁自成一类。它不只是极度的不幸福,而且是不恰当的、不成比例的不幸福,因此它的负面影响才会如此恶劣。(一名悲痛的寡妇也许比一名患抑郁症的男子更不幸福,但她的不幸福是对丧偶的适当反应,而不是一种有待治疗的病症。)抑郁症关乎医学,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方面的治疗。正像莱亚德说的那样,它不是不幸福这场普遍危机的一部分,与之抗争也不应该被视为使人类更幸福的更广泛运动的一部分。
1704561521
1704561522
从追求增长到追求幸福,不过是从一个虚假的愿景转向另一个虚假的愿景。作为个人和公民,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不只是要幸福,而且要有幸福的理由。健康、尊重、友谊和闲暇,获得生活中这些美好的东西,就有了幸福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还要一味地追求幸福,就势必会产生一种错觉:自以为生活很好,但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者称这样的错觉为一种意识形态,它被用来掩盖受压迫和堕落的事实。天堂和杜松子酒是那些不幸之人向他们的命运妥协的传统工具。英国的卡梅伦政府支持“幸福计划”,这表明它很快会扮演类似的角色。
1704561523
1704561524
当然,大多数幸福经济学家都没有这样的企图。像我们一样,他们只希望促使政策目标从盲目追求财富转向切实改善现实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所采用的语言,如马克思主义者所说,却“客观地”指向另一个方向。因为如果幸福只是一种个人感受,与美好生活没有内在的联系,那么,接受大脑刺激也许会成为获得幸福的最廉价和最有效的方式。为什么不坦承我们想要的其实是美好生活,让幸福自己来敲门呢?
1704561525
1704561526
[18]需要补充的是,大多数幸福经济学家并未提出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幸福最大化,比如,强制实行脑叶白质切除术。用专业术语来说,他们是“受约束的最大化者”,他们寻求在基本权利和正义的架构里实现幸福最大化。在功利主义的前提下,如何证明这些约束是正当的,这个问题却通常无人探讨。
1704561527
1704561528
1704561529
1704561530
1704561532
金钱与好的生活 第5章 增长的天花板
1704561533
1704561534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大自然也有其良好的心愿,但它却无法把这些心愿变成现实。
1704561535
1704561536
——奥斯卡·王尔德
1704561537
1704561538
除了未能改善人类的命运以外,人们还指责经济增长破坏了大自然的本真。第二个指责几乎和第一个指责一样历史悠久。1814年,华兹华斯哀叹机器生产“对大自然所犯下的暴行”,之后其他人也开始控诉森林和原野的毁坏、动植物的灭绝和江河湖海的污染。在过去的20年里,地球温度灾难性地和不可逆转地持续上升,它就像一个妖魔控制了大众的想象力。为了避免这场灾难,有人强烈呼吁应放弃经济增长的发展之路,甚至要放弃我们已有的文明。
1704561539
1704561540
环保主义者反对经济增长,认为这是对环境问题的理性反应。但是,他们内心仍潜藏着浪漫主义。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会发现放弃经济增长并非我们的必然选择。相反,全球变暖问题也许会要求我们坚持走经济增长之路,以便为减轻全球变暖的后果所需的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单凭事实无法解决这一冲突,它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一边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乐观主义,另一边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但是,公共讨论的功利主义性质,要求我们谈论补偿和排放问题。
1704561541
1704561542
无论敌友,人们经常把绿色运动伴有的神秘宗教色彩看作一种难堪,甚至是耻辱。在我们的大众文化中,科学是真理和谬误的最高仲裁者,其他都不足为信。但这不是本书两位作者的观点,我们尊重并愿意在本书中分享环保主义的核心宗教意识。我们认为,这种意识最好能够公开表达,而不是躲在科学的遮羞布下。隐藏非但让其显得不诚实,还会让人受制于命运。因为如果可持续性增长能被证明是可行的,那么,那些基于不可持续性而反对增长的人很可能将无言以对,他们会和那些早期的基督徒陷入同样的窘境,要知道后者的信仰是以耶稣即将回归的信念为基础的。
1704561543
1704561544
环保主义者也许还记得,瘟疫和暴风雨的预言是迫使人们放弃世俗行为的方式,虽然历史悠久,却不讨人喜欢。相反,向人们证明一种不太杂乱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或者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这样的做法更友善(可能也更有效)。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在谈及德国的洛可可式建筑时说道:“用令人陶醉的穹顶设计和装饰让人信服,不是用畏惧,而是用欢乐。”极端主义者总是用令人恐惧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而我们则倾向于用喜悦来说服别人,向人们展现美好生活的愿景,让人们知道要怀着幸福和希望去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是出于内疚或害怕遭报应的心理。
1704561545
1704561546
1704561547
1704561548
1704561550
金钱与好的生活 信仰问题还是科学问题?
1704561551
1704561552
凯恩斯期望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增长,届时所有的物质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悲观主义者则假设增长有极限,即存在阻碍进一步增长的外部障碍。我们在第2章中提到了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它就是关于这种观点最早的经典著述。马尔萨斯的论证简单,而且具有欺骗性。它从两个“必然”入手,即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某种“两性之间的激情”确实存在。地球生产食物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是固有的;田地产量可以增加,但迟早会达到最大产能。相反,人类的繁衍能力却没有止境。要知道,在马尔萨斯时代,每个家庭有4个或更多的孩子是普遍现象,如果每一代人口增加一倍,不需要太长时间全世界就会挤满人。因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马尔萨斯说:“人口的繁衍力量远大于地球的承受能力,以至于死亡必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造访’人类。”
1704561553
1704561554
19世纪,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出生率并将大量人口迁移至新大陆,大多数(虽然不是全部)欧洲国家都避免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威胁论”的应验。但是,这个观点后来仍被多次提起。1972年出版的畅销书《增长的极限》(Limits to Growth)预测,到20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导致粮食、石油、天然气、铜、铝和黄金等资源出现短缺。结果表明,它不过是杞人忧天。具体而言,尽管现在的人口规模接近预计增幅,但农业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延缓了大规模饥荒的威胁。其他资源消耗殆尽的情况也没有成为事实。借用20世纪60年代一本具有影响力的小册子的题目,“人口炸弹”最终只是一挂受潮的鞭炮。
1704561555
[
上一页 ]
[ :1.704561506e+09 ]
[
下一页 ]